噶礼(?-1714年),董鄂氏,满洲正红旗人,是清初开国五大臣何和礼的四世孙。他凭借荫生的身份进入仕途,最初被授予吏部主事的职位,后升迁为郎中。其仕途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噶礼负责督运中路军的粮饷,他率先将粮草运抵皇帝行在,并且在奏对时深得康熙帝的赏识。凭借这次出色的表现,他在一年内获得了三次升迁,最终被授予内阁学士的重要职位。
康熙三十八年,噶礼任山西巡抚,他严查地方亏空,短短三年便将山西积欠的赋税追缴大半,奏折里的数字看得康熙龙颜大悦。只是康熙并不知道知道,噶礼追缴亏空的手段,一半是铁腕,一半是苛剥——他命州县官将亏空转嫁到百姓头上,加收“火耗”(碎银熔铸为整银的损耗,本是合理附加,却被他大肆加征),山西百姓怨声载道,民谣里唱“噶阎王,刮地光”。在山西数年,百姓怨声载道。其间,他多次遭到御史弹劾,指控包括加收火耗银、勒索富民、收受诉讼贿赂等罪名,据估算贪赃达数十万两。尽管证据确凿,但康熙帝因爱其才干,再加上噶礼家族与皇室有“近戚”关系(其母为孝惠章皇后近戚,其姑姑为顺治帝宁悫妃),多次予以宽恕和庇护,使其仕途未受严重影响。
康熙四十三年,两江总督阿山因贪腐被革职。两江之地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大清的财赋重地,漕运、盐务、河工皆系国本,康熙思来想去,想起了噶礼,下旨将其擢升为两江总督,兼管江苏巡抚事。接
赴江宁上任时,噶礼只带了母亲和几个贴身仆人。他的母亲,是硕色的继室,出身汉军旗,为人素来正直。出发前,老夫人拉着噶礼的手叮嘱:“两江是富庶地,也是是非地,你要记着,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呀。”噶礼虽点头称是,其实心里毫不在乎。
噶礼到任江宁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整肃属员”。他召来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漕运总督衙门的管粮同知等官员,明着说要“革除积弊”,暗地里却放出话:“谁要是能把差事办得让我满意,我自然不会亏待他。”
第一个领会其意的是两淮盐运使李陈常。两淮盐场是全国最大的盐场,盐商们每年需向官府缴纳“盐课”,再凭“盐引”(贩盐许可证)运盐售卖。李陈常摸清噶礼的心思后,私下对盐商们说:“如今总督大人新来,盐引的额度要重新核定,你们若是懂事,日后的生意自然好做。”盐商们都是精明人,当即凑了十万两银子,由李陈常出面,装在十个描金木箱里,抬进了总督署后宅。
噶礼见了银子,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李陈常说:“盐务是国之重典,你要多用心,莫让朝廷失望。”此后,李陈常不仅坐稳了盐运使的位置,还借着噶礼的势力,垄断了两淮盐市,盐价暴涨。
每年漕粮北运,漕运官员都会以“沿途损耗”“船只修补”为由,向地方督抚缴纳“漕规”。噶礼上任前,两江总督每年能得漕规五万两,他却嫌少,下令将“漕规”从每船五两涨到二十两。漕运官们听命行事,这多出来的银子自然被转嫁到运粮的纤夫和交粮的百姓身上——纤夫的工钱被克扣,百姓交粮时被多收“浮收”(超出定额的粮食)。
康熙四十四年,黄河在徐州决口,朝廷拨下三十万两银子修堤。噶礼命江宁府同知李甲负责修堤,私下对李甲说:“银子要省着用,朝廷的钱,不能浪费。”李甲心领神会,只花了十万两银子修堤,剩下的二十万两,一半给了噶礼,一半自己留了。结果次年汛期,河堤再次决口,徐州、淮安一带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到江宁城乞讨。噶礼怕流民影响自己的政绩,竟命人将流民赶出江宁,。
就这样,短短两年时间,噶礼通过盐务、漕运、河工、田赋等途径,贪墨的银子已达五十万两。他将这些银子一部分运回老家,买田置地,一部分藏在总督署的地窖里,还有一部分用来打点京城的官员——他知道,要想坐稳两江总督的位置,必须在京城有“靠山”。
噶礼的母亲一直住在总督署的后宅,她虽深居简出,却也听到了不少关于儿子的传言。有一次,老夫人在花园里散步,听到两个丫鬟私下议论:“昨天盐运使大人又送了好几箱东西来,听说都是银子。”“前几天徐州来的流民,被大人派人赶走了,好可怜啊。”
老夫人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找到噶礼,劝道:“孩子,你现在官做大了,更应该想着为朝廷为百姓做事呀,不能贪这么多银子,更不能害百姓啊。你爹在世时,常说‘为官清廉,方能长久’,你忘了吗?”
