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贾诩等人回来,睡得正香的杨平一骨碌坐了起来。
在自己营寨里绝对安全,杨平也没有着甲,只是穿了件单衣,就迎了出去。
见到面色兴奋、但双目微红的三人,杨平赶忙行礼说道:“三位辛苦了,快到营帐内歇息一下。”
又命令身边的亲卫:“快去准备些点心、温水。”
见杨平如此热情,贾诩三人也对着杨平轻轻施了一礼,说道:“都督,我等此行,幸不辱命……”
天光大亮,摸黑吃完早餐的杨平大营,如沉睡的巨龙,立马动了起来。
按照昨天晚上已经制定好的作战计划,刘处带着一队先头骑兵,跨过蒲津渡浮桥抵达东岸。
李傕、郭汜二人已经带着骑兵在浮桥东头两侧列队。
见到刘处,二人还是比较惊讶的——刘处那个刀疤脸,曾经给吕布做过亲卫,二人还是有印象的。
见刘处穿着银光闪闪的全身铠甲,大队精锐骑兵前呼后拥,(昨晚贾诩已经给这二人介绍过杨平的军衔体制,)二人盯着刘处头顶那面红色小方旗——里面是3颗金星,这是杨平军中的从三品中将军。
二人不禁感慨:跟对了主子,就是一条狗也能飞黄腾达呀!
因为昨夜贾诩已经给李傕、郭汜商议好今日杨平出兵的事宜,
所以,两人与刘处稍作寒暄之后,刘处便带着600骑兵作为前导,开出一里地外进行戒备。
随着隆隆的声音传来,一排战车荷载着同样全副武装的车兵,在战车后方的步兵护从下,井然有序地向东面开进。
杨平的部队行进速度相当快。一个时辰后,随着一队穿着李傕、郭汜二人从没见过的全身甲胄的步兵,坐着双轮架子车来到浮桥东头,
一辆比刚刚驶过的战车更为宽大的战车上挂着护民大旗,登上了浮桥东岸的土地。
战车上站着一名面色淡然的少年,身旁是胖胖的贾诩。
李傕、郭汜二人就知道,这是杨都督到了,二人骑着战马来到战车前,对着杨平拱手行礼:“我等见过杨都督。”
杨平看着这两个见自己不下马、只是拱手行礼的西凉将领,心中不悦,但仍是保持着淡然的面色,不咸不淡地略微回了一礼:“劳二位将军在此久候,辛苦了。”
杨平这个态度,让李傕、郭汜二人心中嘀咕。
不等他们嘀咕完,陪在杨平身旁的贾诩就开言说道:“二位将军,都督为了尽早见到你们,
昨夜一夜都没睡好,天不亮便开始整队,只为早些过河与二位将军相见。
如今甚是疲惫,二位将军可准备好休息之所?
”有贾诩打圆场,场面就不会太冷。
李傕、郭汜二人刚想开口迎接杨平到营寨中休息,就见杨平的战车后,一个身高九尺的大汉提着长戟,坐在一匹火红的战马上缓缓绕了过来。
李傕、郭汜二人立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毕竟,马上所坐之人他们太熟悉了,那是这个时代勇武天下第一的吕布。
此时,二人距离吕布不过数步之远,若吕布暴起伤人,后果不堪设想,二人即刻翻身下马,恭敬地对着杨平行礼:“请杨都督到我等营寨暂时歇息。”
这就是杨平带着吕布的好处,有这么一个人形坦克的保镖,自己安心不说,关键时刻,还能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
到了李傕、郭汜的营寨,双方客套一番,杨平就让郭嘉从指挥车上端下一个三尺见方的沙盘,拿着一个小木棒在沙盘上进行战术布置。
(当然,战术布置这里就不提了,上一章介绍过了,这里就不水字数了。)
7月上旬,黄河岸边天气依然炎热,而且蒲津渡口附近这十余年屡遭兵灾,基本上没什么活着的树木了,整一片都是光秃秃的。
李傕、郭汜的士兵们挤在一个个狭小、破败的帐篷里遮阳,而杨平的士兵则让李傕、郭汜二人直呼“真天下精锐也”。
