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踏入巨大的轨车工坊,一股独特的金属与机油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
还没等他完全适应这股味道,巨大的龙门吊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巨大的钢铁架构直插厂房顶部,仿佛在诉说着它不容小觑的力量。
龙门吊那粗壮的钢梁如同巨人伸出的手臂,随时准备吊起沉重的物件。
四座天桥如同巨大的脉络,相互串联在一起,将整个工坊的空间巧妙地分割又连接起来。
朱有建的视线被天桥下吊着的四台庞然巨物所吸引。
这四台大家伙静静地悬在半空中,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从弹头形状的箱体下面,延伸出八对钢轮。
他看着这怪模怪样的物件,突然眼睛亮了起来,他认出来这就是他记忆中的“火车”机头。
只是,眼前的火车机头与他前世所见截然不同。
前世的机头顶端有着高耸的烟囱,工作时会不断冒出黑烟和白汽;
那浓浓的黑烟似乎要将天空都染成一片黑暗,白汽则如同一条条咆哮的巨龙,呼啸着冲向天空。
而现在,这台机头却干干净净,没有烟囱,也没有黑烟和白汽冒出。
不过,朱有建很快便理解了,这里有专门的水箱来处理煤烟,如此设计或许更加环保,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
然而,朱有建的脸色却变得十分不好看。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和担忧,在他的认知里,既然已经成功造出了轨车机头;
而且一下子就是四台,那接下来应该进行实验,以检验其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也要将这一成果上报上去,这可是足以改变交通格局的重要发明。
可是,眼前这静悄悄的工坊,似乎并没有任何要实验或者上报的迹象。
一同前来的四位大匠与朱有建有着同样的困惑。
他们都是行业内技艺精湛的工匠,对机械制造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四位负责具体事务的卫匠为何如此荒唐行事。
过去,这四位卫匠之前的行为,众人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他们本就常有奇妙想法,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偶尔出点小差错或者搞点小花样也情有可原。
但如今,他们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在已经完成如此重要的成果之后,既不进行实验,也不上报,仿佛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朱有建心中不禁暗自揣测,这四位卫匠莫不是以为自己舍不得砍他们的头?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主子对于犯了错误的仆人确实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但朱有建更清楚,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看重的是成果和责任。
如今这四位卫匠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轨车机头的推广和应用,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后果不堪设想。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要尽快与这四位卫匠好好谈一谈,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同时加快轨车机头的实验和上报进程。
朱有建继续朝着轨车工坊的深处走去,四周静悄悄的,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驾。
整个工坊足有三百多人,却仿佛一座空城一般寂静无声。
这可不正常,身为总监的鲁有林,在这偌大的轨车工坊里竟然没有尽到监管的职责;
他气得浑身发抖,心中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冲上去咬死那些失职的人。
他实在难以想象,在如此重要的工坊里,竟然出现这种不把皇权当回事的荒唐场景。
就在他怒火难消的时候,终于听到了嘈杂的声音。
就在工坊尽头好几百人聚集在一起,像是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
他眉头紧锁,大声呵斥道:
“速速前来迎接圣驾,如此聚众喧哗,成何体统!”
人群中瞬间一阵骚乱,众人赶忙跪下行礼,他们低着头,不敢有丝毫违抗。
随着人群缓缓跪下,终于将工坊中央的空地显露出来。
只见四个卫匠鼻青脸肿,身上多处挂彩,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似乎还在承受着身上伤痛带来的折磨。
朱有建看着他们的惨状,不禁皱起了眉头。
鲁有林赶紧把事情的缘由问清楚。
经过一番询问,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这四位卫匠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已经连续忙碌了七天七夜,身上没有一处是不带伤的。
至于为什么会弄成这副模样,原因竟然出在了轨道的事情上。
轨道本就是新生事物,没有什么前人经验可以参考,为了找到最适合轨车的轨道模型,这四位卫匠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们一头扎进了古籍的海洋中,翻遍了无数的典籍。
他们终于发现了几个与轨道相关的蛛丝马迹。
墨家曾经使用过套轨,这种轨道设计独特,多轨并行,或许能够增加轨车的稳定性;
公输班在某次讨论中偶然提了一句三角轨,这种新奇的轨道形状,引发了卫匠们无限的遐想;
秦驰道曾经使用圆轨,圆润的轨道或许能够减少轨车行驶时的摩擦力;
后汉采矿时使用拉轨,这种轨道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承载力。
这四位卫匠深知,每一种轨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他们想要找到一种能够完美适配轨车的轨道模型。
然而,现实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
不同古籍中的记载相互矛盾,实际操作时的困难更是超出了想象。
他们在尝试各种轨道建造方法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失败,因为意见无法统一,令他们之间产生矛盾,随着实验的不成功,矛盾越来越多。
正是在这种种种的压力和阻碍下,他们终于发生了肢体冲突,这才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朱有建静静地听着四位卫匠的诉说,心中的疑惑逐渐解开。
原来,这四位卫匠每人负责复制一种轨道模型,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效果的真实性;
他们专门制作了四台机头,并于二十天前开始了紧张而关键的实验。
然而,实验的过程并不顺利,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负责三角轨的刘卫匠满脸无奈地讲述着,三角轨虽然在理论上看似稳定,但在实际运行中,轨道的角却极易磨损。
每次机车行驶时,只要经过这些有磨损的角,就会产生剧烈的震动,导致机车根本无法平稳运行。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都以失败告终。
负责套轨的徐卫匠则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套轨虽然没有角不耐磨的问题,但每次机车运行前,都需要对轨道进行大量的润油工作。
这不仅增加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而且润油的操作也十分繁琐,一旦出现疏忽,就会影响机车的正常运行。
负责圆轨的刘二卫匠也满脸愁容,他解释道,由于目前的工艺限制,他们无法做到让所有的轨道段都达到纯圆的标准。
这样一来,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就会因为轨道的不平整而频繁抖动,速度根本无法提起来,更别说平稳运行了。
拉轨的李卫匠更是满脸沮丧,他表示拉轨虽然不存在以上问题,但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支持机车的自我运行。
这意味着机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人工不断地进行牵引,这显然与轨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