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山东,实在是一个让我觉得非常魔幻的地方。
这个地方,经济很不错,历史上被认为人文很发达。可是,最有趣的事情并不是这里人文发达,而是逼上梁山的也很多,还自称“好汉”,甚至被老百姓称一声“好汉”。
曾经有人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姜太公用的就是“直钩法”。
我在读了姜太公的故事之后,发现从西周姜太公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钓鱼执法的前身,而且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竟然被舞文弄墨之徒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升级版本。
姜太公钓鱼,采用的是直钩法,钓的是西周君主。这一钓,千古留美名。
姜太公的另一次“钓鱼”,在历史上虽然留下的是美名,却有争议。这个人叫华士,是一个名士。他“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但是,他坚持做他自己的,却让姜太公拿他杀鸡儆猴了。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之后,华士并没有改变他的言谈举止。姜太公进入齐国,立即召华士为齐国效力。
华士的主张,姜太公又不是不知道?这时候让华士效力,华士当然没有答应。
好家伙,华士一而再再而三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决不去见姜太公,结果却是,姜太公直接将他杀了。
齐国的老百姓受不了了,华士不过就是遵守自己的主张,不受姜太公的征召,姜太公这不是滥杀无辜吗?
一时之间,很多老百姓受不了。
当时,周成王理政,周公辅佐。周公质问姜太公:“华士是齐国的名士,你为什么要杀他呢?”
好家伙,姜太公一段话,立即让周公不再管这件事:“华士不愿意做天子之臣,不愿意做诸侯之友,多次拒绝我的召唤,难道我还指望他效忠于齐国?”
“再说了,华士那么有才华,既然不愿效忠齐国,那就是叛民,齐国是不允许叛民存在的。”
听听,听听,这说辞,一套一套的,仿佛是那么一回事。但仔细去想,就知道有问题。
第一,华士不受征召,就是不为齐国做事?华士依旧在齐国做事啊。
第二,华士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按照姜太公希望他做的那种方式做事,就是“叛民”,那整个社会上,不顺着姜太公意志的不就都该杀?
第三,华士自己活得好好的,是姜太公一而再再而三前去找华士,不是华士屁颠屁颠找姜太公!
姜太公有声望,百姓还是有肯定他的认知的。
后来韩非子将太公这一套一套的说法进行了加强,说什么能力弱的不听号令倒没有什么,能力强的不听号令,这个人很可能会利用他的能力祸乱国家,所以是害群之马!
好嘛,没有用自己的能力祸害国家,只是因为“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做那些事,就被直接判为“害群之马”了。
这种说辞,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而更往后,那些舞文弄墨的大约明白了什么是“莫须有”“难保无”,“直钩法”渐渐变成了“胥吏们钓鱼,冤者直下钩”!
这种胥吏舞文弄墨的做法经过几千年演化,搞得一方土地上全部都是表面上的顺民,心顺不顺,难说啊。
宋江他们这些有点名望的,可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可能因此在老婆身上两肋插刀,他们自己本身就不一定能完全干净,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