首先是杨平军中的后勤保障极为给力,部队开出蒲津渡口东岸5里地便开始扎营。
扎营的方式极其简单:4根竹竿支起来,上边拉上毡布,就是一个遮阳棚。
穿着黄金色竹甲的士兵们,在遮阳棚下撑开马扎子,一排一排坐着,一万多人竟然鸦雀无声。
这让随杨平视察军队的李傕、郭汜二人惊讶到极致,杨平部队的纪律性,和自家军队一比,自家军队简直和农夫没什么区别。
日至中天时,杨平这个临时营地里传来了阵阵饭香。
李傕、郭汜听贾诩说过,杨平军中是一天三顿饭,倒也没有太过惊讶。
只是开饭之前,杨平对着李傕、郭汜二人说道:“二位将军,刚刚前方斥候来报,张合、杨奉、韩暹、于夫罗率领的追兵已经到达30里外,按其行军速度,今日傍晚便能抵达此地,免不了一场大战。
在此,本都督就做主了,军中饭食多做了两份。
稍后,二位将军回营,安排手下军士,列队到我营寨前,吃一顿午餐。”
“这天下还有如此的傻子?”李傕、郭汜二人心中嘀咕一句,就对着杨平行礼道谢,随后回营。
但那句话怎么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杨平请李傕、郭汜二人的手下吃午餐,领饭时,杨平军中的司马、后勤兵们就开始了宣传攻势,无非是“跟着杨都督干,分田地、分老婆,能吃饱饭”,
就这三点就足够了!
李傕、郭汜手下的骑兵还好一些,毕竟跟着二人打了多年的仗,大部分是老乡,即便不是老乡,相处数年也多少有些主仆情分。
但他们麾下的步兵,大部分是从关中裹挟的青壮,一听杨平的宣传,当即就有士兵偷偷摸摸表示:“要不,我们就藏到你们营寨,不回去了吧?”
还是杨平的司马们给力,对这些步兵表示:“你们不用着急。李傕、郭汜二位将军,已经同意率部加入护民军了,只等下午咱们收拾了你们身后的追兵,就开始商议整编的事情。
如果,我是说如果,二位将军要是不让你们加入护民军,到时候,你们就……哼哼……”
于是,也就一顿饭的功夫,李傕、郭汜发现,自己手下的士兵们,貌似士气提高了点,但对自己却少了许多敬畏。
午饭过后,虽然敌军将临,但杨平的士兵们,仍然分批躺在一个个小小的行军床上睡午觉了。
也就是杨平带来的这1万多精锐——久经战阵的老兵。才能在敌军只有几十里的情况下,睡得着觉,换上新兵根本睡不着。
下午三四点钟,随着一队队匈奴骑兵打着呼哨到杨平营地五里前游弋,刘处部署的警戒骑兵,当即对这些匈奴骑兵展开绞杀。
匈奴人不愧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骑术相当高明,但怎么说呢——这万余骑兵中,除了几十个有头有脸的头人,被河北送来的几十副骑兵三宝装备了一下,其他骑兵不过是用布袋充当双边马凳。
匈奴人骑术再高明,在刘处这些装备了骑兵三宝的精锐轻骑兵面前,根本不够看。
特别是杨平的骑兵,胸前都是特制的马甲,匈奴人射过来的骨头箭矢钉在上面,连个窝都留不下;
但杨平骑兵射出去的三棱破甲箭,一箭过去,就能将匈奴骑兵射个对穿。
这仗根本没法打,损失了数十名骑兵后,匈奴人再也不敢派少于百人队级别的骑兵前来骚扰了。
骑兵前哨战已经打响,杨平的营寨里响起了隆隆的战鼓声。
随后,侧后方的李傕、郭汜营寨也相继响起了战鼓声。
吃饱喝足、休息舒坦的护民军士兵,开始熟练地给自己胸前挂上银灰色的合金板甲,
以小队为单位,互相检查各自的武器装备。
随后,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缓缓列出作战队形,开出临时营寨,向前一里——
那里是杨平选定的战场,绝对的开阔地。
这片开阔地原本是肥沃的农田,现在只剩疯长的杂草,甚至连杂草都没了,因为李傕、郭汜的骑兵,急需草料喂养战马。
