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花凌和李安玉,一个博古引今,有理有据,一个言辞厉害,隐喻威胁,在朝堂上,面对群臣,一时竟然占据了上风。
他们二人脸色都没怎么变,进来这大殿时什么模样,如今还是什么模样。如两把出鞘的宝剑,凌厉又锋利,闪闪耀眼。
太皇太后瞅着二人,虽然不想承认那二人站在一起,实在般配,但也不得不承认,听他们敢这般站在朝堂上与朝臣们对峙,着实让她解气爽快。
往日里,皇帝和她要平衡朝局,不敢往死里得罪朝臣们,但朝堂上各大世家盘踞,派系林立,往往一件事情,吵来吵去,各自为营,皇帝几乎说不上话,她也仅仅能稳住局面,常常处于下风。
好在王睿也有两把刷子,栽培的些许人才也都得用,才让她这太皇太后一党,在世家门阀的夹缝中,尚有一丝说话的地位。
否则,这群人能把她吃了,更遑论还没成长大的帝王。
太皇太后压下心里的爽快,看着众人道:“哀家觉得明熙县主与李侍读所言有理。陛下,你觉得呢?”
“陛下万万不可!”郑义反对。
“陛下不可!”崔奇也反对。
“陛下不可!”
……
朝臣们几乎齐刷刷地汇聚成一片反对声。
太皇太后虽早已料到,但脸色还是很难看。
皇帝登基几年,早已对于朝臣们时常反对太皇太后提议的事情司空见惯。满朝文武,不触及皇权时,各自为营,只要触及皇权,牵扯世家们共同的利益,他们便会拧成一股绳。
就如今日,成立独立于三省的监察司,便是倾向皇权,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他们自然要坚决反对。
“尔等真是大魏的好臣子,陛下与哀家的安危,你们便不顾了吗?”太皇太后怒道:“前些日子,宫里出现了银针也验不出的毒,太医院死了一名对那种毒有所耳闻的年轻太医,至今没查出何人是幕后黑手,你们都忘了吗?京中今日又出现这样胆大包天的刺杀大案,你们让陛下和哀家如何安枕?”
郭远拱手,“太皇太后此言差矣,宫中出现银针也验不出的毒,与今日明熙县主早朝上当街被人刺杀,都是针对明熙县主一人。想必都是张求一党的余孽,陛下和太皇太后的安危,自有宿卫军与宫中禁军护卫,陛下和太皇太后无需忧心安危。”
“大司空说的好听,但陛下与哀家这些日子一直未得安枕。尤其是陛下的安危关乎大魏的江山社稷,岂能儿戏?”太皇太后寸步不让,“依哀家看,明熙县主的提议甚好。太武皇帝改制时,哀家作为身边人,亲眼见证,如今陛下当朝,张求一党乱国,明熙县主被数次刺杀,既然京兆府与巡城司无用,自然要成立监察司。”
虞花凌趁机说:“陛下、太皇太后,臣可以立下军令状,只要成立监察司,臣一月内,必能查出下毒的幕后黑手,与今日刺杀臣的两拨人,整顿京中治安,令陛下和太皇太后安寝。”
太皇太后立即追问:“果真?”
“臣敢立军令状。若是一月内,查不出来,臣便……”
“住口!”郭远怒喝,“虞花凌,成立监察司,岂能你三言两语便轻易成立?你立军令状也无用,谁知你会不会真查出下毒于刺杀之人?你若狡诈,随意抓人顶替罪名,谁又能知道?”
“凡事自然要看证据,大司空这是不敢让我查?”虞花凌挑眉,“大司空处处阻挠,难道这涉案背后,有您的指使不成?”
“空口白牙,少来污蔑。”郭远黑沉着脸,“不止本官一人阻挠,你敢说,这满朝文武,都不赞同,都是背后指使不成?”
太皇太后也怒道:“大司空,明熙县主说立军令状,你不让她将话说完,便急于表态。看来真是置陛下与哀家的安危于不顾。”
郭远愤怒,“太皇太后,成立监察司一事,岂能是三言两语,简简单单,说成立便成立?朝纲法纪,牵一发而动全身,断不可行。”
“是啊,太皇太后,断不可行。”郑义附和。
“陛下、太皇太后,若是觉得臣等无用,护不了陛下和太皇太后安危,不如臣等告老。明熙县主如此有本事,还要臣等站在这朝堂做什么?”柳仆射甩袖。
“不错,若太皇太后执意,恕臣等告罪。”
……
文武百官,除了空缺是十几人,以及王袭和太皇太后的亲信十余人,其余七十余人,都统一口径,持反对声。
太皇太后腾地站起身,“你们不同意成立监察司,那你们说说,都将近一月了,下毒之人,宫里的廷尉、刑部、大理寺各自派出人联查,至今还未查出来。京兆府和巡城司如今又出现了失责懈怠之罪。朝廷律令,对某些法外狂徒来说,如同儿戏,该如何维护京中安稳?”
李安玉提议,“太皇太后,臣提议,廷尉、刑部、大理寺、京兆府尹、巡城司使,既然无能,皆问罪革职。”
柳仆射怒喝,“李安玉,你一个区区侍读,如何有资格立在这朝堂上妄议朝政?”
虞花凌等的就是这句话,趁机说:“陛下、太皇太后,臣赞同柳仆射所言,臣也觉得李侍读作为侍读,太大材小用了。依臣之见,他才超柳仆射,能胜大司空,足可见能够担任中常侍一职,区区侍读,怎配他?而中常侍一职便不同了,既可协助陛下处理文书,也可陪伴陛下读书,正好与他相配。也免得让京中内外觉得,连大司空和柳仆射这样不熟悉古今律令的人,都能担任要职,而才满陇西、名扬八郡的李六公子,这样有大才华的人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传扬出去,让天下学子哪里还有向上的报国之心?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就当该不拘一格,破格用人。”
太皇太后正是一股火窝在心里,当即就抚掌,“好,既然柳仆射如此说,明熙县主所言也有理。便升任李侍读为中常侍。”
她说完,看了皇帝一眼,“陛下,你说呢?”
皇帝见朝臣们还没反应过来,其实他自己也没有,但他到底年少,机灵得很,于是当即顺着太皇太后的话开了金口,“李侍读,今日起,升任中常侍。”
他前面省略无数缀叙,为的就是怕被人打断,当即快刀,下的狠又准。
金口玉言一出,满堂皆惊。
李安玉早已做好准备,当即滑溜地跪下,高声道谢,“臣接旨,叩谢陛下,臣定誓死效忠陛下,不负陛下隆恩。”
? ?中常侍到手了!
?
来来来!月票!!!
?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