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问题,四个卫匠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定将四种轨道的优点进行融合,希望能够创造出一种完美的轨道。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在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复杂且棘手的问题,之前隐藏的矛盾也在这个时候彻底爆发了。
每个人的性格和观点都不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各执一词,都认为别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存在的问题,不愿意尽心去解决。
于是,激烈的争吵不断升级,最后从言语上的冲突演变成了肢体上的争斗,整个工坊都被他们闹得鸡飞狗跳。
朱有建在听完他们的讲述后,沉默了片刻。
他原本以为这四位卫匠只是因为技术上的难题和性格上的不合才导致了这样的混乱局面,但许大匠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和所有人都大为震惊。
许大匠涨红了脸,突然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大呼道:
“圣上,都是老奴的错,老奴认罚!”
众人听了,都一脸茫然,不明白许大匠为何会突然如此认罪。
只有皇帝和许大匠心里最清楚,问题的症结其实出在轨道的图纸上。
许大匠没有将完整的轨道图纸交给四位卫匠,导致他们只能从古籍中寻找线索,进行艰难的摸索。
如果许大匠及时将图纸交出去,凭着四位卫匠的能力和努力,轨车早就应该进入实验阶段,而不是到现在还在为轨道的问题争论不休。
朱有建听后,微微皱眉,心中的火气慢慢升腾。
许大匠则一脸懊悔,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不仅耽误了轨车的研究进程,还让四位卫匠陷入了无谓的纷争之中。
此时,工坊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一事件的冲击之中,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朱有建怒极,脸色铁青,猛地一抬手,示意王承恩将许大匠隐瞒轨道图纸一事详细记录进功勋积分录里。
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根据积分里的要求该减多少分的,双倍计算!”
王承恩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掏出特制的记录册,快速地记录着。
这积分录可是关乎着每一位工匠的荣誉与奖惩,在这轨车工坊里,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准则。
许大匠一听,顿时慌了神,他深知自己犯下的错误严重性,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
他赶忙小跑着回住处,心急如焚地搜捡出那份珍藏已久的轨道设计图纸,还有之前自己做的一些备注。
当许大匠带着图纸和备注回到工坊中央,将图纸展开时,四位卫匠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直接趴在地上仔细研究起来。
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图纸上的线条和标注,仿佛要从这看似普通的纸张中找到轨车轨道的完美解决方案。
徐卫匠最先有了反应,他嗫嚅着说道:
“啊对对,就应该这样,之前怎么没想到。
有三角底的稳定,比圆轨平整,比拉轨适用,还不需要像套轨那样用润油。
哈哈,老刘、老李、二刘,服不服?”
刘卫匠一听,却不屑地笑得张狂:
“服你个卵锤子!
你那个方法看起来有创意,可仔细想想,它本质上就是梯型。
有这种工字结构好吗?
接触面积越多,平振越厉害,运行几次就会共性扭曲。
你到底懂不懂轨车轨道的真正需求啊?”
李卫匠也大摇其头,表情严肃地说道:
“老徐啊,不是咱家看不起你。
虽然你那个想法有点新,但你有没有想到一种直立连接结构?
你看,上两寸截面保证平稳,下四寸截面保证固定,再用榫卯锁住,这样才能保证运行耐久啊!
做轨车轨道,可得多思考,多运用合理的设计思路,这才是正道。”
二刘这时也开了口:
“你们都别争了,老徐的方案稳定有余但灵活性不足,老大担心共性扭曲有一定道理,可也没考虑到实际操作的便捷性。
老李的榫卯锁住虽然能保证固定,但制作工艺复杂,成本也高。
咱们得综合这些思路,取长补短。”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鲁总监开口了:
“几位,目前争论不是办法。
这份图纸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向,但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我觉得我们可以按照徐卫匠的基础框架,再结合刘卫匠的接触面积优化和李卫匠的榫卯锁定的部分优势;
同时二刘你提出的综合思考思路也很重要,咱们重新设计一套轨道方案,然后快速进行小规模试验,看看效果如何。”
四位卫匠听了鲁总监的话,都觉得有道理。
他们不再争吵,开始认真地交流和讨论起来,每个人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试图将各种方案的优点融合在一起。
工坊里的气氛逐渐从之前的剑拔弩张变得热烈而有序。
朱有建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的怒火虽然还未完全消散,但看到工匠们开始齐心协力解决问题,他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他知道,轨车的成功制造和改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这次的冲突也许反而成为了推动轨车发展的一个契机。
他默默地期待着工匠们能够设计出一套完美的轨道方案,让轨车早日驶上正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匠们日夜奋战,根据讨论的结果绘制新的轨道设计图,并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试验轨道的搭建。
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材料的准备和加工,有的专注于一道道的工序,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朱有建也时常到现场查看进度,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轨车一定能够成功诞生,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变革。
而另一边的工坊内,气氛却紧张而有序。
陈大匠默默地制模,他的双手在工具间熟练地穿梭,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沉稳。
鲁总监则全神贯注地算材质成分,他眉头紧锁,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着数据。
轨车的轨道不仅需要足够坚硬,以承受机车巨大的压力,还要有韧性,能够适应复杂的路况,更要有延展性,防止在温度变化时出现断裂。
同时,还得考虑气候冷热收缩膨胀的因素,这每一个要求都如同难题一般,考验着鲁总监的专业知识。
卢大匠也跟着计算二次淬火与回火程度,他深知这个环节对于轨道材质性能的优化至关重要。
二次淬火能让轨道更加坚硬,但回火程度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影响轨道的整体性能。
许大匠则赶紧加入进来,之前因为隐瞒图纸的事情,他被扣了双倍积分,之前的海船制作功勋算是打了水漂。
但他没有丝毫抱怨,一心只想为轨车的建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快,陈大匠的模具型号制作出来了。
他将模具交给大刘卫匠复刻,大刘卫匠接过模具,小心翼翼地检查着每一个细节。
轨道虽然用量大,但要求相对不太高,可由于其用量大,必须考虑到材质的延展度。
这个计算工作需要他们自行完成,这对几位卫匠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