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中的地支藏干口诀
《古歌》中说:
子(地支)中藏有癸水(天干)。
丑(地支)中藏有癸水、辛金、己土。
寅(地支)中藏有甲木,同时包含丙火、戊土。
卯(地支)中单独藏有乙木。
辰(地支)中藏有乙木、戊土,以及三分癸水(即少量癸水)。
巳(地支)中藏有庚金,同时聚集丙火、戊土。
午(地支)中藏有丁火,并包含己土。
未(地支)中藏有乙木、己土、丁火,三者同属(土、火、木的余气)。
申(地支)中藏有庚金、壬水、戊土。
酉(地支)中单独藏有辛金,且气脉旺盛。
戌(地支)中藏有辛金,以及丁火、戊土。
亥(地支)中藏有壬水、甲木,这是真实的规律。
总结:
即:
子藏癸水。
丑藏癸水、辛金、己土。
寅藏甲木、丙火、戊土。
卯藏乙木。
辰藏乙木、戊土、癸水。
巳藏庚金、丙火、戊土。
午藏丁火、己土。
未藏己土、丁火、乙木。
申藏庚金、壬水、戊土。
酉藏辛金。
戌藏辛金、丁火、戊土。
亥藏壬水、甲木。
王逵《蠡海集》的理论阐释
王逵在《蠡海集》中说:
地支(十二地支)内所藏的天干,其规律如下:
子午卯酉称为“四极”(四正之支,位于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寄寓“四禄”(即天干的临官位):
子为癸水的临官(癸禄在子)。
午为丁火、己土的临官(丁、己禄在午)。
卯为乙木的临官(乙禄在卯)。
酉为辛金的临官(辛禄在酉)。
因此这四个地支各藏一阴干(癸、丁、己、乙、辛均为阴干,但午藏丁、己,需注意此处原文“各藏一阴”或为概括,实际午藏二阴干)。
辰戌丑未称为“四藏”(四库之支),寓含“四墓”(五行的墓库):
辰为水墓(癸水墓库)。
戌为火墓(丁火墓库)。
丑为金墓(辛金墓库)。
未为木墓(乙木墓库)。
因此这四个地支各藏阴干(如丑藏癸、辛、己,均为阴干)。
寅申巳亥称为“四开阖”(四孟之支,象征四季的开启),衍生“四禄”(阳干的临官位):
寅为甲木的临官(甲禄在寅)。
申为庚金的临官(庚禄在申)。
巳为丙火、戊土的临官(丙、戊禄在巳)。
亥为壬水的临官(壬禄在亥)。
因此这四个地支各藏二阳干(如寅藏甲、丙、戊,其中甲、丙、戊均为阳干,此处“二阳”或为概指,实际藏三干,但以阳干为主)。
戊土藏于辰、戌(辰戌为阳土墓库),己土藏于丑、未(丑未为阴土墓库),阴阳各归其位。
戊土也寄藏于巳(巳为戊土临官),己土寄藏于午(午为己土临官),这是根据“寄禄”(天干在地支的临官位)而藏干。
编者按:地支藏干的孟仲季分类理论
编者按:地支所藏的五行,可按“孟仲季”(四季的首、中、末月)分类,其原理有三:
1. 四孟之支(寅、申、巳、亥)——阳干的长生与临官之所
四孟是阳干(甲、丙、戊、庚、壬)“长生”(五行初生状态)和“临官”(旺盛状态)寄寓的地方:
寅:
丙火、戊土在此处“长生”(丙火长生于寅,戊土寄生寅)。
甲木在此处“临官”(甲禄在寅)。
故藏甲木、丙火、戊土。
巳:
庚金在此处“长生”(庚金长生于巳)。
丙火、戊土在此处“临官”(丙、戊禄在巳)。
故藏庚金、丙火、戊土。
申:
戊土、壬水在此处“长生”(戊土寄生申,壬水长生于申)。
庚金在此处“临官”(庚禄在申)。
故藏戊土、壬水、庚金。
亥:
甲木在此处“长生”(甲木长生于亥)。
壬水在此处“临官”(壬禄在亥)。
故藏甲木、壬水。
2. 四仲之支(子、午、卯、酉)——阴干的临官之所
四仲是阴干(乙、丁、己、辛、癸)“临官”寄寓的地方:
子:癸水在此处“临官”(癸禄在子),故藏癸水。
卯:乙木在此处“临官”(乙禄在卯),故藏乙木。
午:丁火、己土在此处“临官”(丁、己禄在午),故藏丁火、己土。
酉:辛金在此处“临官”(辛禄在酉),故藏辛金。
3. 四季之支(辰、戌、丑、未)——阴阳干的冠带与墓库之所
四季是阴干、阳干“冠带”(生长阶段)和“墓库”(收藏状态)寄寓的地方:
丑:
癸水在此处“冠带”(癸水冠带在丑)。
辛金在此处“墓库”(辛金墓在丑)。
己土在此处“墓库”(己土墓在丑)。
故藏癸水、辛金、己土。
辰:
乙木、戊土在此处“冠带”(乙木冠带在辰,戊土寄生辰)。
癸水在此处“墓库”(癸水墓在辰)。
故藏乙木、戊土、癸水。
未:
丁火、己土在此处“冠带”(丁火冠带在未,己土寄生未)。
乙木在此处“墓库”(乙木墓在未)。
故藏丁火、己土、乙木。
戌:
辛金在此处“冠带”(辛金冠带在戌)。
丁火在此处“墓库”(丁火墓在戌)。
戊土在此处“墓库”(戊土墓在戌)。
故藏辛金、丁火、戊土。
补充原理(引自《考原》):
金(庚金、辛金)“长生于巳”(庚金长生在巳),故丑(土)可为辛金的墓库(土生金,墓库为收藏之地)。
水(壬水、癸水)“长生于申”(壬水长生在申),故辰(土)可为癸水的墓库。
木(甲木、乙木)“长生于亥”(甲木长生在亥),故未(土)可为乙木的墓库。
火(丙火、丁火)“长生于寅”(丙火长生在寅),故戌(土)可为丁火的墓库。
以上内容系统阐释了十二地支所藏天干(人元)的规律:
1. 四孟之支(寅申巳亥)藏阳干为主,对应长生、临官。
2. 四仲之支(子午卯酉)藏阴干为主,对应临官。
