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伯侯爷便将这件事认为是我所为?”
在听完“沈亦临”的话,顾清霜露出困惑的神情。
“二弟妹莫要误会,我也是想弄清楚事情经过。”
“不知道这件事,二弟妹可否帮忙?”
“侯爷出了什么事?”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姜瑶的声音,刚回到侯府她就听到下人说顾清霜被沈老夫人唤去,似是出了大事。
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她便着急赶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看顾清霜笑话的机会,可不能就此放过。
谁想刚到屋外就听到“沈亦临”说出这话,姜瑶佯装什么都不知的模样走了进来,目光朝在场的人看去。
沈老夫人看到姜瑶微微皱眉,沉着声朝她提醒。
“姜瑶,这儿没你的事。”
顾清霜在看到姜瑶出现时却是勾起唇角,等了这么久,人可算是出现了。
“大伯嫂,你看看这发簪。”
顾清霜指着桌上的东西,朝姜瑶说道。
姜瑶这一看不要紧,可在看清楚上面的图案时,直接脸色骤变。
这不是她的发簪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姜瑶想上前,却敏锐的察觉到沈老夫人与“沈亦临”的脸色不对,再加上顾清霜以及“沈亦白”这个假货都在这,直觉告诉她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想到这,姜瑶指着发簪的方向,试探性的朝顾清霜问道,“二弟妹,这不就是普通的发簪吗,莫非是这簪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顾清霜精准的捕捉到姜瑶眼中的顾虑,随即答道,“大伯嫂,你有所不知,婆母与大伯侯爷正在找这发簪的主人。”
“听闻这发簪的主人竟带着人到村庄闹事,甚至强抢旁人的孩子,那些村民带着受伤的人到大理寺告状,恰好被大伯侯爷遇着。”
“就在刚才婆母与大伯侯爷差点认为发簪的主人是我。”
姜瑶听着顾清霜的话,心里的恐慌便是一阵一阵的。
尤其是在听到村民,强抢孩子时,她更是感到后怕。
那些可恶的村民竟然这么快找到京城,甚至还敢到大理寺。
可偏偏就怎么会这么巧合的被侯爷遇见。
“二弟妹,那这件事可是与你有关?”
姜瑶试探性的问着,婆母与侯爷怀疑顾清霜正好,她可以将这些事情诬陷在顾清霜头上。
面对姜瑶的询问,顾清霜是一脸的惊讶。
“大伯嫂,你怎么会这么想,这件事当然跟我没关系。”
“不过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大伯嫂也带了一根相似的发簪,不知道那发簪现在何处?”
姜瑶咯噔一下,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也在这时,沈老夫人与“沈亦临”的目光看了过来。
两人看姜瑶的眼神中带着怀疑。
见姜瑶不说话,顾清霜继续道,“大伯嫂,你这是怎么了?”
“我怎么瞧着你脸色不太好,可是在回来时受到受到惊吓。”
“我什么事也没有!”
姜瑶迅速否认道,对顾清霜说话的态度也变得不善。
“二弟妹,你莫不是怀疑这件事与我有关,我从未见过这种发簪,更不知道你说的是怎么回事。”
姜瑶态度格外强硬,好像说慢了,就怕有别的人会怀疑她一样。
“大伯嫂,我也没说这件事跟你有关,你又何必这么激动。”
“我当然相信以大伯嫂的为人断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顾清霜不紧不慢的说着,“不过我刚才答应了大伯侯爷,调查簪子的源头,相信很快就会将这打伤村民,在村庄里闹事的恶人给找出来。”
听到这的姜瑶不仅没有感到心安,反而更加紧张。
她不清楚顾清霜会用什么办法将人找出来,万一真被她发现什么,那事情可就大了。
“二弟妹,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
姜瑶对着顾清霜继续问道。
顾清霜笑了笑,“既然这件事跟大伯嫂没有关系,那就不说了。”
“夫人,以我看找到簪子的主人还不够,直接告知大理寺便是。”
“这可是强抢孩子,在行为上实在是恶劣。”
“沈亦白”在这时提议道。
“不行,不能报官。”
姜瑶一听这话顿时就急了,要是让大理寺知晓,那沈历,以及自己,都没什么好果子吃。
顾清霜附和着“沈亦白”的话,又见姜瑶如此反应,当即不解。
“大伯嫂,这件事为什么不能报官,这件事你可是知道什么?”
“方才,婆母和大伯侯爷正在为此事着急,要是你知道什么直接说出来便是。”
顾清霜说着朝沈老夫人与“沈亦临”的方向看去。
“婆母,大伯侯爷,你们说是吗?”
沈老夫人和“沈亦临”没有回答顾清霜的话,只是看向姜瑶脸色极为难看。
经过这段时间,他们对姜瑶也有一些“了解”,先前几次发生事情时,姜瑶也是这种神情。
别说是沈老夫人怀疑,就是“沈亦临”的内心都对姜瑶有了猜测。
该不会这件事真的是姜瑶干的,可她为什么这么做。
不管怎么样,眼下这种情况,尤其是怀疑对象是姜瑶的情形下,必然让事情暂且停止。
在姜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时,“沈亦临”开口了。
“二弟妹,姜瑶说得对,这件事不能让大理寺知晓,更不能报官,不然旁人只会将原因归咎在我们侯府身上。”
不等顾清霜开口,“沈亦白”却是率先反问道。
“兄长,此言差矣,你刚才跟母亲还怀疑与我家夫人有关,如今又拜托我家夫人寻找买下簪子的主人。”
“至于归咎在侯府身上更是无稽之谈,兄长如此有担当,肯为受到压迫的村民主张公道,旁人知道只会称赞,怎么会怀疑。”
“除非……这件事当真与侯府里的人有关?”
“沈亦白”目光扫过在场的人。
“要是这样的话,事情就另当别论。”
“行了,这件事既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误会,以我看,事情就到此为止好了,吵吵嚷嚷的听的我头疼。”
沈老夫人试图中止这场“闹剧”。
“这件事不必婆母费心,由我与夫君去大理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