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的黄金战车由二十四匹战马拖拽,稳稳的停在,前方车骑第一师列成的防御圆阵中间。
相距两百多步外,贾诩带着段煨、邹玉,在前哨骑兵的陪同下,穿过战车、骑兵组成的防线,来到了杨平的战车前。
三人都被这庞大的钢铁怪兽惊呆了——
邹玉还好一些,毕竟她在信阳新城,已经见过城中充当人员、物资转运的四轮马车。
贾诩也知晓杨平麾下有诸多神奇之处。
可段煨是真真正正被杨平给镇住了——这排场,当年秦始皇也不过如此!
甚至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坐的战车也只是驷马战车,哪像杨平这样,直接用了二十四匹战马拖拽!
而且这战车过于宽大,在夕阳下金光闪闪的,活像一头钢铁巨兽,透露出的压迫感,让段煨真有了种乡巴佬进城的感觉。
见贾诩三人到达车前,战车后方梯子上缓缓下来三人。
段煨看到:一个身穿黄金色全身铠甲、头戴金色忠靖冠的温和少年,在少年的左右两侧,一边是全身重甲、身高九尺有余的汉子,一边是身高八尺、丰神俊朗着锁子甲的青年,
三人向他们缓缓走来。
贾诩、邹玉即刻翻身下马,反应过来的段卫赶忙也跳下马来。
贾诩、邹玉稳稳上前,对着那位面色柔和的少年拱手行礼道:“参见都督,都督一路辛苦了!”
杨平柔和的脸上露出笑容,同样拱手还礼:“文和先生、邹司正,本都督倒不辛苦,你二人跋山涉水抵达关中,才是辛苦。”
就在这两句话的功夫,段卫已经快步走了过来,直接双膝跪倒,俯身行大礼:“属下段煨,参见都督。”
杨平在来的路上和随行的郭嘉讨论过,得出的结论是:段煨百分百会被贾诩说服,投靠自己。
见段煨行如此大礼,杨平快步上前,双手紧紧抓着他,用力将他扶起来,笑着说道:“段将军既然自称本都督属下,那可就不能再行跪礼了,
本都督军中,最多的就是行军礼。”
就这一句话,让段煨心中舒坦无比——毕竟,汉朝人除非在祭祖认主等重要场合,其它场合并不喜欢下跪。
被扶起来的段煨立马点头应是。
杨平拉着段煨的手,扭头对贾诩、邹玉说道:“文和先生、邹司正,且随本都督到车上一叙,车上已备好茶水。”
说着,便拉着段煨的手向前走去。
刚走了两步,段煨却停住脚步,轻轻挣脱了杨平的手,对着杨平身旁那个如擎天柱般的汉子拱手行礼道:“段煨见过温侯。”
原来,段煨认出了杨平身旁的护卫正是吕布。
只听吕布淡淡说道:“段将军,某此时,已不是大汉温侯了。河北的天子已经明发诏令,斥责某为反贼!”
