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露还挂在岐仁堂院角的枸杞藤上,岐大夫已经坐在了诊桌前。案头的青瓷药臼里,昨夜碾的苍术末还留着淡淡的香,窗棂外的石榴树结了满枝红灯笼似的果子,风一吹,叶子上的露水“滴答”落在青石板上,倒比檐角的铜铃还先打破了晨静。
“吱呀”一声,两扇木门被推开,一个裹着蓝布头巾的老太太扶着门框往里挪,左手死死捂着腮帮子,右手还攥着个皱巴巴的药盒。她刚迈进门槛就“嘶”地吸了口凉气,额头上的皱纹拧成了个疙瘩:“岐大夫,您可得救救我这老骨头,再疼下去,牙没掉,我这半条命先没了!”
岐大夫赶紧起身扶她:“薛大妈,您这是咋了?前儿个在菜市场还看见您买茄子呢,这才两天,咋成这样了?”
薛大妈被扶到竹椅上,手一松开腮帮子,说话都漏风,声音里带着哭腔:“可不是嘛,大前天后半夜,左边牙床子突然就肿起来了,跟塞了个枣似的,疼得我直打滚。天亮就去社区医院打消炎针,连着打了七天,还吃了两盒牛黄解毒片,好家伙,火没下去,倒拉了三天稀,现在站着都腿软,可这牙,该咋疼还咋疼,夜里根本睡不着,耳朵里还嗡嗡响,跟揣了只蜜蜂似的!”
她抬手抹了把眼角:“街坊说您这儿有老法子,我就赶紧来了。您看我这脸,是不是都肿了?”
岐大夫俯身为她诊脉,指尖搭在腕上,左手脉弦得像绷紧的弓弦,还带着点滑意,右手脉却沉弱得很,像闷在棉絮里的鼓点。他又让薛大妈张开嘴,借着窗棂透进来的晨光细看——牙龈红肿得发亮,却不是那种紫黑的瘀肿,透着股虚浮的红,舌尖也红,舌苔薄白得像层霜,只是舌面干干的,没多少津液。
“您这疼,是咋个疼法?”岐大夫问,“是咬东西时疼,还是空着嘴也疼?”
“空着嘴也疼!”薛大妈直摆手,“就跟有根针在牙床子里钻,一阵一阵的,热乎东西不敢碰,冷风一吹更厉害。嘴里干得发苦,想喝水又喝不了多少,喝多了还闹肚子。夜里疼得最凶,心里也烦,躺不住,坐着也不是,耳朵里的响声就没停过,跟您这院里的蝉鸣似的,可这都入秋了,哪来的蝉啊……”
旁边抓药的小徒弟忍不住插了句:“大妈,您这是不是上火了?牛黄解毒片都不管用?”
“别提那药了!”薛大妈一撇嘴,“吃了就拉,跟水似的,拉完浑身没劲,牙该疼还疼。那医生说我是牙龈炎,可针也打了,药也吃了,咋就好不了呢?”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紫砂壶,给薛大妈倒了杯温水:“您先漱漱口,缓缓气。这病啊,看着是‘上火’,其实不是真有那么多‘火’,是您身子里的‘水’少了,火才往上蹿。”
他指着案头那盏锡制的油灯,灯芯挑得太高,火苗“忽”地往上蹿,把灯盏壁燎得发黑:“您看这灯,要是油少了,火苗就往上冒,看着挺旺,其实是虚的,烧得灯芯都焦了。人老了,就像这油灯,津液少了,肝阴不足,就好比灯里的油不够,那点虚火没地方去,就往头上跑——牙是阳明经的地界,耳朵是少阳经的关口,火一冲,可不就又痛又响了?”
薛大妈眯着眼琢磨:“您是说,我不是真上火,是水少了?那为啥吃了下火药还拉肚?”