杨平这次出战,以车骑第一师3000人,加上一个重甲骑兵团(120名重甲骑兵和120名见习骑兵),
以及从徐州带过来的车骑第三师300精锐骑兵作为前锋;
在其后边,是护民军教导营3000多精锐步兵。
杨平的教导营和近卫营两个加强单位,经过扩充后,每个营辖制8个加强的300人精锐步兵团(轻步兵团),
还有两个300人的重装步兵团——这些重装步兵,装备的是仿制宋朝的步人甲,全身上下,除了两个眼窝用特制玻璃,其它地方都是铁甲覆盖,
手持长度近3米的陌刀——就是唐朝那种“如墙而进,人马俱碎”的陌刀。
每个重甲步兵团有300人,其中重甲步兵200人,剩余100人全是伺候这200位“大爷”的后勤兵。
两个重甲步兵团此时放在杨平的中军,作为战略力量使用(防的就是李傕、郭汜这两个250头脑发热)。
除此之外,教导营和近卫营还各自拥有一个200人的新式车骑团作为机动力量,
不过,这个车骑团暂时调归给了车骑第一师使用。
每个营还有一个400人的综合支援部队,加上8个标准步兵团,共计携带了64部装在双轮架子车上的三弓床弩。
这些三弓床弩可不是杨平起家时用竹子制造的,而是用复合材料制成的,有效射程能达到300步,100步内,一杆长矛射出去,能轻松洞穿三匹战马。
而且这些三弓床弩固定在双轮架子车上,直接配备滑轮组,上弦速度快得惊人。
教导营全营的士兵,都是至少参加过两次大战的老兵,军衔最起码是下士起步,很少有“兵”这个军衔。
这两个营的士兵,是杨平的军官储备基地,需要扩军时,随时可以拉出去当伍长、小队长。
有这支精锐在车骑第三师后方压阵,刘处底气满满。
在教导营之后,是以护民军第九师6000步兵为主体,加上重甲步兵团,以及段煨率领的近400人的骑兵作为中军;
同时,李四的后勤营守在蒲津渡口东岸,李四将带来的后勤营中装备的120部竹制三弓床弩全部押到了杨平的中军。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杨平的中军,仅凭远程武器,就能让于夫罗的一万骑兵毫无办法。
杨平的部队从敲响战鼓,到全部列成阵势,用时不过一刻钟;
而李傕、郭汜二人各自率部在杨平两翼列阵,却用了将近半个时辰,才勉强看出是一支作战方阵。
建安元年七月初六下午5点,战车上的杨平得到前方斥候通报:
敌军万余骑兵以下马步行的方式,已经到达阵前5里之外(这是骑兵上马冲锋后的最远攻击距离)。
不多时,又有通报:敌军骑兵于阵前三里停止前进(这是骑兵攻击的最佳距离,三里地,刚好能让战马将马速全部提起来,冲击时还能预留一定马力)。
又过了没多久,斥候再次回报:敌军步兵已抵达阵前5里,开始整队。
战车上的杨平,让传令兵发出信号,询问左右两翼李傕、郭汜各部是否就位。
不多时,传令兵回报:“禀报都督,左右两翼回令,已做好战斗准备。”
杨平对着站立左右的贾诩、郭嘉说道:“二位,这场战斗你们谁来指挥?”
这一问,把贾诩和郭嘉给整不会了:您是三军统帅,您不指挥,让我们指挥吗?
却听杨平风轻云淡地说道:“区区几万弱兵而已,不劳本都督出手,给你二人一个表现的机会。谁来指挥?”
(还是那句话,杨平最多能指挥5000人作战,让他指挥1万多人,再联络旁边3万多友军一同作战,他没那个本事。)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贾诩是以谋略见长,而郭嘉虽是初出茅庐,但好歹在曹操阵营经历过一场守城战,虽然被护民军打得败得莫名其妙,但好歹经历过战阵。
听杨平说的真诚,郭嘉有些跃跃欲试。
杨平问道:“奉孝,昨夜我等商量的战术策略,可还记得?”