噶礼正忙着看账册,闻言不耐烦地说:“娘,您不懂官场的事。这些银子都是下属们孝敬的,我要是不收,他们就会有异心,差事就办不好。至于流民,那是地方官处置不当,与我无关。”
老夫人见儿子不听劝,又说:“我听说你为了多收漕规,逼得百姓卖儿卖女,还有河工的银子,你扣了那么多,河堤又决了,百姓们都在骂你啊!”
“啪!”噶礼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娘,您怎么能听信外人的谣言?那些百姓懂什么!我是两江总督,我做的事都是为了朝廷,您莫要再管这些闲事!”
老夫人被噶礼的态度气得浑身发抖,她指着噶礼说:“你……你这个畜生!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混账!你要是再不悔改,迟早会遭天谴的!”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南巡,驻跸江宁。噶礼为了讨好康熙,花了二十万两银子修缮行宫,还从盐商那里搜刮了大批奇珍异宝,献给康熙。老夫人趁这个机会,托人给康熙的侍卫带了句话,说有要事想面奏皇上。可噶礼早有防备,他在行宫周围安排了自己的人,老夫人的人根本没能靠近康熙。
南巡结束后,噶礼因为“接驾有功”,被康熙赏赐了一件黄马褂。他越发得意,对老夫人的态度也越发恶劣。有一次,老夫人因为心疼一个被噶礼打骂的仆人,说了噶礼几句,噶礼竟将老夫人关在了后宅的佛堂里,不许她出来。
老夫人被关在佛堂里,越想越心寒。她知道,再这样下去,噶礼只会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不仅会毁了自己,还会连累整个家族。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揭发噶礼的罪行。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噶礼的一个心腹幕僚因分赃不均,与噶礼反目,偷偷将噶礼贪腐的部分证据交给了江宁按察使张鹏翮。张鹏翮是个清官,得知此事后,当即准备上奏朝廷。
噶礼得知消息后,又惊又怒。他知道张鹏翮为人正直,一旦奏折递上去,自己必然会被严查。他想派人暗杀张鹏翮,可又怕事情闹大,引火烧身。就在他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夫人得知张鹏翮要揭发噶礼,便对身边的仆人说:“张大人是个好官,咱们得帮他一把。”
老夫人偷偷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噶礼贪腐的情况,让仆人偷偷送给张鹏翮。可这个仆人竟是噶礼的眼线,他拿到信后,立刻交给了噶礼。
噶礼得知后又惊又怒,他意识到,他的母亲是个巨大的隐患——母亲对他的贪腐行径早已了然,若放任下去,自己必将万劫不复。为绝后患,噶礼竟与弟弟色勒奇、儿子干都合谋,在母亲的食物中偷偷下了毒。
万幸的是,老夫人察觉食物异样,并未食用,侥幸逃过一劫。经历此事,她彻底看清儿子的豺狼心性,深知唯有面见皇上才能揭露罪行。随后,她设法奔赴京城,直接到皇宫外“叩阍”(古代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情的方式),向康熙皇帝当面控诉:“我子噶礼,与少子色尔奇及孙子干都合谋下毒想加害于我。”同时,她还揭发了噶礼家产巨富、纵容家人作恶等罪状。
康熙听闻后极为震惊,当即命刑部审讯。噶礼、色勒奇及干都在审讯中全部供认不讳。最终,刑部拟判噶礼凌迟处死,康熙念其曾有功绩,改令其自尽,其妻从死,参与谋毒的弟、子被处斩监候,家产全部没入国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