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离开那庄严肃穆的皇宫后,一刻也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地朝着城东的东大专家营地奔去。一路上,他的心情如同这多变的天色一般,既有着北疆战事初定后的些许轻松,又因对民生改善和朝廷内部暗流的担忧而显得格外沉重。
踏入营地,只见各类临时板房与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仿佛是一个有序运转的小型城镇。专家们身着白大褂或工作服,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有的专注地调试着精密的仪器,眼神中透露出对科学探索的执着;有的认真记录着实验数据,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着改变命运的篇章;还有的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实验方案,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
刚进营地大门,便瞧见谭明正送蒋瓛出门。蒋瓛身着一袭黑色劲装,身姿挺拔如松,眼神敏锐而警觉,仿佛时刻都在警惕着周围的危险。他见到王卓,赶忙恭敬地行礼,轻声说道:“王郎中,金陵城内近日暗流涌动,各方势力皆在暗中活动,您还需多加留意。”言罢,他微微颔首,便匆匆离去,只留下一个神秘而坚毅的背影。
谭明望着蒋瓛远去的背影,转身对王卓笑道:“听闻你们在北疆取得空前大捷,实乃可喜可贺。北疆百姓得以摆脱战乱之苦,过上安稳日子,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北疆局势基本已稳。”王卓边走边说,脸上带着一丝欣慰,“年后便可依照现代时空的矿产资源分布图,逐步开展矿产勘探与开发工作。一旦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不仅能促进北疆的经济发展,还能为大明的整体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接着,王卓谈及在北方的所见所闻,着重提到严寒中百姓生活的艰难。他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忧虑:“我在北方看到,百姓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为了取暖,不得不大量砍伐树木。山林被破坏得十分严重,而现有的取暖方式效率又极其低下,很多百姓家中根本没有足够的保暖措施,孩子们的脸上、手上都是冻疮,老人们也因寒冷而疾病缠身。所以,我打算在南京兴建煤炉厂、推广蜂窝煤以改善民生的想法,希望能让百姓们在这个冬天不再受冻。”
“此想法甚好。”谭明赞许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认同的光芒,“工业进步终究是为人民服务,民生理应放在首位。工业的发展如果不能让百姓受益,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不过……”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原本有些事打算年后再逐步推进,但方才蒋瓛带来的消息,让我们不得不提前行动。”
“什么消息?”王卓警觉地问道,心跳不自觉地加快了。
“我们在国子监招收学员,培训军户匠户子弟,此举已引起某些人的关注。”谭明压低声音,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更为关键的是,陛下似乎透露出易储的想法,如今金陵城内暗流涌动,文人士大夫们暗中串联,妄图取缔我们的活动,维护所谓的儒家道统。他们害怕我们的改革会动摇他们的地位和利益,所以不择手段地想要阻止我们。”
王卓心中一凛,这才意识到,无论哪个时代,统治阶层中都不乏聪慧之人,已有人敏锐察觉到朝局动荡与东大之间的关联。他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问道:“那你有何打算?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你刚才提出的改善民生思路不错,但仅靠蜂窝煤远远不够。”谭明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一切,“我们需要立竿见影、能让广大百姓切实感受到好处的举措。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一盏明灯,让百姓们看到希望。”
王卓一脸茫然地看着谭明,不知他所指为何。他挠了挠头,疑惑地问道:“谭局,您就别卖关子了,到底是什么举措能有这么大的效果呢?”
谭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小王,你可知道古代人均寿命为何如此短暂?除了战乱、灾荒与物质匮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王卓思索片刻,说道:“是医疗条件差?”
“没错,更准确地说,是公共卫生体系的缺失,尤其是对传染病的防治。”谭明语气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在古代,一场瘟疫便可让繁华都市沦为鬼城,这些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那时候,人们面对疾病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
他长叹一声,语气愈发深沉:“你们这代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鲜少见到天花、疟疾等传染病,总觉得它们十分遥远。但你可知道,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状况有多严峻?”
他领着王卓走向办公室,边走边说,仿佛要将那段历史一一重现:“1949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肆虐,就像恶魔一样在人间横行。血吸虫病更是横扫南方十二个省市的农村地区,患者多达一千多万人。那些患病的人,身体逐渐消瘦,面色蜡黄,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谭明翻开一份资料,神色肃穆,仿佛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无数生命的重量:“为改变这一状况,新中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成千上万的医疗工作者奔赴农村,他们就像一群无畏的战士,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最艰苦的地方。他们挨家挨户为民众接种疫苗,耐心地向百姓们讲解卫生知识。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医务人员赤脚下到冰冷的水田里灭螺。那冰冷的水田,刺骨的寒意透过他们的双脚,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许多人因此感染疾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记得有一组数据,”谭明的声音略带哽咽,眼中闪烁着泪光,“到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宣布消灭血吸虫病时,当地参与防治的医务人员中,有二十多人因公殉职。他们中有的正值青春年华,有的已经有了幸福的家庭,但为了消灭血吸虫病,为了让百姓们过上健康的生活,他们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才让我国在1961年彻底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根除天花早了近二十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王卓听得心潮澎湃,此时才深刻领悟到“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的眼眶也微微泛红,心中对这些医务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谭明平复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这段时间,我们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在这个时代,天花、疟疾和血吸虫病正是威胁百姓健康的三大杀手。”
“天花和疟疾我有所了解,但血吸虫病是什么?”王卓困惑地问道,眼神中充满了求知欲。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谭明神色凝重,仿佛看到了无数百姓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在江南水网密布的地区极为常见。百姓劳作时接触疫水,寄生虫便会钻入皮肤,引发发热、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致命。在这个时代,这三大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无数生命,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我曾亲眼见过一个村庄,因为血吸虫病的肆虐,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土地荒芜,孩子们无人照顾,老人孤独无助,整个村庄一片死寂。”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地说:“我们有成熟的药品和医疗技术,完全能够有效防治这些疾病。我打算立即启动一个‘三大疫病防治计划’,先在南京周边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这个计划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只要我们精心培育,它一定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百姓们带来健康和幸福。”
“这确实能让百姓立即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王卓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过,如此大规模的计划,需要朝廷的支持吧?没有朝廷的支持,我们很难顺利开展这项工作。”
“没错。”谭明点头,“所以需要你去向朱元璋禀报。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返回现代时空,准备足够的药品和详细的防治计划书。我们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防治方案,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说着,谭明带着王卓走向营地深处的通讯室:“这样做有两大好处。其一,可以切实改善民生,挽救无数生命;其二,当千千万万受益的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我们时,那些士大夫的反对声音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民意就像一股强大的洪流,任何守旧势力都难以阻挡。”
王卓深以为然。他明白,这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在这个关键时期争取民心的战略举措。当普通百姓切身感受到新事物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会成为最坚定的支持者,任何守旧势力都难以阻挡时代的潮流。
王卓启动指南针,一道耀眼的光芒闪过,他们瞬间返回了现代时空。他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好药品和计划书,用最实际的行动,为大明百姓带来健康,也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