段煨一时间不知该如何说话,这时,贾诩对着吕布行礼道:“见过上将军。”
这一下,段煨便知道该怎么做了,他对着吕布行了一个贾诩教他的护民军军礼,朗声说道:“段煨见过上将军。”
吕布也淡淡回了个军礼,没再说话,依旧表情酷酷地站在杨平身侧。
随后,杨平又向段煨等人介绍道:“此乃我身旁参谋郭嘉、郭奉孝。
文和先生,以后你们可要好好亲近亲近。”
显然,吕布的震慑效果已经达到,杨平便主动介绍起郭嘉,以缓解场中的尴尬气氛。
几人相互见礼后,杨平率先通过黄金战车后部放下的折叠梯子走了进去,其他人也随后鱼贯而入,段煨是倒数第二个进去的。
外面看着已是宽大的钢铁巨兽,内里果然也如段煨想象中那般宽阔。
车厢正前方挂着一幅巨大的天下舆图,大汉十三州之地标注得清清楚楚。
车厢前部还有一个固定的方桌,此时的杨平正站在舆图前,见人到齐了,便示意众人坐下。
郭嘉熟练地从暗格中拿出茶杯,又从固定架子上取下一个巨大的钢制保温瓶,充当起了服务员的角色。
战车在非战状态下,两侧的窗户都敞开着,宽大的车厢内通风良好,众人坐着也不会觉得闷热。
寒暄完毕,贾诩便向杨平通报起他的关中之行,主要介绍了长安目前的情况。
杨平在听到长安如今只剩七千来个活人,而且预计最少要清除七万多具死尸时,不禁皱起了眉头——
这正是他不愿过早进入关中的原因,他实在见不得那些人间惨剧。
可以说,在杨平手下这帮人里,大概只有贾诩能把关中,特别是长安处理好,因为贾诩的心足够冷、足够硬,确切地说,是足够无情,才能以雷霆手段彰显菩萨心肠。
所以,面对贾诩请罪说:自己自作主张时,杨平心中毫无芥蒂,反而对着贾诩表功,直白地说道:“文和先生,你干的这事,太平民团目前,也就只有你能做好,其他人办不到。”
杨平和贾诩的这番互动,让段煨再次相信,这位杨都督要么是待人以诚,要么是胸无城府,但不管怎样,绝对是个好伺候的主公。
接着,贾诩说起了黄河东岸的李傕、郭汜,他说道:“都督,李傕、郭汜与您前后脚来到黄河岸边。
稍后,属下想带着邹司正渡过大河,到二人营寨中劝说他们来降。”
此时的杨平颇为膨胀,根本没把李傕、郭汜放在眼里,他淡淡对贾诩说道:
“文和先生,你这十多天从长沙一路奔波至此,肯定劳累,长安城中又多劳你费心。
今夜且在营寨好好安歇,明日再做计较,李傕、郭汜之事,不急在这一时。”
贾诩有些摸不透杨平的意思,难道他一点都不着急吗?
但贾诩也从杨平的话语中听出了对李傕、郭汜的不屑。
贾诩知道自己这位主公心胸广阔,于是开口劝说道:“都督,有道是:凡事要尽力而为。
李傕、郭汜受我相邀,撤军至黄河东岸,若我不在第一时间过去,这二人心中肯定不忿,如此一来,劝降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现在的杨平,还是能听得进属下建议的,于是说道:“那文和先生也不用急于一时。
且稍等片刻,本都督在此,为段将军举办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餐饭过后,再去河东也不迟。”
贾诩对此没什么意见,随后,杨平让身边的参谋郭嘉,给贾诩等人介绍一下目前天下的局势(显摆、震慑)。
杨平自己让出主位,坐到了一旁。
郭嘉站在那幅宽大的大汉地图前,简短介绍道:“黄河以南区域,仅剩山东半岛的胶东郡,因距离尚远,护民军尚未全面占领,其他地区皆已被我等拿下。
特别是青州治所临淄,袁绍长子袁熙在徐州陈登的劝说下,直接带着主力部队退过黄河,到北岸坚守。
故而护民军第四阵数万大军,进攻山东之地时,几乎未爆发大的战斗,一路都在行军。”
说到这里,郭嘉话锋一转,跳到了荆州南部:“半路上,我们接到讯息,荆州已彻底平复,外出开拓的世家兵团,已在月初分批次率队出发了。”
接着,他又将话题转向淮河以南地区:“前些天,在硖石关,护民军第五镇总兵官张和,率军四天疾行四百余里,
随后指挥部队在峡石关地区,歼敌四万有余,将九江郡、庐江郡的主力郡兵、以及地主豪强武装悉数歼灭!
