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的喜宴,自是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江挽澜携黛玉现身花厅时,立时引来了众多目光的追随。这两位,一位是东平郡王府的千金、新晋商部左侍郎林淡的夫人,一位是皇上亲封的康乐县主、林家的掌上明珠。
莫说她们背后代表的林家与郡王府的权势,单是林淡如今简在帝心、执掌商部的煊赫,林如海在江南执掌盐政,就足以让在场的苏州官眷们心思活络,言语间不免带上了几分小心翼翼的奉承与不易察觉的巴结。
在这片看似和谐的热络中,一些消息灵敏的夫人有意无意的试探着,林侍郎有意为即将入读皇家学堂的康乐县主择选一两名伴读的消息是真是假。
林淡为黛玉甄选伴读一事虽说没有大张旗鼓,但也没过多遮掩,所以有消息灵通的知道也不足为奇。江挽澜已经问过林淡的意思,所以在有夫人问起的时候,大方的承认了。
她说的轻巧,但这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若能成为县主伴读,不仅意味着女儿能踏入京中最顶级的闺秀圈子,更代表着家族可能与如日中天的林家乃至其背后的势力搭上关系。一时间,家中有适龄、且略有才名女儿的人家都暗自盘算起来。
其中,苏州通判沈家的三小姐沈静怡,因着“才女”之名与恰好十二的年纪,被许多人视为热门人选。
这沈静怡虽是沈家三小姐,却是嫡妻所出的头一个女儿,被母亲如珠如宝地呵护着长大。家中庶出的姐妹多让着她、奉承她,加之苏州地界上,官职高过她父亲的人家,确实少有年纪相仿的嫡出小姐,外界的追捧与家中的娇惯,渐渐养成了她几分目下无尘的骄傲性子。
然而,觊觎康乐县主身旁那个位置的,又何止沈家?另几家同样自负颇有才情的人家暗中使力,不知是谁,巧妙地买通了一直对这位嫡出三妹心存嫉恨的沈家二小姐。
于是,在宾客们游园赏玩的间隙,花园的假山旁、水榭边,便上演了先前那一幕。沈静怡被庶姐几句“三妹妹才学最好,若你出面,县主必定青睐”之类话语煽动得信心满满的沈静怡,径直寻到了正与几位小姐叙话的黛玉,提出了比试文采的请求。
她话音甫落,周围便迅速聚拢了不少人,你一言我一语,或激将,或怂恿,气氛被炒得热烈,仿佛黛玉若不答应,便是怯场,徒负虚名。
黛玉眸光微转,瞬间便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窍——有人想借沈静怡这块“试金石”来掂量她的斤两,亦或是,想让她当众出丑。
看着眼前这位犹自沉浸在才女光环中,对被人当枪使尚不自知的沈三小姐,黛玉心中暗自摇头。但她记着二叔林淡的教导,她是御封的县主,在此地,她无需过分谦抑,先不说她对自己的才情很有自信,她可不信这几家小姐的父兄敢让她们传县主的闲话。
略一思忖,她便坦然应允:“沈小姐既有此雅兴,我便却之不恭了。”
沈静怡见黛玉答应,面上一喜,自觉风度翩翩地请黛玉出题。
黛玉却只是微微摇头,气度从容:“客随主便,既是沈小姐提议,便由沈小姐定题吧。”
沈静怡也未多想,见园中秋色正浓,便道:“如今正是秋末,不若便以‘秋’为题,各赋诗一首,如何?”
言罢,她凝神片刻,便自信满满地走到早已备好的书案前,提笔蘸墨,一首咏秋诗顷刻而就。
丫鬟将诗作呈给黛玉,周围几位小姐也凑过来看,只见词句绮丽,描摹秋景细致入微,纷纷出声赞道“沈姐姐好文采”、“用典精妙”。
黛玉接过诗笺,快速浏览一遍。词藻确是华丽,意境却只停留在伤春悲秋、吟风弄月的层面,于格局上终究落了下乘。
她心中已有计较,也不多言,移步至另一张书案前,略一沉吟,便腕悬玉管,落笔如云烟。她写的是一首七律,起笔描绘的是“稻浪千重翻金粟,棉田万顷吐白云”的秋收盛景,中间赞颂农人辛勤、仓廪丰实,最后笔锋一转,落脚在“幸逢圣主治平世,四海讴歌沐皇恩”之上。
诗成,无需多言,高下立判。
沈静怡那首精雕细琢的悲秋之作,在黛玉这首气象开阔、立意高远,既贴合时令又颂扬圣德的诗作面前,顿时显得小家子气,格局狭小。
方才还喧闹的人群安静了下来,几位原本存心看热闹的夫人交换了眼色,心中暗叹:这康乐县主,不仅才思敏捷,更深谙为臣之道,其眼界胸襟,岂是寻常闺阁女子可比?
沈静怡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她虽骄傲,但也是真的有才情,所以基本的鉴赏能力是不差的。
她咬着唇,羞窘地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县主大才,静怡……心服口服。”她顿了顿,似乎觉得这是自己表达诚意、挽回颜面的机会,又鼓起勇气道:“静怡愿追随县主,为您伴读,还望县主不弃。”
此言一出,黛玉几乎要大笑。
她看着眼前这位仍带着几分天真与理所当然的沈小姐,清澈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疏离,轻声反问道:“沈小姐才情不俗,我已知晓。只是……为何你会觉得,我便一定会选你做伴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