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 20直升机如一只矫健的雄鹰,在云层间平稳地穿梭飞行。机舱内,轻微的引擎轰鸣声与螺旋桨切割空气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透过舷窗,王卓望向下方那连绵不绝的冬日景象,广袤的大地被一层银白覆盖,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偶尔可见几棵光秃秃的树木,枝桠在风中摇曳,显得格外萧索。然而,他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那遥远的北疆,那里正被严寒无情地笼罩。
他的眼前浮现出牧民们在寒风中凄惨的生活场景。守着一个破旧的小帐篷,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摇摇欲坠。帐篷内,一家人围坐在那冒着袅袅青烟的牛粪火堆旁,火堆散发着微弱却珍贵的热量,映照着他们脸上满足而又疲惫的神情。孩子们的小脸被冻得红扑扑的,却依然紧紧地挨着火堆,眼神中透露出对温暖的渴望。
接着,画面一转,又到了大宁卫军营,士兵们穿着厚重的棉衣,围着篝火,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双手依然被冻得通红,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时地放在嘴边哈气取暖。
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这一路南归时,在沿途村落看到的景象——百姓们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天,早早地就开始砍伐林木。他们拿着简陋的斧头,艰难地砍着树木,每砍一下都显得那么吃力。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岭,如今变得光秃秃的,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凄凉。
“北方的冬天,实在太冷了。”王卓不禁轻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和无奈。在这个时代,没有空调来调节室温,没有暖气来温暖房间,连最基本的取暖都成了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文人笔下描绘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那般惬意的生活,烧的都是昂贵的木炭,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不过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烧着柴火或者牛粪来取暖,可这些燃料不仅获取困难,而且燃烧效率低,产生的热量也有限。王卓忽然深刻地理解了为何古人会将“柴”列为开门七件事长油盐酱醋茶之首——在这个能源极度匮乏的时代,获取燃料确实是生存的头等大事。没有足够的燃料,人们就无法做饭、取暖,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产业革命说到底还是能源革命。】王卓在心中默默感慨,【从古老的木柴到煤炭的广泛使用,从油气资源的开发到电力的普及,再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都建立在能源革命的坚实基础之上。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能源的变革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既然我穿越到了这个时代,总该为改善民生做点什么。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百姓们在严寒中受苦,我要利用我所知道的知识,为他们带来改变。】
一个清晰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推广蜂窝煤和煤球炉。这两样东西技术门槛并不高,在现代社会是再常见不过的取暖和炊事工具,但在这个时代,却能极大地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蜂窝煤燃烧时间长,热量大,而且制作相对简单;煤球炉则安全方便,能够更好地控制火候。王卓仿佛已经看到了百姓们用上蜂窝煤和煤球炉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场景。
当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南京郊外新建的机场时,王卓已经下定决心。他走下直升机,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感受着寒风刺骨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转身对荀史墨说道:“老墨,你带着从草原带回的新鲜牛羊肉先回专家营地,让咱们的专家们也尝尝鲜,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他们在大明废寝忘食的工作,也该让他们享受一下这个时空来之不易的美味。”荀史墨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感激,调侃说道:“驸马爷考虑得真周到,大家知道后一定会很开心的。”说着,他带着物资离开了。
随后,王卓亲自提着朱棣精心准备的一份上等牛羊肉,迈着坚定的步伐径直前往皇宫。一路上,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不知道朱元璋会对他的想法作何反应,兴奋的是自己即将为改善民生迈出重要的一步。
走进谨身殿,只见朱元璋正坐在案前,专注地批阅着奏章。他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头戴皇冠,威严的气质扑面而来。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见到是王卓,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咱听说你在北疆立下大功,老四在捷报里对你可是赞不绝口啊。你在北疆的表现,朕都有所耳闻,不仅成功解决了草原的威胁,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策略,真是难能可贵。”
王卓恭敬地行礼后,开始详细汇报北疆的战事经过。他讲述着如何与草原部落斗智斗勇,如何利用分化策略让部落之间产生矛盾,如何通过广设互市来吸引牧民,削弱部落的实力。“陛下,燕王殿下在草原上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他选拔贵族子弟入学,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样一来,这些贵族子弟回到部落后,就会对我们的理念有所认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落的决策。而且,通过互市,我们与牧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许多牧民都愿意归附我们。”特别是朱棣对草原的后续安排——分化部落、广设互市、选拔贵族子弟入学等策略。朱元璋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老四这番安排很是妥当,你提出的这些建议也很有见地。看来让你跟着老四,确实是选对人了。你们二人配合默契,为大明解决了不少难题。”
趁着朱元璋心情愉悦,王卓适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陛下,臣此次北行,深感北方严寒之苦。普通百姓取暖做饭,不是烧柴就是烧牛粪,既不方便,取暖效果也差。臣有个想法,或许可以改善民生。”
“哦?说来听听。”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着王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前倾,显得十分关注。
“臣想办一个蜂窝煤厂和煤球炉厂。”王卓解释道,“南京附近的青龙山就有煤矿,在东大技术的帮助下,开采并不困难。东大的专家们拥有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能够高效地开采煤矿。蜂窝煤制作简单,只需将煤粉、黏土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通过模具压制成型即可。它燃烧时间长,取暖效果好;配套的煤球炉既安全又方便,有专门的通风口和调节装置,能够更好地控制火候。若是能在金陵率先推广使用,让百姓们用上便宜好用的煤炭,定能大大改善过冬条件。”
见朱元璋若有所思,王卓继续分析道:“臣估算过,若是规模化生产,蜂窝煤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比木柴略低的水平。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先以金陵为试点,待百姓认可后,再逐步推广到全国。这不仅能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让他们用上更经济实惠的燃料,也能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如今,过度砍伐林木已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民生多艰,若能改善百姓取暖,确实是件好事。朕准了。若是成本过高,朕可以让内帑拨银补贴,务必让普通百姓都用得起。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他们的生活好了,国家才能稳定繁荣。你尽管放手去做,有什么困难,朕都会为你解决。”
他目光深邃地看着王卓,语重心长地说:“你能时时心系民生,朕心甚慰。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朕都会全力支持你。”
走出谨身殿,王卓心中充满了干劲,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蜂窝煤,或许就是这个时代能源革命的第一步,它将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朱元璋对改善民生的支持态度——这位以严苛着称的开国皇帝,内心深处依然装着天下苍生,他的胸怀和远见让王卓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寒风依旧凛冽,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但王卓却坚信,用不了多久,南京城的寻常百姓家里,就能感受到煤炭带来的温暖了。这温暖,不仅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更点燃了工业文明在这个古老国度传播的星火,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即将来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大街小巷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蜂窝煤和煤球炉,孩子们在温暖的房间里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火炉旁悠闲地聊天,整个城市都洋溢着幸福和安宁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