“问得好!”岐大夫点头,“您这火是‘虚火’,就像闷在柴堆里的火星子,看着不旺,可越浇冷水(苦寒药),柴堆越湿,火星子反倒往别处窜得更厉害。牛黄解毒片是啥?都是黄连、黄芩这类苦寒药,就像往虚火上泼冰水,看着暂时压下去点,其实把脾胃的气都伤了——您看您右脉沉弱,就是吃苦寒药伤了中气,所以又拉肚又乏力。”
他翻开桌上的《景岳全书》,指着其中一页:“张景岳先生说‘阴不足则阳有余’,您这就是典型的阴亏阳浮。肝属木,赖阴血滋养,您今年七十八,肝阴早就不如年轻时充盈,再加上秋燥耗津,就像树叶子缺了水分,容易被火气烤得枯焦。虚火往上冲,牙床受不住就疼,耳朵受不住就鸣,这可不是光‘灭火’能解决的,得‘添水’加‘引火’,双管齐下。”
薛大妈听得直点头:“那您说咋治?我听您的,只要能不疼,喝啥药都行!”
岐大夫拿起狼毫笔,在处方笺上写下“玉女煎加减”五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给您用个李东垣先生的老方子打底,叫玉女煎,本是治胃热阴虚的,我给您加几味药,让它既能补阴,又能把虚火引下来。”
他先写“麦冬30g,生地30g”,笔尖在纸上沙沙响:“这两味是君药,就像给灯里添油。麦冬甘寒,能补肺胃之阴,还能清心火,您不是心烦吗?麦冬就像给心里撒点凉丝丝的露水;生地更厉害,滋阴凉血,能把肝阴补足,就像给快枯的树浇上根水,根润了,叶子自然就不焦了。”
薛大妈凑过来看方子:“这两味药我认识,前几年咳嗽,大夫开过麦冬,甜甜的。”
“对喽,”岐大夫笑着往下写,“再用生石膏50g,知母15g。这两味是清胃火的,但石膏是辛甘大寒,清的是实热,知母是苦寒清润,既能清热又能滋阴,它俩配着,就像给冒头的火苗扇点凉风,却不浇冰水,免得伤了正气。您牙床红肿,毕竟有点热象,得稍微清一清,但不能太过,所以石膏用量虽大,却有生地、麦冬护着阴液,不怕苦寒伤胃。”
小徒弟在旁边记药名,忍不住问:“师父,那为啥不用黄连、黄芩呢?”
“傻小子,”岐大夫用毛笔杆敲了敲他的手背,“黄连是治实火的,就像泼在熊熊烈火上的水,可薛大妈这是虚火,用黄连就像用大瓢往油灯上泼水,火灭了,灯也废了。这方子妙就妙在‘清补结合’,清的是浮火,补的是真阴,就像给地里又浇水又松土,苗才能长起来。”
他又写下“怀牛膝30g”:“这味药是‘引经药’,就像给虚火搭个梯子,让它顺着往下走。牛膝性善下行,能把头上的火引到下焦,还能补肝肾,一举两得。您想想,火往上冒,得有个通道让它下去,牛膝就是这通道。”
薛大妈听得入神:“那耳朵响咋办?夜里吵得我睡不着。”
“这就给您加两味治耳鸣的,”岐大夫写下“元参30g,白芍30g”,“元参就是玄参,能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比生地更偏于降火,专治咽喉、耳朵的虚火,就像给耳朵眼里吹点清凉气;白芍养血柔肝,肝阴足了,少阳经的火气就平了,耳朵自然就不响了。这两味配着生地、麦冬,就像给肝阴加了层‘防护网’,不让火气再往上冲。”
写到最后两味,岐大夫特意顿了顿笔:“关键就在这两味——细辛15g,生甘草10g。”
薛大妈一看“细辛”俩字,皱起眉:“这药我知道,听人说有毒,还能治牙疼?”
