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杀戮,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王族。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难以避免。同样地,部落的更替也不例外。
契丹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部落更替的过程中,除了大祭司和族老们幸免于难外,其他的部落头领一族都惨遭屠戮。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动物世界里的狮群。当狮王更替时,新狮王会毫不留情地将老狮王的子子孙孙全部杀死。这种行为虽然看似残忍,但却是为了确保自己族群的纯度,以及刺激失去孩子的母狮再次发情,从而完成新狮王的繁衍后代的任务。
这种类比虽然有些残酷,但却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强者为尊,适者生存。在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中,往往只有最强大、最适应环境的一方才能生存下来,并继续传承下去。而那些被淘汰的弱者,则只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然而,留下大祭司和族老们却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部落的灵魂和精神领袖,更是整个部落文化传承的核心。大祭司们掌握着部落的宗教仪式和神秘知识,他们的存在象征着部落与神灵的联系;而族老们则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指导着部落的日常事务和决策。
这种对于大祭司、族老们以及妇女儿童的保护,在西夏国、契丹国、蒙古国和金国等国家中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这些国家尊重战败部落的文化和传统,明白大祭司和族老们在部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不会轻易地对他们下手。
相比之下,大宋朝的儒家文化对于这种行为可能会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儒家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对于战败者往往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然而,这种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一方优于另一方,而是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战争和征服的不同看法。
在广袤的草原之上,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尊崇着强者为尊的法则。在这片土地上,战败者往往只有两种命运:要么被无情地屠戮,要么就只能选择臣服。
而如今,作为战败者的契丹部落族人,也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他们无奈地低下了头,选择了臣服于乃蛮部落。
拓跋静怡,这位聪明而果断的领袖,决定让燕青按照她的想法来处理这些契丹部落族人。
首先,乃蛮部落的士兵们将第一类人看押管理起来,这些人可能是契丹部落的首领或者重要人物。然后,拓跋静怡提拔了一些西夏人来监督管理这些士兵和他们的家属,让他们去建设一个新的“契丹部落”。只要这些人不反抗,他们就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对于第三类人,拓跋静怡则采取了直接的措施。乃蛮部落的士兵们将他们打散,编入乃蛮部落,成为部落的战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乃蛮部落的实力,还能让这些战败者融入新的群体。
而对于第二类人,拓跋静怡则有着更为细致的安排。她让监督管理他们的西夏人,在乃蛮部落的工匠们的带领下,修建砖瓦窑,烧制砖块和瓦片,建造房屋,并挖掘各种防御工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利用这些人的劳动力,还能为乃蛮部落提供必要的建筑材料和防御设施。
第四类人无一例外都紧跟着乃蛮部落的后勤大管家,他们肩负着部落里各种杂务的重任。这些人不仅要负责烧火做饭,为部落成员提供温暖的食物;还要负责端茶送水,满足大家的日常需求;更要承担起洗衣服的工作,让大家的衣物保持整洁;此外,他们还要精心照料蔬菜的种植,确保部落里有充足的新鲜蔬菜供应。
如今这个部落已经是一万多人的规模,这可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啊!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然而,当那些被降服的契丹人第一次品尝到乃蛮部落大厨师们精心烹制的饭菜时,他们对这个部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饭菜的味道简直是太美妙了,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享受。
在乃蛮部落士兵的监督下,所有人都按照不同的类别排好了队。第一类人和第四类人可以享受到丰盛的肉食,而第二类人则能品尝到美味的串荤菜。
每个人都领取了两个大碗,然后依次前往三个厨房领取自己的饭食。尽管每个人只有一碗饭,上面扣着一勺菜,再加上一碗菜汤,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从未尝过的美味佳肴了。
而且乃蛮部落还有一项极其特别且严格的规定,那便是任何人都绝对不被允许直接饮用生水。这一规定可谓是铁律,毫无通融的余地。倘若有人胆敢违背此规定,一旦被发现,必将遭受严厉的惩罚——五鞭子的鞭笞!
