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贼说什么!”
宋理宗几乎是颤抖着说道,他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杨贼……杨贼说,他说……他要率军攻入临安,活捉圣上!”
乔行简浑身抖得像筛糠,杨建国确实是这么说的,他也知道圣上听说后肯定会大发雷霆,但是他不敢隐瞒,只得将杨建国的原话告诉宋理宗。
宋理宗闻言脸色煞白,后退两步撞在龙椅扶手上,声音颤抖道:“他……他真这么说?”
“千真万确啊陛下!”
乔行简爬上前两步,不住地磕头。
“杨贼还说,他手里的兵虽少,却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过几日就要顺江而下,直取临安!臣看他那架势,绝非虚言!陛下,咱们还得早做准备啊!杨家军人数虽然不到一万,但战斗力不容小觑啊!”
宋理宗气的双目圆睁,险些晕倒。他只有扶着龙椅才能让自己的身形稳定下来。
宋理宗想起之前还听百官吹嘘禁军如何精锐。
可眨眼间,三万禁军被杨建国俘虏,成了劳改犯。襄阳也被杨家军占据了,连杨建国这个土匪头子都敢放狠话要活捉自己。
简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宋理宗气坏了,杨建国竟然如此猖狂,朝廷的脸面何在,自己这个皇帝的脸面何在,必须杀了杨建国,灭了杨家军!不然自己这个皇位恐怕都坐不稳。
此时朝堂上早已乱成一片,群臣听了乔行简的话,全都议论纷纷。
有担忧的,还有大怒的。
“陛下,杨贼简直是欺人太甚,目中无人!他这样说简直是没把朝廷放在眼里,没把陛下您放在眼里,必须除掉杨贼,灭掉杨家军,不然我大宋将永无宁日!”
“对对对,必须除掉杨建国和他的杨家军,这些土匪比蒙古人还要可恶,必须将杨建国碎尸万段,千刀万剐,方能夺回朝廷的颜面!”
“杨贼该死!陛下,快发兵继续攻打襄阳,杨贼不除,我大宋永无宁日啊!”
文武百官群情激奋,纷纷表示要将杨建国和杨家军彻底铲除掉,挽回朝廷的尊严。
“众爱卿说的对,杨贼不除,我大宋永无宁日!必须除掉杨贼!”
宋理宗此时也对杨建国恨得牙痒痒,表示要发动一切力量除掉杨建国,拿回襄阳。
然而,他们说的轻松,可现实问题是,朝廷现在要兵没兵,要钱没钱。
首先说兵,去年端平入洛,宋理宗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执意要进军中原。
结果大军进入中原后被蒙古人打的丢盔卸甲,仓皇逃窜,军队损失了一半。
而且大量辎重粮草都落入蒙古人的手中,朝廷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如今过了一年还是没缓过来,兵源还是没有补充够,一直处于缺兵少将的的境地。
而且最要紧的是如今国库空虚,去年端平入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库一大半都被耗空了。
今年朝廷又给蒙古赔款,这次又发兵攻打襄阳。
如今国库彻底空了,一个铜板都没有,再想发动军队去攻打襄阳,朝廷根本没钱没粮食,怎么打。
而且今年蒙古大举入侵宋朝,分东西两路大军进攻。
东路军进攻荆襄地区,西路军进攻四川。
朝廷为了抵御蒙古人的入侵,将几乎所有的兵力全都派往前线。
屯在荆襄和四川地区抵御蒙古铁骑。
以至于后方空虚,临安附近只有三万禁军守卫,如今驻守襄阳的大军被蒙古人吓跑了,襄阳被杨建国所据。
三万守卫临安的禁军也被杨建国活捉了。
朝廷已然无兵可派,临安已然成为一座空城。
四川倒是还有朝廷的大军驻守,但是蒙古西路大军正在攻打四川。
四川的军队还要抵御蒙古人,根本无法抽身攻打襄阳。
然而宋理宗和满朝文武似乎对这些都不太清楚,只知道乱嚷嚷着要发兵攻打襄阳,根本不考虑现实的情况。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朝廷的大军又在四川抵御蒙古人,临安的三万禁军又被杨建国活捉,如今根本无兵可派啊!”
朝堂上还是有清醒的人,这个人就是宰相郑清之。
郑清之身为宰相,对大宋目前的状况还是很了解的,知道现在朝廷国库空虚,无兵可派,必须想其他办法解决襄阳和杨家军的问题。
郑清之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在朝堂上,宋理宗和文武百官全都不做声了。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如何是好,如今的情况他们也没办法。
“郑爱卿,你说该怎么办?”
宋理宗此时也蔫了,没了刚才怒气冲冲的样子。
“陛下,如今杨建国据有襄阳,进可攻退可守,不但咱们拿他没办法,杨建国反而可以威胁到临安。只要杨建国率领杨家军顺着长江一路向东,可以直取临安,杨家军人数虽少,但据臣了解,杨家军数千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极其强悍。
如今临安已是一座空城,只要杨建国有反心,率杨家军顺着长江而下,进攻临安,朝廷就危险了!”
郑清之说道。
“啊!”
宋理宗闻言顿时大惊失色,他此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今临安是座空城,杨家军如果真有谋反之心,率领杨家军顺着长江一路攻来,到时候自己就成了亡国之君了!
宋理宗想到这里不由得打了个冷颤。
“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不然昭告天下起兵勤王吧!”
宋理宗明显慌了。
“陛下,如今我大宋各地虽然还有驻守军队,但是杨建国足智多谋,杨家军打仗勇猛,比蒙古人还厉害。各地的驻守军队就算起兵勤王,谁能挡住如狼似虎的杨家军。
只有四川的数万大军能挡住杨家军,但蒙古西路军正在攻打四川,四川的军队必须抵御蒙古,不可能过来勤王!”
郑清之分析了一下当前国家的情况,如实的说道。
“这……这怎么办?难道真的拿杨建国没有办法了吗?”
宋理宗有些绝望了,如此看来,自己真要当亡国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