郭嘉自信地回答:“请都督放心,战术是我与都督等人一同制定的,当然了然于心。”
于是,杨平将手中的令旗交给郭嘉:“行了,奉孝,你来指挥。”
其实,对于古代冷兵器作战,主将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发令台的命令怎么发出去,只要命令发出去,作战部队就会遵守。
郭嘉接过令旗,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站在杨平的指挥战车上,已能看到三四里地外的骑兵开始跨上战马,于是下令:
“车骑第一师按计划,与教导营步兵主力混编后,向正前方的万余匈奴骑兵发起攻击。”
就见杨平指挥车上令旗挥动,车骑第一师师长邓三(第42章出现过,同张和一起,俘虏了曹昂)的指挥车上,传令兵看得一清二楚,旋即通报给邓三:
“中军发出命令,让我前锋部队按计划出击。”
于是,200辆战车、1500名骑兵、4000余名精锐步兵,组成战车、骑兵、步兵联合作战阵势,缓缓向前推进。
这就是古代版的步坦协同作战:战斗时,战车在前一字排开,步兵跟随在战车,骑兵在后边压阵。
整个冲击战阵拉出了1800米的正面宽度,如一道金色的墙壁向前碾压(战车宽1.5米,长戟可伸出战车近4米,一辆战车近战攻击宽度近9米)。
在这支部队的正前方,是匈奴单于于夫罗和他弟弟呼厨泉,手下约有9000多骑兵。
于夫罗这几年一直在大旱的山西境内活动,部队人数时多时少,就连他麾下的骑兵,真正的匈奴人也只有五千多人,剩下的,多是活动在山西范围内的鲜卑人、羌人、乌桓人,还有一些是汉朝的山贼、马匪。
总之,在这个乱世,只要能让人吃饱饭、活下去,就有人跟你混。
此次,于夫罗等人追击李傕、郭汜,是因为大汉天子到了河北邺城。
作为天下共主的招牌,河北的世家大族表面上极其尊宠天子,拥兵20余万的河北,让北边的胡人感到压力,以为大汉要重现荣光,纷纷收起几年前对汉朝朝廷的轻视,特别是匈奴人,被老刘家打怕了。
汉献帝刘协重新授予于夫罗单于之位,让他统领匈奴各部,条件是:把李傕、郭汜这两个反贼赶下黄河去喂鱼!
还派了3万多步兵随于夫罗出征,否则,于夫罗不会这么尽心尽力。
此时,见敌军趁己方步兵尚未列阵完成,便发起攻击,在于夫罗后侧的张合,当即命令于夫罗率部前去迎击。
于夫罗用起了匈奴人惯用的战术:驱赶杂兵作为前锋,自己的精锐作为督战队,列出骑兵惯用的突骑阵势(匈奴人好像只会这一招),开始向刘处带领的车骑混编部队冲锋。
下午5点多,太阳在正西偏北方向,刘处从西往东打,于夫罗的骑兵从东往西打,绝对的逆光。
当匈奴人看清冲来的第一排是坚固的战车部队时,前锋的匈奴人立马慌了——用战马的血肉之躯冲击战车,没哪个傻子会干!
但已经提速的匈奴骑兵,此时想调转马头向两侧迂回也来不及了,毕竟战车阵列宽达三里多地,骑兵的箭头正对着战车部队的正中央。
这里要说一句:护民军车骑部队刚冲锋时,骑兵部队跑在最前边,列出一道骑兵墙阻挡匈奴人的视线。
当匈奴人的马速提起来后,车骑部队的骑兵稍微放缓马速,战车提速超过骑兵。
所以,当匈奴骑兵看到护民军战阵中间的特殊战车时,双方距离已不足200步。
200步300米的距离,骑兵战马以10米每秒的速度冲锋,战车部队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锋,撞在一起也不过20秒的时间。
当匈奴骑兵进入战车前百步之时,200辆战车上的双弓床弩,齐齐射出一波被称为“小长矛”的标枪,车阵中间的12辆4马4轮铁甲战车,更是用钢制连弩射出密集的小长矛!
一轮“小长矛”的攻击,直接将匈奴骑兵矢锋阵的箭头打掉。
将支洪流快速接近,护民军车骑部队的骑兵纷纷扣动扳机,射出手中的弩箭,密集如雨的箭矢,给几乎没有防护的匈奴骑兵又清出一片空地。
射出弩箭的骑兵再次减速,给匈奴骑兵留出送死的空间。
当奔腾的战马与隆隆的战车撞在一起时,鲜血四溅,残肢断臂飞扬!
战车上的车兵手持长戟,将一个个匈奴骑兵拦腰割开;
战车两侧轮毂上的绞刀,不断将越过战车的匈奴骑兵战马马腿绞断;
匈奴骑兵即便侥幸越过战车,战车后部的步兵也会用长戟、标枪从侧面招呼——长戟的小枝勾马腿,标枪专射战马,奔腾的战马一旦倒下,马上的骑兵,在混战中根本活不了!
