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稚子启蒙,新篇再启
李阳与阿依莎的儿子满周岁时,北疆正迎来一场盛大的庆典。
这孩子生得虎头虎脑,眉眼像李阳般沉静,笑起来时眼角的弧度却像极了阿依莎,李阳为他取名“李念安”,取“思念安宁”之意,盼他一生顺遂,也不忘北疆曾历经的风雨。
周岁宴办得热闹非凡。苏清月亲手缝制了虎头鞋,鞋底绣着“平安”二字;周校尉送了一把小银刀,说是按唐横刀的样式所制的,能“辟邪护佑”;药罗葛带来了草原上最烈的马奶酒,非要抱着念安喝一口,被阿依莎笑着拦下;刘承则算准了时辰,在宴席上宣布新一季超级稻的亩产又涨了两成,引得满座欢呼。
席间,念安被众人轮流抱着,却不哭不闹,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四处打量,看到李阳腰间的玉佩,伸手就要抓。李阳笑着解下来,塞到他手里,小家伙立刻攥紧,咯咯地笑起来。
“这孩子,将来定是个沉稳又机灵的。”阿依莎靠在李阳身边,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温柔。
李阳握住她的手,指尖划过她因常年制药而留下薄茧的掌心:“等他再大些,就教他读书、学医、识五谷,让他知道,北疆的安稳,是多少人用血汗换来的。”
庆典过后,李阳果然开始着手办“启蒙学堂”。不同于草原上的双语学堂,这所学堂专门招收各族的孩童,从识字算数教起,还要学农耕、医术、商路常识,连教材都是他和刘承、阿依莎一起编的——汉文和突厥文对照,插图里既有中原的水车,也有草原的毡房。
念安三岁那年,也进了学堂。小家伙背着阿依莎缝制的小书包,里面装着李阳亲手削的木笔和竹简,奶声奶气地跟着先生读“人之初,性本善”,课间还会拿出阿依莎教他认的草药图谱,给同学讲哪种草能止血、哪种花能安神。
这日,李阳处理完公务,去学堂接念安,却见儿子正和一个草原部落的小女孩蹲在墙角,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走近一看,两人画的竟是一张简易的互市地图,念安指着一处说:“这里该建个水井,商队喝水就方便了。”小女孩点头:“我爹说,还该建个马棚,骆驼也能歇脚。”
李阳心中一暖。这便是他想要的北疆——孩子们不懂什么族群之别,只知道一起想办法让日子更好。
回家的路上,念安仰着小脸问:“爹,先生说您以前用‘神奇的法子’种出了好多粮食,是真的吗?”
李阳笑着点头:“是真的,但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他指着路边的农田,“你看那些种地的爷爷,打铁的叔叔,还有你娘救过的人,都是北疆变好的原因。”
念安似懂非懂,却用力点头:“那我也要努力,将来像爹一样,让北疆的人都有饭吃、不生病。”
阿依莎在门口听到父子俩的对话,笑着迎上来,递给李阳一碗刚熬好的薄荷茶:“刚从医馆回来,见你没在,就知道你准是来接这小家伙了。”她摸了摸念安的头,“今天在学堂,还教同学认对了三种草药呢。”
夕阳下,一家三口走进院子。院子里的香料开得正盛,薄荷的清香混着晚饭的香气,飘得很远。念安跑去给院子里的小羊喂草,阿依莎靠在李阳肩头,看着儿子的背影,轻声道:“你看,咱们的日子,就像这香料一样,越来越有味道了。”
李阳望着天边的晚霞,那里的云彩像极了超级稻的金色波浪。他知道,属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属于念安、属于北疆下一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系统最终提示:北疆已迈入良性发展轨道,“盛世蓝图”目标超额完成。本系统将进入休眠状态,仅保留基础辅助功能。愿这片土地,永沐春风,国泰民安。】
系统的声音渐渐淡去,李阳却丝毫不在意。他牵着阿依莎的手,走进飘着饭菜香的屋子,念安正举着一朵刚摘的香料花,朝他们跑来,笑声清脆,像极了北疆永不消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