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入秋的雨连下了三天,青石板路润得发亮。岐仁堂的木门刚卸下最后一块门板,药香就混着潮湿的空气漫到巷口。岐大夫正坐在案前翻《伤寒论》,泛黄的纸页上,\"少阴三急下\"那几行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师父,张老师又来了,说嗓子眼像着了火似的。\"徒弟小周撩着白大褂跑进来,手里还攥着刚晾好的陈皮。
岐大夫抬头,就见个戴眼镜的中年女人扶着门框进来,脸色红得发暗,嘴唇裂得像旱地里的土块。\"岐大夫,您快看看,这嗓子干得能冒烟,喝多少水都没用,整夜睡不着。\"她是隔壁中学的语文老师,姓刘,前几天淋了雨感冒,自己吃了两板感冒药,反倒添了新毛病。
岐大夫让她坐下,伸手搭脉。指尖下的脉跳得又细又快,像绷紧的弦。\"张嘴我看看。\"刘老师刚张开嘴,就见舌尖红得发紫,舌苔薄得几乎看不见,舌面干得全是裂纹。\"这几天是不是总觉得心里发慌,手脚心烫?\"岐大夫问。
\"可不是嘛!\"刘老师叹着气,\"批改作业到半夜,就觉得浑身燥得慌,起初以为是感冒没好,谁知道越拖越重,今天早上起来,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小周在旁边记脉案,忍不住插了句:\"刘老师这像是上火,喝点凉茶不行吗?\"
岐大夫摇摇头,指着《伤寒论》的书页给小周看:\"你看这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她这不是普通上火,是少阴里的真阴快被烧干了。\"
刘老师吓了一跳:\"少阴病?我听说少阴病都是怕冷打哆嗦的,我这明明是热得难受啊。\"
\"少阴病也分寒热。\"岐大夫耐心解释,\"您素体就虚,平时总说腰酸腿软,这是肾阴不足。淋雨受了寒,本应从寒化,可您连日熬夜耗了阴,邪就从热化了,像往干柴上扔火星,火顺着就烧到少阴肾里去了。肾水被烧得快见底,才会口干成这样——这不是嘴里干,是骨子里的水快没了。\"
他让小周摸刘老师的肚子,\"您看,她左下腹摸着有硬块,这是热邪和肠子里的糟粕缠成了燥屎,就像锅里的火没处散,一个劲往底下烧,再不下这把火,肾水就真熬干了。\"
刘老师听得直点头:\"难怪我这几天总想大便又拉不出来,肚子还隐隐作痛。\"
\"这就对了。\"岐大夫提笔写方,\"普通便秘能等,您这可等不得。大承气汤,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再加点玄参、生地、麦冬,一边把燥屎泻出去,一边补点阴水。\"他把方子递给小周,\"记住,这药煎好了分三次喝,喝完要是觉得肚子有点疼,别害怕,那是药在起作用,把燥火往下赶呢。\"
刘老师拿着方子刚要走,岐大夫又叮嘱:\"这两天别吃辛辣,连水果都别吃热性的,就喝白粥养着,等泻完了,我再给您调补。\"
傍晚时分,刘老师的丈夫打来回话,说喝了第一次药没多久,就拉了好多硬屎,拉完嗓子就舒坦多了,总算能躺下睡会儿了。小周在旁边咂舌:\"师父,您这药也太神了,少阴病用泻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
岐大夫捻着胡须笑:\"这就叫'急下存阴'。火快把水烧干了,不先把火泼灭,光加水有什么用?仲景先生写这一条,就是告诉咱们,看见肾阴快被烧尽的苗头,就得敢下手,晚一步就回天乏术了。\"
二
没过几天,岐仁堂刚开馆,就闯进来个穿夹克的壮汉,抱着肚子直哼哼。\"岐大夫,您快救救我家老王,拉得快虚脱了!\"跟着进来的女人手里还攥着个塑料袋,里面是刚换下的裤子,一股腥臭味飘过来。
男人姓王,是市场里卖水产的,前几天在摊子上吃了盘凉拌海鲜,当天晚上就开始拉肚子,一开始是稀便,后来拉的全是清水,颜色发绿,腥得呛人。\"拉了一天一夜,拉得腿都软了,可肚子还胀得像揣了个石头,越拉越疼。\"女人急得眼圈发红,\"诊所让输液,说是什么感染,可越输拉得越厉害。\"
岐大夫让老王躺下,伸手按他的肚子。刚摸到脐周,老王就\"哎哟\"一声叫起来,肚子硬得像块木板,按下去还能摸到硬块。再看老王的舌头,红得像猪肝,舌面干得发黏。搭脉时,脉沉得几乎摸不到,可仔细一按,底下却跳得又实又快。
\"这不是普通的拉肚子。\"岐大夫直起身,对小周说,\"你看《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他这就是'热结旁流',肠子里的燥屎结得像石头,水从旁边流出来了,越拉,肠子里的火越旺,肾水耗得越快。\"
女人听糊涂了:\"拉得这么厉害,还能用泻药?那不得拉垮了?\"
\"您别瞅着拉得多,那都是废水。\"岐大夫指着老王的肚子,\"真正的病根是肠子里的燥屎,就像堵在水管里的泥块,不把它通开,水永远清不了。现在他肚子又胀又痛,口干得厉害,就是因为火太大,把津液都烧干了,再拖下去,人就该昏迷了。\"
小周在旁边犯嘀咕:\"师父,我前几天看您给李大爷治拉肚子,用的是附子理中丸,说他是寒泻,这老王也是拉肚子,怎么就用泻药了?\"