“是药三分毒,用对了就是良药。”岐大夫拿起药柜里的细辛,那细小的根须带着辛烈的香气,“《神农本草经》说细辛‘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它辛温发散,能通窍止痛,更妙的是能‘温肾’。您这虚火往上跑,就像家里的烟囱堵了,烟倒灌,细辛就像个通烟囱的,能把虚火引回肾里,让它去温养肾水,这叫‘引火归元’。”
他用手指比划着:“细辛就像个向导,带着那些乱窜的虚火往下走,别看它性温,在大队甘寒药里,它一点也不燥,反而能让滋阴药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叫‘反佐’——就像炖鱼汤,放一点点姜,不光不腥,还能提鲜,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落笔的生甘草,岐大夫解释:“甘草甘平,能调和诸药,就像家里的老管家,让这方子的药劲儿拧成一股绳,不互相打架,还能护着脾胃,免得石膏、知母伤了胃气。”
写完方子,岐大夫递给薛大妈:“三付,水煎服,一天三次,饭后温服。记住,煎药时先用凉水把药泡半个时辰,水要没过药两指,大火烧开,再小火煎一刻钟,倒出药汁;药渣再加水,煎第二遍,两遍药汁混在一起,分三次喝。”
他又叮嘱:“这几天别吃辛辣的,也别喝绿豆汤——绿豆虽能解毒,可也解药性。就喝小米粥、吃点蒸山药,让脾胃歇着。晚上睡前用温水泡泡脚,水里放几粒花椒,能助着细辛引火归元。”
薛大妈捏着方子,手指还在微微发颤:“岐大夫,这药真能管用?我这疼了快十天了……”
“放心,”岐大夫送她到门口,指着院墙上的丝瓜藤,“您看这藤,前两天被秋老虎晒得蔫头耷脑,浇了两天水,又爬得老高。人也一样,阴液补足了,火气归位了,牙自然就不疼了。”
三天后的清晨,薛大妈又来了。这次她没捂腮帮子,蓝布头巾也摘了,露出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进门就亮开了嗓门:“岐大夫!神了!真是神了!”
她几步走到诊桌前,把手里的布包往桌上一放:“您闻闻,我家老头子今早烙的糖油饼,我吃了大半个,一点不疼!这药喝到第二付,夜里就没疼醒,耳朵里的嗡嗡声也小多了,昨儿个居然睡了个囫囵觉!”
岐大夫笑着给她诊脉,这次左手脉不那么弦了,像绷紧的弦松了半寸,右手脉也沉缓有力了些,舌苔上有了薄薄一层津液,不再干得发涩。“火下去了,水也补上了,这就对了。”他点点头,“您这牙床子还有点红,不过不肿了,虚火一退,阳明经的气顺了,自然就不疼了。”
薛大妈又叹:“就是这几天老想上厕所,刚上完又想去,夜里得起来两三回,是不是喝药喝多了?”
岐大夫想了想:“不是喝水多,是您这虚火退了,肾气有点亏,固不住水。前几天火往上冲,肾气被耗了点,现在火下去了,得补补肾气,收收尿。”
他提笔又写了个方子,在原方基础上减了石膏的量,加了益智仁、乌药、芡实:“益智仁温肾固精,乌药散寒顺气,芡实固肾涩尿,这三味加进去,就像给您的膀胱加个‘门栓’,让它关得牢些。再喝三付,尿频准好。”
薛大妈拿着方子,眉开眼笑地往药柜走,路过石榴树时,还伸手摘了个红透的果子:“岐大夫,这果子甜,给您留着泡水喝!”
小徒弟一边抓药一边问:“师父,这细辛真这么管用?我以前看药典说它用量得小,您这次用了15g,不怕……”
“用药如用兵,不在量多量少,在对症。”岐大夫指着药斗里的细辛,“薛大妈是阴虚火旺,用大队滋阴药拖着,细辛的温性根本伤不了阴,反而能借它的辛散通窍,把药劲儿送到牙床、耳道。《本草纲目》说细辛‘辛能散,温能通,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关键是配伍——就像做菜,辣椒够辣,可配上冰糖、醋,就成了酸甜辣,一点不燥。”
正说着,薛大妈的老头子拎着个布袋子进来了,非要把一袋子新摘的冬枣留下:“岐大夫,我家老婆子说了,您这方子比打针管用多了,这冬枣甜,您泡水喝,补补阴!”
岐大夫笑着收下,看着老两口相扶着走出院门,晨光穿过石榴叶,在他们背上洒了层金斑。小徒弟在旁边念叨:“原来治牙痛不只是清火,还得添水引火,这细辛真是画龙点睛的药。”
“可不是嘛,”岐大夫拿起那枚薛大妈留的石榴,果皮裂开个小口,露出玛瑙似的籽,“中医治病,就像给这石榴疏枝,该剪的剪,该浇的浇,还得懂它的性子——虚火宜引不宜降,实火宜清不宜堵,辨对了证,一味药就能盘活一整张方子,这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啊。”
院外的晨风吹过,枸杞藤上的露水又落了几滴,混着药香,在这初秋的晨光里,酿出了几分甘润的滋味。岐仁堂的木门敞着,像在等下一个需要这“老智慧”的人,把那些藏在草木里的医道,借着一碗碗汤药,慢慢融进寻常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