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这样的说法:大运的初运掌管少年时期,中运掌管中年时期,末运掌管晚年时期,这是看大运的一种方法。
此外还有可参考使用的旧法,即通过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来推论:年柱掌管少年阶段,月柱和日柱掌管中年阶段,时柱掌管晚年阶段。
如果年柱五行是命局的喜神,则少年时期容易发达;若是忌神,则少年时期坎坷不顺。
月柱和日柱五行是喜神,则中年时期亨通顺利;若是忌神,则中年时期困顿阻滞。
时柱五行是喜神,则晚年安稳荣耀;若是忌神,则晚年凄凉零落。
这种方法多次验证有效,因此附在看大运的方法中。
但它只能大致推断少、壮、老时期的大概情况,若要精确划分年限、详细判断吉凶,仍应当以分析大运为主。
(作者按语):以上三篇文章,论述大运的方法极其透彻精辟。但如果说大运的天干和地支不能上下分割来看、各管几年,我不敢完全认同。
《渊海子平》中说:“大运运行十年之数,天干地支各管五年。”
《三命通会》也说:“大运前后各管五年。”
张神峰为夏某推算命运时说:“一生只有酉运五年极其美好。”
沈孝瞻论述逢大运透出清吉之气时说:“这五年中,也能决定祸福。”
可见古今推算命运的人,没有不认为天干管五年、地支管五年的。
然而,天干地支的五行力量轻重、偏斜倚侧,以及生克制化的关系,也应当综合来看。
例如,行甲木运本应吉利,但若地支是申金运,木被金克制则吉利减少;行申金运本应凶险,若天干是丙火运,金被火克制则凶险减轻。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只有智慧的人才能细致审察。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主要围绕大运干支的整体作用机制及地支复杂性展开,批判旧说并提出系统性判断原则。
以下是核心内容总结:
一、批判旧说:干支不可割裂分管
袁树珊针对传统命理将大运天干地支割裂分管年数的观点(如“上五下五”“上四下六”等)提出反驳,强调大运干支本质是一个整体,共同掌管十年运势。
他指出,月建干支本为一体,并无“干管上半月、支管下半月”的道理,若强行割裂大运干支,违背命理逻辑。
正确的做法是干支共管十年,其吉凶需综合判断。
二、干支力量对比与日主喜忌
1. 干支生克关系
比和或相生:若干支五行相同(如甲寅、乙卯)或相生(如木生火),则力量均衡,对运势影响一致。
天干克地支:如甲午(甲木克午火),天干力量占主导。
地支克天干:如甲申(申金克甲木),地支力量更强。
例如,原局火旺需水调候,若大运逢戊子(戊土克子水),则天干土削弱地支水的调候之力,整体仍偏燥,需结合流年再论。
2. 日主喜忌的动态平衡
大运干支需与原局喜用神协和:
干支俱为喜用,十年全吉。
干支俱为忌神,十年全凶。
一喜一忌则吉凶参半。
例如,日主身弱喜木,大运逢甲寅(干支俱木)可助身强,若逢甲申(甲木被申金克制),则前五年天干木尚可助力,后五年地支申金耗木气,需结合流年化解。
三、地支的复杂性:藏干与刑冲合会
1. 地支藏干的能量分析
地支包含多重藏干,需结合月令及大运天干综合判断。
例如:
行寅运时,寅中藏甲、丙、戊,若大运天干为丙,则火气动用,木气次之;若天干为戊,则土气动用,木气受克。
袁树珊强调,地支藏干的得气强弱直接影响运势,如寅运在春季木旺时,甲木力量最强,丙火次之,戊土最弱。
2. 地支与原局的复杂互动
地支与原局干支的刑冲合会(如寅申冲、子丑合)对运势影响深远:
冲克忌神为吉:原局忌土,大运逢寅木冲土,可转凶为吉。
合化喜神为吉:原局喜金,大运逢巳酉丑合金,增强金气。
刑害需谨慎:如子卯相刑,若原局子水为用神,卯木泄水则凶。
例如,某命局火旺缺金,大运逢申运(申中藏庚金),若原局有寅木,则寅申冲激发金气,反利事业;若原局有巳火,则巳申合化为水,加剧火旺失衡。
四、实际应用:干支结合与动态分析
1. 干支分阶段侧重
虽主张干支共管十年,但前五年略重天干,后五年略重地支。
例如:
甲木大运前五年,天干甲木的生克作用更显着;后五年地支寅木的刑冲合会影响更大。
若原局财星弱,大运前五年逢甲木比肩助身,可增强求财能力;后五年逢寅木食神生财,需结合流年判断是否进财。
2. 地域与职业的配合
大运喜木者宜居东方,从事文化行业;喜火者宜居南方,从事能源行业。
例如,某命局水旺需土制,大运逢辰运(辰为湿土),若移居西南(未土方位)可增强土气,化解水患。
3. 特殊格局的处理
岁运并临:大运与流年干支相同(如甲子运逢甲子年),若为羊刃、七杀则凶,财官、印绶则吉;
天克地冲:大运与原局天克地冲(如甲木运冲戊土原局),主动荡,需原局有救(如庚金制甲)方可减轻凶力。
五、总结:整体思维与灵活变通
“”的核心在于干支一体、动态平衡:
1. 否定机械分割:大运干支不可割裂,需综合判断十年整体趋势。
2. 地支为根基:地支藏干及刑冲合会是运势变化的关键,需深入分析。
3. 结合现实因素:命理推算需结合地域、职业、个人修为等,强调“福人居福地”的主动性。
袁树珊通过系统批判与理论重构,为大运吉凶判断提供了更严谨的方法论,既尊重传统框架,又注重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