所以,当于夫罗和他弟弟呼厨泉带领麾下最精锐的匈奴人,绕过正面宽度达三里多的车骑部队后,
发现,冲锋的9000多骑兵只剩不到5000人——仅仅一波冲锋,就被车骑部队组成的高效杀戮机器干掉了一半!
相隔四五里地的呼厨泉和于夫罗,同时做出最符合匈奴人的决定:调转马头逃跑!
但哪来得及——指挥战车上的郭嘉,见匈奴主力骑兵果然如猜想般,以为护民军的冲锋部队是骑兵,想用骑兵对冲,
却没料到,护民军骑兵的后面,是骑兵的克星战车部队,匈奴人大意之下损失一半兵力。
剩下的还想逃跑?!
随着杨平指挥战车上令旗挥动,早就被杨平的战车部队高效杀戮惊呆了的李傕、郭汜,纷纷率领各自麾下的骑兵追击呼厨泉、于夫罗的骑兵部队。
这里要提一句,杨平的后勤部队物资极为充沛。
虽然短时间内无法为李傕、郭汜所部的骑兵提供高跷马鞍和马蹄铁,但双边马凳倒是给二人麾下的骑兵一人配了一副。
有了正版双边马凳的加持,再加上开战前,杨平的后勤部队给李傕、郭汜的战马准备了点特殊饲料,
虽然不多,但这些富含麻黄碱的饲料确实刺激了战马。
所以这场骑兵追逐战没有任何悬念,冲了一阵、战马略有疲惫的匈奴骑兵,根本逃不出养精蓄锐且战马“吃了兴奋剂”的李傕、郭汜二人的追击。
而且,李傕、郭汜二人的骑兵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骑术并不比匈奴人差多少。
最终的结果是:呼厨泉凭借胯下的宝马,单人独骑逃跑了;
于夫罗则被一支三棱箭射死。(历史上的于夫罗,会在今年冬天病死,让他战死也给他个体面吧。)
说回主战场的车骑部队——虽然绞杀了4000多匈奴骑兵,自身也有一定伤亡,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尚能冲锋的战车、骑兵、步兵,迅速按照各个战车上插的旗帜、骑兵们头顶帽子上插的识别小旗,在行进中完成了重组。
再次组队冲锋,车骑部队速度略微降下,约每秒3米左右,但冲锋势头依然不减。
这次,他们没有列成如墙而进的战斗阵型,而是列成了三角形的矢锋,直直向着三里地外刚刚列好战阵的敌军步兵冲去。
杨平的战车上,郭嘉见敌人的机动力量骑兵已被打掉,旋即让杨平的战车上发出中军部队加速前出攻击的命令。
杨平中军的7000多士兵,踏着加速的鼓点,高唱《护民军行军曲》,将每秒两米的速度提高到每秒三米,向前挺进。
一刻钟后,当杨平的中军步兵抵达张合、杨奉、韩暹率领的3万步兵阵前时,他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抓俘虏——
因为刘处率领的车骑部队一波冲锋,便直接凿穿了正面宽度两里地、纵深将近半里地的敌军大阵。
野战状态,这些由白波军为主体组成的松散联盟部队,能承受的伤亡率绝对不超过10%,而这一波冲锋,就直接给对方造成了3000多人的伤亡,将对方打到了崩溃!
张合、杨奉、韩暹,以及前来助阵的河内太守张杨,见自己的部队被护民军一波冲锋就击溃,连抵挡都做不到,几人果断带着身边的亲卫策马奔逃而去。
没了中军指挥部,这3万步兵彻底乱了——他们之前大部分是东汉朝廷所称的白波贼,也就是黄巾军残部的变种,长期吃不饱饭,手中没像样的武器装备,甲胄更是奢望。
如果这3万步兵加1万匈奴骑兵,去打李傕、郭汜那4万人,或许是半斤八两,但对上护民军的精锐,真的毫无还手之力。
当天边的晚霞隐去,黑夜笼罩大地之时,这场参战人数将近10万,却以极快速度结束的蒲津渡大战,就此落幕。
护民军与李傕、郭汜联军,轻松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