为了确保这条规定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部落特意做出了精心的安排。他们从部落中的四类人中挑选出一部分人,再加上部落里的老弱病残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专门负责烧水的队伍。这支队伍被分配到部落里的三个不同位置,各自承担起烧水的重任。
这些负责烧水的人们,需要全天不间断地工作。他们不辞辛劳,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一直忙碌到夜幕降临,确保部落里的人们在整整十二个时辰内,都能随时获得充足的开水供应。
这些烧开的水,不仅满足了部落里人们的饮用需求,还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洗漱、沐浴,还是其他需要用到热水的地方,都离不开这些源源不断的开水。
最让契丹人感到惊讶的是,乃蛮部落里的人们竟然如此注重个人卫生和公共秩序。在这里,男女之间有着严格的分隔,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原则。而且,他们还会按照预先安排好的时间表,分批前往专门的“沐浴房”洗澡,以保持身体的清洁。
这种安排不仅确保了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清洗身体,还避免了因为洗澡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这样的规定也让整个部落的人们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享受到清洁身体的机会,不会出现争抢或排队等待的情况。
经过短短几天的时间,契丹人惊奇地发现,整个部落里的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原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现在却变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种变化让人眼前一亮,与之前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起初,契丹部落的人们对于这个规定表现出了极度的抵触和难以理解。毕竟,他们长期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突然要改变习惯去适应一个新的规定,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沐浴房”,亲身感受了那里面的洗澡洗礼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在“沐浴房”里,温暖的水流冲击着他们的身体,洗净了他们身上的污垢和疲惫。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种清洁的感觉,让自己的头发和身体都变得干干净净。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洗完澡后,他们的身上还会散发出各种各样迷人的香味儿。这些香味儿来自于“沐浴房”里提供的各种香薰味的沐浴用品——“香皂”,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彻底改变了他们对“沐浴房”的看法。现在,他们对能够再次去“沐浴房”洗澡充满了期待,甚至有些迫不及待。每次去“沐浴房”都像是一次特别的冒险,让他们能够在清洁身体的同时,也享受到一种独特的愉悦和放松。
最让契丹部落族人震惊的是,乃蛮部落竟然给所有的士兵和干活的家属都发放了一种奇怪的棉布“胡人套装”!这种套装看起来十分特别,与他们以往所见过的服饰都大不相同。
仔细观察后,人们发现所谓的“胡人套装”其实就是后世的“大裆裤”和加大加宽的工作服。这种裤子的裆部设计得比较宽大,穿着起来非常方便,而且活动起来也十分自如。工作服则是一件宽松的上衣,同样采用了舒适的棉布材质,让人感觉十分舒适。
这种“胡人套装”不仅穿着方便,而且穿着它很好看,关键是干活时也非常灵巧。士兵们在训练和战斗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行动,而家属们在劳作时不仅像“鹤立鸡群”,也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尽管制作这种套装的工艺流程可能稍微复杂一些,但它却非常节省布料,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对于我这个“穿越者”来说,这也算是对大宋朝乃蛮部落的一个重要贡献。将自己所知道的现代知识运用到了古代的生活中,为乃蛮部落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进步。
而拓跋静怡首先在部落士兵和士兵家属中发放“胡人套装”,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穿着舒适和方便。她的真正目的是要刺激一下“契丹部落”族人这看似平静的“湖水”,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分化瓦解契丹人。
经过众人齐心协力的不懈奋斗,一座崭新的“契丹部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旧址上闪耀崛起。这座新部落的外观虽然略显低调,但其内部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雄伟与壮观。
曾经的两个出口,如今已被精心修筑成两个带有吊桥的城门口。城门巧妙地依山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既增添了几分险峻之美,又具备了强大的防御功能。壕沟和暗堡在部落四周纵横交错,犹如一张严密的大网,将整个部落紧紧地保护起来。
不仅如此,每一座城门口都配置了两座高耸入云的大箭楼,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屹立在部落的入口处。这些箭楼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的进攻,还能提前观察到远处的敌情,及时发出预警,确保部落的安全。
对于契丹部落的族人来说,这座城堡的建成简直就是一场美梦成真。他们若非亲身经历了城堡的建设过程,恐怕做梦都难以想象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居住在如此坚固且美轮美奂的城堡之中。
如今,站在这个崭新的契丹部落之中,契丹部落的族人们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他们回首往事,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仿佛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潜逃岁月也如同过眼云烟般渐渐消散。
而这座新的契丹部落,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归属感。它不再是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是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安心生活,不再担忧被敌人追杀或流离失所。
然而,在这个新的部落里,还有一部分人有着特殊的经历和情感。这些人便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士兵亲属们,他们在与曾经的“阶下囚”——监督管理他们的第四类人“奴隶士兵”在一起监督管理,修建部落的日子里,渐渐地产生了感情。
大族长拓跋静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她决定“顺水推舟”,为那些愿意嫁给“奴隶士兵”的契丹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于是,她特意为这些愿意嫁给“奴隶士兵”的新婚夫妇分配了新建成的带院落的房屋,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窝。
这样的安排不仅让“奴隶士兵”们感受到了部落的接纳和关怀,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基础。同时,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士兵亲属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依靠和希望。
在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部落里,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和安宁。新的家庭不断诞生,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整个部落都洋溢着幸福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