\"这就得辨寒热了。\"岐大夫让小周掰开老王的嘴,\"你看他舌头发红,拉的水虽然清,可腥臭味重,肚子是胀疼拒按;李大爷那是拉的清水,一点臭味没有,肚子是隐隐作痛,按上去还舒服,舌头发白——一个是火堵在里头,一个是寒凝在里头,治法能一样吗?\"
说着提笔开方:大承气汤加玄参、麦冬。\"大黄用12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厚朴枳实少放点,重点是泻下燥屎。\"他特意嘱咐老王的女人,\"药熬好趁热喝,喝了可能会拉得更厉害,但拉完之后,肚子不疼了,就说明见效了。\"
当天半夜,小周被电话吵醒,是老王的女人打来的,声音里带着哭腔,却说着喜事:\"岐大夫,拉了!拉了好多黑糊糊的硬屎,拉完肚子就不疼了,现在能喝进去粥了!\"
第二天一早,老王就能自己走进岐仁堂了,虽然脸色还有点白,但眼睛亮了不少。\"真是邪门,拉了那么多水,泻完反倒轻松了。\"他摸着肚子笑。
岐大夫给他换了方子,改成增液汤加太子参,\"现在火退了,该补补阴水了,就像大火烧过的地,得浇点水才能长出新苗。\"他转头对小周说,\"记住,这种'热结旁流'看着是泻,其实是便秘的重证,就像河坝堵了,旁边漫出来的水再多,也解不了坝里的危,必须得炸开堤坝才行。\"
三
霜降那天,岐仁堂来了个特殊的病人。是个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被儿子用轮椅推进来,肚子胀得像扣了个盆,脸色灰扑扑的,眼睛半睁半闭,嘴里哼哼唧唧的。
\"岐大夫,我爸这六七天没拉大便了,肚子越来越胀,昨天开始连水都喝不进去了。\"老爷子的儿子急得满头汗,\"在医院拍了片子,说肠子里全是宿便,让灌肠,灌了两次也没用,医生说再不行就得开刀。\"
岐大夫掀开老爷子的衣襟,肚子胀得发亮,按上去硬邦邦的,老爷子疼得直咧嘴。再看舌头,红得发紫,舌苔黑得像涂了墨,舌面干得像砂纸。搭脉时,脉沉得像石头压着,好不容易摸到一丝,细得像线,却透着一股劲儿。
\"老爷子平时是不是总觉得口干,晚上睡觉出虚汗?\"岐大夫问。
\"对对对!\"儿子连连点头,\"他有糖尿病,总说嘴里干,半夜得起来喝好几次水,这几天连喝水的力气都没了。\"
岐大夫翻开《伤寒论》,指着322条给小周看:\"你看这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老爷子这是少阴阴虚,又赶上燥热结在肠子里,就像井里的水快抽干了,还扔了块石头堵着,不赶紧把石头捞出来,井就彻底废了。\"
小周有点犹豫:\"师父,老爷子年纪大了,又有糖尿病,用这么猛的泻药,能扛住吗?\"
\"就是因为年纪大,才更得急下。\"岐大夫解释,\"他这不是普通的便秘,是燥屎把肠子堵死了,津液全被耗干了,再拖下去,肠子就该坏死了。大承气汤虽然猛,但现在不用,就没机会了。\"他稍一沉吟,在方子上加了人参和当归,\"加点人参补气,当归养血,攻下的时候别伤了正气。\"
老爷子的儿子拿着方子,手都在抖:\"岐大夫,这药真能管用?我爸这身子骨......\"
\"放心,药劲虽猛,但对准了证,就能救命。\"岐大夫拍拍他的肩膀,\"熬药的时候,把人参单独煎,兑在药汤里,分四次喝,每次少喝点,隔一个时辰喝一次,要是喝了吐,就停半小时再喝。\"
第二天一早,老爷子的儿子就跑来了,脸上带着笑:\"岐大夫,太神了!喝到第三次药,我爸就喊肚子疼,没多久就拉了,全是黑糊糊的硬屎,拉了半盆,拉完肚子就瘪下去了,现在能喝点稀粥了!\"
岐大夫让他把老爷子推来再看看,只见老爷子脸色好了不少,舌头虽然还红,但有了点津液,脉也比昨天有力了。\"这就叫'急下存阴',把燥屎泻出去,火就小了,津液才能慢慢恢复。\"岐大夫改了方子,换成增液汤加太子参,\"现在不用猛攻了,得慢慢补阴,把耗损的津液补回来。\"
送走老爷子,小周看着桌上的《伤寒论》,突然明白了什么:\"师父,我以前总以为少阴病都是怕冷的,得用附子干姜,没想到还有这种大热的证,还用这么猛的泻药。\"
岐大夫把书合上,望着窗外的秋雨:\"中医治病,就像治水,该堵的时候堵,该疏的时候疏。少阴是水火之脏,既能生寒,也能生热。这三个病人,虽然症状不一样,一个口干,一个拉肚子,一个便秘,但根子都是少阴的水快被烧干了,又赶上燥屎堵着,就像炉膛里的火太旺,再不把柴抽出来,锅就烧裂了。\"
他指着墙上的匾额\"辨证施治\",继续说:\"仲景先生写这'少阴三急下',就是告诉咱们,看病不能只看表面。刘老师看着是上火,其实是肾阴快没了;王老板看着是拉肚子,其实是肠子堵死了;李老爷子看着是便秘,其实是津液耗干了。这时候用大承气汤,不是为了泻,是为了保住最后一点阴液,就像救火的时候,先拆了旁边的房子,保住主屋,道理是一样的。\"
小周点点头,在脉案本上写下:\"少阴三急下,急在存阴,下在去燥,辨证关键在舌干、脉沉实、腹硬满——记于岐仁堂秋雨夜。\"药香混着雨声,在诊室里慢慢散开,像极了《伤寒论》里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在现代的街巷里,依然散发着救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