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冬,赤壁的江雾像一匹扯不开的白绫,将两岸的营寨都裹得严严实实。周瑜站在帅帐的沙盘前,指尖捏着一枚木质令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是昨夜从曹操水寨截获的密信,上面的字迹经诸葛亮辨认,确是蔡瑁、张允的手笔,却被他一眼看穿是周瑜伪造。
“孔明这人,留不得。”周瑜将令牌狠狠砸在沙盘上,荆襄九郡的模型顿时塌了一角。鲁肃刚掀帘进来,正撞见这幕,怀里的账册差点掉在地上。
“都督,曹军的箭支清点完了,共缴获三万余枝。”鲁肃捡起令牌,见上面刻着“水军都督”四字,便知周瑜又在琢磨算计诸葛亮的法子。
周瑜转过身,袍角扫过案上的令箭:“三万枝够什么用?传我令,让诸葛亮来帅帐。”
诸葛亮来时,正见周瑜对着一堆竹箭皱眉。他摇着羽扇,笑意温然:“都督找亮,可是为箭支发愁?”
“正是。”周瑜抬眼,目光如淬了冰,“大战在即,我军箭支短缺。孔明先生足智多谋,可愿监造十万枝箭?十日为限,如何?”
帐外的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窗纸上,发出簌簌的响。鲁肃心提到了嗓子眼——十万枝箭,便是百个工匠日夜赶工,十日也未必能成。
却见诸葛亮轻笑一声:“十日太久。大战在即,岂能拖延?三日便够。”
周瑜猛地站起,案上的铜爵晃倒在地:“先生此言当真?”
“军中无戏言。”诸葛亮羽扇轻叩掌心,“亮愿立军令状,三日内若交不出十万枝箭,甘受军法处置。”
鲁肃想拦,已被周瑜用眼色制止。他当即取来笔墨,看着诸葛亮在军令状上落下苍劲的笔迹,心头那块石头反倒沉了下去——这等事,纵是神仙也难成,诸葛亮这回必死无疑。
送走诸葛亮,鲁肃追上他的脚步,急道:“先生怎敢立此军令状?三日内如何造得出十万枝箭?”
“子敬莫急。”诸葛亮拉住他的衣袖,往江边走,“亮不需造箭,只需借箭。”
“借箭?向谁借?”
“曹操。”诸葛亮望着江心的雾,“三日后必有大雾,子敬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鲁肃虽满心疑惑,却还是点头:“先生请讲。”
“请子敬备二十只快船,每船三十名军士,船上皆用青布蒙住,两侧立满草人。再备些鼓乐,切记不可让都督知晓。”诸葛亮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此事若成,破曹便多了三分胜算。”
鲁肃回去后,悄悄命人备船。他怕周瑜察觉,特意将船停在芦苇荡深处,青布、草人都趁着夜色运上船。周瑜派来的细作只探得鲁肃最近常往江边跑,却不知他在忙活什么。
第一日,诸葛亮在帐中读书,周瑜派来的人回报:“孔明先生正与马谡对弈,一局棋下了整整半日。”
第二日,细作又报:“孔明先生去了黄盖营中,两人饮酒到深夜。”
周瑜坐在帅帐,听着这些消息,嘴角勾起冷笑:“装模作样。明日便是第三日,看他拿什么来交差。”
第三日凌晨,江雾果然浓得化不开,三步外便看不清人影。诸葛亮带着鲁肃登上快船,二十只船首尾相连,往曹军水寨驶去。
“先生,这雾……”鲁肃望着白茫茫的江面,手心直冒汗。
“这雾,便是咱们的盾牌。”诸葛亮命军士将船缆解开,“擂鼓!”
顿时,二十只船上鼓声大作,军士们呐喊着,仿佛要渡江劫营。曹军水寨的哨兵慌了神,连忙报知曹操。
“大雾漫天,必有埋伏!”曹操披甲出帐,望着江心隐约的船影,喝道,“不可出战!传令下去,弓箭手往雾中射箭,逼退敌船!”
刹那间,曹军水寨的箭如暴雨般射向江面。那些青布蒙着的船身很快插满了箭支,草人的衣襟、发髻里都扎满了箭矢,连船板缝隙里都嵌着断箭。
“先生,差不多了。”鲁肃数着草人身上的箭,声音发颤——每只草人少说也中了五六百枝箭。
诸葛亮笑着下令:“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侧也受些箭。”
船身缓缓转过来,曹军的箭又一阵猛射。待两侧草人都插满箭,诸葛亮才命人高喊:“多谢曹丞相赠箭!”
二十只船趁着浓雾返航,船身因载满箭支而吃水极深,划桨的军士都得使出浑身力气。鲁肃摸着船舷上密密麻麻的箭,叹道:“先生真乃神人!”
诸葛亮大笑:“此非亮之能,乃天时相助。”
回到江东水寨时,雾刚散了些。周瑜正带着亲兵在营门等候,见诸葛亮的船靠岸,冷笑道:“孔明先生,三日之期已到,十万枝箭何在?”
诸葛亮指着船上的箭:“都督自己看。”
军士们将箭从船上卸下来,堆在营门前,竟像座小山。周瑜命人清点,不多不少,正好十万零三千枝。
“这……”周瑜看着那些簇新的狼牙箭,箭杆上还刻着“曹”字,顿时明白过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诸葛亮走上前,拱手道:“都督,箭已备齐,可解燃眉之急了。”
周瑜望着他从容的笑脸,喉头一阵发紧——他原想借造箭之事除掉诸葛亮,却反倒让对方立了奇功。这种被人玩弄于股掌的感觉,比输掉一场战役更让他难受。
鲁肃在旁劝道:“都督,孔明先生此举,也是为了破曹大计。”
周瑜猛地转身,拂袖而去。回到帅帐,他将自己关在里面,砸碎了案上所有的瓷器。亲兵们都不敢出声,只听帐内传来一声压抑的怒吼:“诸葛亮!我必除你!”
而此时的诸葛亮,正与鲁肃在帐中饮酒。鲁肃道:“先生,公瑾对你的忌恨更深了,往后怕是更难相处。”
“亮早有准备。”诸葛亮饮尽杯中酒,“待破曹之后,亮便随主公往荆州去,与江东暂避锋芒。”
他望着帐外的江雾,轻声道:“天下未定,孙刘还需联手。公瑾虽忌我,却也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三日后,赤壁的江面上刮起了东南风。黄盖的二十艘火船借着风势,冲向曹军的连锁战船。那些从曹操那里“借”来的箭,此刻正插在吴兵的箭囊里,射向慌乱逃窜的曹兵。
周瑜站在楼船之上,看着满江火海,忽然对鲁肃道:“那十万枝箭,射得真准。”
鲁肃默然点头——他知道,周瑜这话里,有不甘,有敬佩,还有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释然。
而诸葛亮早已带着赵云,往夏口接应刘备去了。临走前,他给周瑜留下一封信,上面只写着:“同心破曹易,共保江东难。望都督珍重。”
周瑜看着那行字,久久不语。江风卷着火星掠过甲板,烧红了半边天,也烧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未来。草船借箭的故事,很快传遍了长江两岸,人们都说:“卧龙先生不仅会借风,还会借箭,真是神了!”
只有鲁肃知道,那不是神,是算无遗策的智慧,和一份在乱世中求存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