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寅、卯属木,在春季旺盛。
丙、丁、巳、午属火,在夏季旺盛。
庚、辛、申、酉属金,在秋季旺盛。
壬、癸、亥、子属水,在冬季旺盛。
戊、己、辰、戌、丑、未属土,在四季(每一季的最后一个月)旺盛。
《神枢经》说:“五行各有旺盛的时节,只有土没有固定的位置。于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盛十八日。”
《历例》说:“立春后木旺盛,立夏后火旺盛,立秋后金旺盛,立冬后水旺盛,各旺盛七十二日。土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盛十八日。加起来也为七十二日,总共三百六十日,一年便完成了。”
《白虎通》说:“土之所以主宰四季,是为什么呢?因为木没有土不能生长,火没有土不能繁荣,金没有土不能形成,水没有土不能高涨。土扶持微弱、帮助衰落之物,最终成就它们的发展道路。所以五行交替旺盛,也需要土。土主宰四季,位居中央,不单独命名为某个时节。”
沈新周说:“春天的木,夏天的火,秋天的金,冬天的水,不是说它们的形体,而是说它们的气。”
醉醒子说:“立春之后,便用阳木三十六日,在特定分野之处,丙与戊处于长生状态。惊蛰后六日,便用阴木三十六日,癸水在此寄生。清明后十二日,便用戊土十八日。阳水归入库中,阴水恢复生机。夏季、秋季、冬季也是如此。另外,地支中所藏的天干只以月柱来论,年柱、日柱、时柱不论,因为人命重视月柱这个提纲。”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五行用事”理论以五行在时空维度的动态流转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将自然节律与命理推演深度融合的体系。
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维度:
一、五行用事的时空框架
1. 四季分野与节气细化
四季五行主气: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旺72日,构成四季主体。
土旺于四季末月(辰、未、戌、丑),各旺18日,合计72日,与其他四行共同构成一年360日。
节气分日用事:
以立春为例,前6日戊土用事(艮土分野),次6日丙火用事(阳火长生),后18日甲木用事(阳木司令),至惊蛰后6日转用阴木(乙木)36日。
类似地,清明后12日戊土用事18日,形成“土旺四季”的交替规律。
这种划分将五行用事精确到每个节气,体现了“气”的渐进变化。
2. 土的特殊地位
调和四行:土为五行之母,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时空分布:土不专主一季,而在四立前各旺18日(如立春前18日属土),既补四季之缺,又体现“中和”之道。
功能转化:土在四季中分别承载木之生发、火之炎上、金之肃杀、水之封藏,通过“扶微助衰”维持五行平衡。
二、阴阳五行的动态辩证
1. 阴阳分野
阳木与阴木:立春后36日为阳木(甲木)主事,惊蛰后6日转用阴木(乙木)36日,体现“阳气渐长、阴气渐消”的变化。
戊土与己土:清明后用戊土18日,强调阳土的稳固性。
未月用己土18日,侧重阴土的包容性。
水火之辨:冬水旺时,壬水(阳水)与癸水(阴水)交替主事,前者主封藏,后者主滋润。
2. 五行生克的转化
当令者与子相:春木旺则火相(子气助治),火相又生土,形成“木生火→火生土”的连环相生。
休囚死绝:春木旺则水休(母气衰)、金囚(被子气制)、土死(被当令者克),体现“旺者制杀,相者囚敌”的逻辑。
动态平衡:五行强弱非永恒,如夏火克金,但秋金旺则火囚;冬水克火,但春木旺则水生木,火相。
三、命理应用的核心逻辑
1. 月令提纲与用神选取
月令为纲:月支为八字“提纲”,其藏干(人元)的分日用事直接影响日主强弱。
例如,寅月前6日戊土用事,若日主为甲木,需结合戊土(偏财)与丙火(食神)的力量判断吉凶。
调候用神:夏季火旺需水调候(如壬水),冬季水旺需土制水(如戊土),春秋季则侧重金木平衡。
2. 大运流年的推演
五行顺逆:大运若行至当令五行之地则吉,如甲木生于春,行东方木运为得地。
若行西方金运则凶,因金克木。
岁运冲合:流年与月令冲合会影响五行用事。
例如,辰月戊土用事时,若流年为寅,寅辰拱木,可能削弱土的力量,需结合其他干支综合判断。
3. 疾病与健康
五行失衡:春木旺而土死,若八字中土弱,易患脾胃疾病;夏火旺而金死,金弱则易有呼吸疾病。
调候原则:火旺需水,水旺需土,土旺需木疏,木旺需金制,体现“损有余补不足”的养生理念。
四、哲学基础与自然隐喻
1. 气论与形气之辨
气为本质:沈新周指出“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非言其形,言其气也”,强调五行本质是“气”的流转,而非物质实体。
气数循环:五行用事以“阳极而降,阴极而升”的自然规律为基础,类比人生“势积必损,财聚必散”的常理。
2. 天人合一观
时空对应:天干地支与时空的对应关系,如寅卯辰属木,司春。
巳午未属火,司夏,将五行用事与方位、节气紧密结合。
顺时应势:命理分析需顺应五行用事的节律,如春季宜进取(木旺),秋季宜收敛(金旺),冬季宜潜藏(水旺)。
五、争议与调和
1. 土旺时间的分歧
四季末月说:《白虎通》认为土旺于辰、未、戌、丑月,各18日。
四立前18日说:《神枢经》《历例》主张土旺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各18日。
调和方案:通过“72日分配法”统一,土在四季各占18日,与其他四行各72日共同构成一年。
2. 人元用事的量化
分日用事争议:不同典籍对地支藏干的分日用事略有差异(如寅月戊土7日 vs 6日),但核心逻辑一致,即地支藏干的力量随节气渐次更替。
灵活应用:命理实践中以月令本气为主,兼看藏干,如甲木生于卯月,虽卯为乙木本气,但前6日仍属甲木用事。
五行用事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命理探源》的“五行用事”理论以五行在时空的动态消长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将自然节律与命理推演深度融合的体系。
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盛极必衰,衰极必盛”的循环法则,强调通过调和五行失衡来趋吉避凶。
这一理论不仅是八字命理学的基石,更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为命理分析提供了可量化的工具,如月令提纲、调候用神、大运流年推演等。
通过“五行用事”,命理学家得以将抽象的五行生克转化为具体的时空能量模型,从而实现对人生轨迹的系统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