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三十里试运行,皇帝没到现场,正坐在研究院的指挥中心里等着消息。
现场由鲁总监坐镇指挥,他往轨道边一站,目光扫过严阵以待的工匠和机器,沉声道:
“启动!”
四位卫匠敏捷地跳上机头,麻利地给蒸汽底炉添煤点火。
炉膛里“噼啪”作响,火苗舔着炉壁往上蹿,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蒸汽轮机先哼唧了两声;
接着发出低沉的轰鸣,转轴“嗡嗡”转得越来越快,带动钢轮在钢轨上慢慢滚动。
起初像刚学步的孩子,晃晃悠悠往前挪,等跑出一里地,速度渐渐提了起来;
最后竟像离弦的箭一般,“嗖”地一下冲了出去,转眼间就缩成个小黑点,消失在远处的弯道后。
鲁总监、许大匠和韩赞周赶紧举起三十倍远望筒,镜片里的轨车还在往前冲,速度快得让人攥紧了手心。
几乎在机头启动的同时,几名传令兵骑着快马“哒哒哒”冲出工坊,朝着研究院方向飞奔——
他们要记录轨车跑完全程的时间。马蹄踏在土路上扬起烟尘,可刚跑到二十里处,就听见身后传来“呜——”的长鸣;
回头一看,轨车像道黑色闪电,“呼”地从身边掠过,带起的风差点掀掉马鬃。
再往前跑,快到二十八里时,远远传来一声喊:
“关汽!”
想来是要减速了。
等传令兵气喘吁吁赶到研究院,那头轨车早已稳稳停在三十里终点。
机头的制动轮叶还在慢悠悠转着,像刚跑完长途的骏马在喘气。
传令兵盯着轨车,眼睛瞪得溜圆——他们骑马跑了一盏半茶才到,竟被轨车甩了一大截!
按这速度算,轨车一个时辰能跑二百四十里,比最快的战马还快出一大截,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研究院指挥中心里,传来皇帝爽朗的笑声;
轨道终点,工匠们围着轨车又蹦又跳,蒸汽轮机的余温还没散,却已经把未来交通的热气,吹向了更远的地方。
不过真要算实际车速,得把点火到启动那盏茶的时间刨掉。
轨车加速时跑了约莫一里,减速时用了三里,真正匀速飞驰的是中间二十六里,跑这段路只用了三分钟。
一个时辰是一百二十分钟,这么一算,总里程能到一千零四十里,也就是五百零二十公里,时速竟高达二百六十公里,着实惊人!
可三十里距离终究太短,轨车自带的风阻转化推进功能压根没派上用场。
工匠们估摸着,至少得铺出五百里轨道,才能测出它真正的极限速度。
试验一结束,尾端的机头立刻启动,轨车稳稳当当往工坊回返。
四名卫匠把记录的数据一笔一画整理好,双手捧着送到鲁总监面前;
韩赞周也没闲着,立马带着人沿轨道逐段检查,敲敲打打、量量测测,最后得出结论:
轨道扛住了高速冲击,承载能力远超预期!
现场瞬间沸腾起来,工匠们笑着、喊着,手里的扳手都挥得像彩绸。
这次试验不光成了,更像一声号角,宣告着一个新时代要来了——
大明的重工、轻工,这下都要站在潮头了。
交通要变快了,效率要变高了,未来仿佛就在眼前展开。
朱有建站在道床边,眼睛瞪得溜圆,满是不敢相信。
他前世见过的火车道床,地面上都是碎石、枕木和固轨器,可眼前这玩意儿完全不一样:
没有碎石,没有枕木,是一整块混凝土浇出来的“U”形结构,两侧还带着平平的“耳朵”,底部留着两寸宽的平缝,钢轨就通过榫卯扣牢牢嵌在“耳朵”上。
他忍不住嘀咕:
“这……这是按高铁标准造的吧?
直接奔着三四百时速去的?
这一出道就是巅峰啊!
三十里哪够试的?
三百里都未必够!”
另一边,鲁有林带着一群大匠脚步匆匆,捧着刚整理好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报告,直奔西苑御书房——
那些纸上的数字,藏着轨车藏不住的巨大潜力,也藏着一个皇朝加速向前的底气。
朱有建在御书房接待他们,喜悦完全压不住,狸猫坐在他怀里抻着脖子,让他尽情地撸,它能够明显感觉到主人的喜悦!
鲁有林拿出两份数据,呈在御案一份,手里拿着一份,开始对数据进行汇报,以及相关说明,以及适当的溢美之词,是比较正式的奏则样式。
一、车体从提速到正速,重心始终稳如磐石,没有丝毫摇晃摆动。
这既体现了轨道铺设的扎实稳固,也证明了车体设计的精妙合理,为运行平稳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车列承载重物的要求,其稳定性与平衡性均已达标,实现了实验数据的双达标。
后续在实际轨线初期运行时,还会进行持续跟踪与标定。
跟着鲁有林叙述,朱有建基本能够认识奏则上的字,边听边读边点头。
二、车体高速运行时,所受应力仅为自身强度的四成。
这意味着以当前速度为基准,车体的刚度与韧性足以支撑一倍以上的速度提升。
显然,轨车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由于本次未对运载量进行试验,后续将在正式运行后,在平阳府矿场与延安府矿场之间开展实际承载试验。
这点朱有建赞同,他根本不认为初造的轨车机头,能够迅速成熟起来;
现在使用,只不过是试运行,只有在运行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优化才能逐渐成熟起来。
三、制动系统表现符合标准要求。
经进一步分析,提速过程可优化至半盏茶时间,即在半里距离内就能达到正常速度。
减速至停止的过程也有优化方向:将供汽由推进切换为倒轮,同时关闭风阻推进并启动反向风阻减速,此举可大幅提升制动效率。
对于这点,朱有建有点听故事书的感觉,前世,他从未听说过风阻居然可以利用,不仅可以前进助推,还能反向减速。
但是这个也不好反对,给他们自己做实验吧,能用更好,不能用也没损失。
四、钢轮与轨面接触产生的阻力,目前达到风阻的一半。
研究发现,若用梯形结构替代原有方形结构,减少一半接触面,并将钢轮倾斜度增加五度,阻力可减少两成,降至风阻的三成,相应地,轨车速度可提升两成。
但需考虑横风对运行车厢的影响,四大卫匠已着手制定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