至此,大江以北,再无敌军能够抵挡我护民军的兵锋。”
见震慑效果不错,郭嘉继续说道:
“截至昨日,收到第五镇副总兵官何冬发来的战报:
护民军水军第三师已经沿着邗沟南下,在江东方面尚未做出反应之前,占领了大江南岸的秣陵(今南京市区),这等于是在江东背后狠狠插了一刀。
目前,护民军第一镇、第二镇、第五镇,共计六万多主力,已经对在柴桑东边背靠鄱阳湖的周瑜所部,完成了战略包围。
孙策原本率领万余精锐,与会稽郡太守王朗率领的万余精锐,再加上一些地主豪强武装,共计三万多人,向鄱阳湖而来。
此时,很有可能会调转兵锋,去进攻占据大江南岸秣陵的水军第三师。
如此一来,江东之兵,就会被我军大迂回的作战战略分割,覆灭是迟早的事!”
最后,郭嘉将话题转向河北:“大汉天子刘协在六月底抵达邺城,七月初一改年号为建安。
明发诏令,号召大汉境内的世家大族、地主豪强共同起兵剿灭我太平民团。
还给出条件,允许大汉各地自行选举县、乡官吏,朝廷只任命州郡以上官吏,这实质上,已经和周朝的分封制差不多了。”
听了郭嘉的介绍,贾诩尚能猜到其中关键,段煨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按照郭嘉所说,江东目前集结的六万兵力,很快就会被聚集在长江沿岸的护民军消灭。
至此,如果关中的李傕、郭汜再率部投降,按照贾诩的设想去攻打凉州,那么这天下,除了黄河以北、以及西南方向的四川,其他地方就都归杨都督麾下的太平民团了!
那大汉天子在杨都督面前,根本毫无还手之力。
拨开迷雾,看清了杨都督的实力后,段煨对杨平的敬畏已深入骨髓。
说话间,杨平战车顶棚上挂着的铜铃被拉响,有士兵通过传声筒禀报:“都督,大河对岸,有一队骑兵正在过浮桥向西岸而来。”
杨平起身,郭嘉则像服务员一样,将车后部挂在车厢一侧的折叠梯固定好。
只见车厢后部的合金顶棚,直接像城门一样向两侧打开,杨平率先顺着车内的梯子爬了上去,其他人也纷纷好奇地跟着爬了上去。
上到车顶,众人看到,杨平的战车顶端最前方放着一个平放的大鼓,看那大鼓的架子,作战时应该是可以竖起来的。
让段煨等人更为惊讶的是,他们来的时候,战车顶端还看不到多余的物品,而此时,一个高度一丈多的了望塔(也可以说是指挥塔),通过铆钉固定在了车厢正中部
(这些都是由折叠的梯子拼接而成,行军状态时拆了放在车顶,作战状态时直接架起来,加上车体本身的高度,这就成了一个高度两丈的了望台。)
段煨等人上来时,杨平已经站在那个边长半丈的指挥台上,拿着单筒望远镜观察着滔滔黄河上的浮桥。
浦口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黄河在这一段河道比较开阔,河面也较为平缓,河中有泥沙冲积而成的河中岛,汉朝时有浮桥通过河中岛连接两岸。
(pS:蒲津渡搭建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记载,秦昭襄王下令在蒲津渡修建浮桥,这是黄河最早架设桥梁的记载 。
此后,楚汉争雄、三国征战时期,蒲津渡浮桥均有被使用的记录 。)
段煨站在一丈高的车顶上,放眼四顾,才相信了贾诩说的“长安城的六百多精锐士兵。只是杨平所部的二线部队”这话——
此时他站在高处,周围平原一览无余,杨平的这些主力部队真不愧精锐之名:
就见最外层有一队队五十人的骑兵,全副武装地警戒着,丝毫没有段煨印象中西凉骑兵那种懒散。
而一百多辆战车,此时根据功能不同,有的前出列阵警戒,有的依托战车正在做饭,部署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段煨从来到杨平这里到现在不过两刻钟,一个边长一里多的营寨就已现出雏形。
