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大唐皇家大学的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而长安城的另一端,另一场关乎大唐未来的盛事,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大唐第一届武举,乡试开考!
与文举那庄严肃穆的氛围不同,武举的考场,设在了城郊的玄甲军大营,充满了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考场内外,人头攒动。前来应试的,身材魁梧的江湖豪客,有世代习武、渴望出人头地的军户子弟,甚至还有不少因家贫读不起书,却有一身蛮力的农家少年。
当然,也少不了一群身份特殊的考生。
“道爷,这‘武科明算’,到底考个什么玩意儿?俺一看这算筹就头疼!”
程处默挠着他那被剃成板寸的脑袋,苦着脸,看着手里那道“一队五百人的士兵,每日消耗粮草几何,若行军三百里,需备粮草几何,并考虑百分之十的损耗”的题目,感觉比让他跟人打一架还难受。
“我哪知道!”秦怀道也是一脸便秘的表情,“太子殿下说了,不懂算术,当不了将军。这叫什么……后勤管理。”
“管他娘的!”尉迟宝林把手里的算筹一扔,霸气说道,“大不了这科不要了!等会儿比骑射,比负重,俺肯定拿第一!”
这帮习武的勋贵二代,基本上来参加武举了,一方面是李承乾的命令,要他们带头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想凭自己的真本事,考取一个功名,而不是总活在父辈的光环之下。
……
武举进行得如火如荼,皇宫里,另一场选拔,也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李世民的选秀,相比于宫廷玉液的爆火和大学开始动工,显得有些低调了。各大官宦、世家送来的女儿,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留下了十几个品貌端庄的女子,充实进了后宫。
这件事,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荡起一圈涟漪后,很快就平息了。
因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件更大的事情吸引了过去。
也不知是谁开的头,朝堂之上,开始有言官上书,言辞恳切地表示:太子殿下春秋鼎盛,已至弱冠之年,然东宫虚空,仅有太子妃苏氏一人,于国本传承不利。恳请陛下为太子殿下遴选良娣、孺人,充实东宫,开枝散叶,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这封奏疏,像是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整个朝堂。
一时间,请求为太子纳妾的奏疏,雪片般地飞向了甘露殿。
从支持新政的太子党官员,到思想保守的旧派大儒,甚至连张玄素这种天天弹劾太子的喷子,这次都罕见地站在了同一阵线上。
理由很充分,也很正当:为皇家延续血脉,乃是头等大事!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更是亲自出面,联合了数十位朝中重臣,一同向李世民进言。
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太子殿下如今威望日隆,手段通天,未来的帝位稳如泰山。谁家的女儿能进入东宫,哪怕只是个最低等的承徽,那也等于提前拿到了一张新皇朝的入场券。若是能诞下子嗣,那更是泼天的富贵,能保家族百年不衰!
这其中的政治利益,比李世民选秀,要大上百倍!
甘露殿内,李世民看着满桌子请求给儿子纳妾的奏疏,也是哭笑不得。他虽说还是春秋鼎盛,但自己儿子多几个女人,多生几个孙子,他这个当爹的,还是乐见其成的。
但这件事,他直接交给了长孙皇后全权处理。
立政殿。
长孙皇后看着眼前跪了一地的朝中命妇,听着她们声情并茂地劝说自己为太子选妃,脸上始终挂着温婉得体的笑容,心中却是一声轻叹。
她何尝不知道这些人的心思。
作为母亲,她自然希望儿子能幸福,但她更是大唐的皇后。
她的责任,是维护皇室的尊严,是保证江山的稳固,是为李唐的血脉传承,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在“国”与“家”之间,她必须选择前者。
“诸位夫人的意思,本宫明白了。”长孙皇后缓缓开口,声音威严,“太子开枝散叶,确实是国之大事,不可再拖延。”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长孙无忌的夫人脸上,一字一顿地说道:“此事,必须要办。而且,要尽快办,风风光光地办。”
“请皇后娘娘示下!”众命妇大喜过望,齐齐叩首。
长孙皇后微微颔首:“传本宫懿旨,由宗正寺与礼部牵头,参照陛下此次选秀之规格,为东宫遴选两位家世清白、品貌端庄的良娣。”
“喏!”
懿旨一下,消息瞬间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各大世家,各大国公府,彻底疯狂了!
比李世民选秀时,积极了十倍!百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联姻,这是一场决定未来数十年家族命运的豪赌!
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这些顶级门阀,立刻召开了最高规格的家族会议,将族中最出色、最漂亮的嫡女,从早已定下的婚约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最严格的宫廷礼仪培训。
程咬金、尉迟恭这些国公府,更是摩拳擦掌。自家儿子已经是太子死党了,若是能再让自家女儿或者孙女嫁入东宫,那岂不是亲上加亲,牢不可破?
整个长安的上流社会,都陷入了一种极度亢奋的躁动之中。无数双眼睛,都死死地盯住了东宫,那座未来的权力之巅。
一场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战争都更加残酷激烈的竞争,已然拉开了序幕。
而此时的东宫,却迎来了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客人,松赞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