3. 四季之支(辰戌丑未)藏阴阳干混杂,对应冠带、墓库。
通过“长生十二宫”理论(长生、临官、冠带、墓库等状态),结合孟仲季分类,构建了地支藏干的逻辑体系,为八字命局分析中五行能量的动态平衡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理论是袁树珊对传统八字命理的重要整合与创新,其核心在于通过地支所含天干(人元)的五行属性,构建动态的五行能量体系,以分析命局的平衡与变化。
以下从理论框架、实践应用及袁树珊的学术贡献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支藏人元的理论框架
1. 地支藏干的构成
主气、中气、余气:袁树珊继承《三命通会》等典籍,将地支藏干分为主气(月令本气)、中气(季节交替之气)、余气(前一季节残留之气)。
例如:
寅:主气甲木(春木生发),中气丙火(阳气初升),余气戊土(土气渐萌)。
辰:主气戊土(季土当令),中气乙木(春木余气),余气癸水(冬水残留)。
阴阳属性:地支藏干的阴阳与地支本身的阴阳属性相关。
例如,子为阳水,藏阴干癸水。
丑为阴土,藏阴干己土、辛金、癸水。
2. 藏干与节气的关联
十二长生理论:袁树珊强调地支藏干与五行长生、沐浴等状态的对应。
例如,甲木生于亥(长生),旺于寅(临官),墓于未(墓库),通过藏干反映五行之气的动态流转。
月令的核心地位:月支藏干为八字全局的“气候”,其主气决定当月五行强弱。
例如,甲木生于子月(藏癸水),需调候用火。
生于寅月(藏甲木),则以比肩助身为用。
3. 五行能量的叠加效应
地支组合的复杂性:袁树珊指出,地支藏干的五行叠加会影响命局的能量格局。
例如,巳中藏丙火、戊土、庚金,若原局火旺,巳火可增强火势。
若金旺,巳中庚金可助金。
反克与制化:藏干间的五行关系可能引发反克。
例如,寅中藏甲木、丙火、戊土,若甲木过旺而土弱,木可反克土,需用金(如申酉金)制木护土。
二、支藏人元的实践应用
1. 日主强弱的判断
根气深浅:袁树珊以地支藏干为“根”,分析日主强弱。
例如,甲木生于寅月(藏甲木),得月令强根,身强。
生于辰月(藏乙木),得余气根,身中和。
全局流通:通过藏干的生克关系判断五行流通。
例如,地支申(藏庚、壬、戊)与子(藏癸)组合,形成“金生水”的流通,若原局水旺,可增强日主(水)的力量。
2. 十神格局的推演
藏干透干的吉凶:袁树珊强调“天透地藏”的重要性。
例如,甲木日主,地支寅(藏甲木)透干为比肩,若原局财星弱,比肩可助身担财。
若财星旺,比肩则为忌神。
杂气格局的处理:四库地支(辰戌丑未)藏干复杂,袁树珊主张以透出之干定格局。
例如,丑月透辛金为七杀格,透癸水为正印格,不透则以本气己土为偏财格。
3. 岁运与调候
大运流年的影响:袁树珊认为,大运流年的地支藏干会激活原局藏干的能量。
例如,原局申(藏庚、壬、戊)逢子(藏癸)流年,形成“金水相生”,若原局水弱,可增强印星(水)的力量。
调候用神的选取:袁树珊提出“病药理论”,例如,夏季火旺需水调候,若原局缺水,可通过大运流年补足,或用地支藏干(如亥中藏壬水)间接调候。
三、袁树珊的学术贡献
1. 批判继承传统
反对神煞依赖:袁树珊批判《神峰通考》等典籍过度依赖神煞,主张以五行生克为核心。
例如,他认为地支藏干的五行关系比神煞更能反映命局本质。
强调实证分析: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收录大量命例,通过藏干分析验证理论。
例如,某命局地支寅(藏甲、丙、戊)与午(藏丁、己)组合,形成“木生火”,若原局火弱,可断为“伤官生财”的吉格。
2. 动态平衡观的深化
五行制化的创新:袁树珊提出“通关”理论,例如,金木相克时,取水(藏干如亥中壬水)通关,形成“金生水,水生木”的良性循环。
道德修养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德行可改变五行气场。
例如,火旺之人若能修心养性(火主礼),可减轻火克金(肺金)的负面影响。
3. 时空维度的调和
方位与行业选择:袁树珊主张通过方位(如缺木者居东方)和行业(如缺水者从事物流)补足五行缺失。
例如,地支藏干缺水者,可选择北方(水地)或水产行业。
职业与婚姻匹配:他将藏干与十神结合,例如,金克木者宜从事法律(金的规则性),木克土者适合教育(木的生发特性)。
《命理探源》中的“”理论,通过地支藏干的五行属性与动态关系,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命理分析体系。
袁树珊通过“根气深浅”“天透地藏”“病药理论”等创新,将静态的五行关系转化为动态的平衡模型,强调通过后天调候(方位、职业、修养)改善先天命局。
这一思想不仅深化了传统命理的逻辑框架,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至今仍是八字命理的重要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