杨平带来的万余士兵,有的负责警戒,有的负责建造营寨,虽然大部分步兵仍在休整,但这些人都整齐划一地坐在马扎子上,完全没有西凉军安营扎寨时,那种乱糟糟的感觉。
而且杨平带过来的这些士兵,段煨在他们脸上,真真切切能看到一种“老子天下无敌”的傲气。
特别是在杨平战车周围警戒的两队骑兵中,有几个人段卫还认识,两个月前,他们跟着张济,还在段煨的地盘待过,
当时这些人虽然脸上十分桀骜,却明显底气不足,而现在,他们脸上的桀骜收敛了起来,反倒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难道,这就是三千破三万之后形成的气势吗?!)。
没人知道段煨心中所想,只是杨平从指挥塔下来后,站在车顶的段煨,看向杨平的目光,已经充满了深深的敬畏——这个老实人被杨平的排场彻底镇住了。
杨平观察黄河浮桥时,贾诩也拿出自己挂在腰间视为珍宝的望远镜,观察那队过来的骑兵。
见杨平下来,贾诩开口说道:“都督,那队骑兵,带头之人是属下的亲兵,是派去劝说李傕、郭汜的。
这两人安然无恙归来,说明李傕、郭汜,有七成可能接受我的建议,归附我太平民团。”
杨平听了,再次赞道:“这都是文和你的功劳。”
说着,杨轻轻指了指营寨后方。
贾诩抬眼望去,一艘蜈蚣船已被后边的后勤兵组装出来,正在向河边拖拽,预计拖拽到河边、卸下轮子就能下水了。
这里要说一句,杨平的车骑部队行进时,至少要携带三艘蜈蚣船的配件,以便遇到河流时,能视情况,要么用蜈蚣船配件搭成浮桥,要么直接用蜈蚣船进行轮渡。
此时在黄河边上,万余人马要大规模的过浮桥,必须在水中保持一定的警戒力量,所以,随杨平而来的蜈蚣船就被组装起来了。
对于组装蜈蚣船,邹玉和贾诩都已习以为常,可这,又把段煨震惊了一番。
段煨已经记不清楚,这短短一个小时内自己震惊了多少次,总之,他心中庆幸不已——还好,我听了老乡的话,果断拿出所有家底投靠了杨平。
既然段煨彻底服气了,那剩下的就好办了。
杨平之所以在浦口渡河边搞出这么大的阵仗,其实就是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以强大的气场彻底压服段煨。
然后,再由贾诩、邹玉带着段煨过河去说降李傕郭汜。
毕竟,邹玉、贾诩二人早已投入太平民团,算得上是太平民团的人。
而段煨则是刚刚投效,由他来现身说法,对李傕、郭汜而言更有说服力。
所以这短短一个小时的会见,杨平根本就没有关注段煨,但郭嘉的目光却一直死死地盯着段煨,不放过其脸上任何一个表情。
郭嘉这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一旦认真下来干一件事,那就能把段煨分析的一清二楚。
所以,在杨平等人下了战车之后,战车旁的亲卫,便迅速将战车两侧以及前后配备的帐篷迅速拉开,围绕着这个宽度一丈、长度两丈半的战车,形成了一个边长达到五丈的临时野战帐篷。
随后便是杨平在帐篷下聚集手下带来的高级军官,比如说,目前的第三镇副总兵、车骑骑兵都统刘处,
第三镇参军、第九师师长杨虎等人,一同为段煨举行了一次小小的欢迎宴会。
宴会上,杨平给两个刚刚渡河归来的功臣——贾诩的两名亲卫,一名叫贾石、一名叫陈提,敬了酒。
并以正式的口吻向贾诩表示:“文和先生,你的这两名亲卫有大才,能说服李傕、郭汜率兵归来。
在你手下当亲卫,有些屈才了,到本都督这里当参谋吧。”
贾诩当然是欣然同意,毕竟,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同族,一个数次救过自己的命。他们有个好前途,那也是好的。
宴会过后,不等杨平开口,段煨便表示:自己愿随贾诩一起过河,去劝说李傕、郭汜来降。
杨平对段煨的心理战彻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