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秋老虎依旧肆虐,江州城内的市集却比往日热闹几分 —— 不是因为丰收,而是因为街头巷尾都在传着 “钦差大人私藏粮食” 的闲话。可这些闲话大多停留在猜测,直到三日后的清晨,一群穿着粗布短褂的货郎突然出现在市集、茶馆、甚至灾民棚附近,手里捧着一叠叠泛黄的纸,免费往人手里塞。
“大家看看!这是钦差萧承煜大人的‘救灾账’!” 货郎们的吆喝声很快吸引了人群,“账本上写得明明白白,朝廷拨了三百万两赈灾款,他只花了一百万两,剩下的全藏进了自己腰包!还有这些画像,是他在江州城里建的别院,里面山珍海味,连丫鬟都穿着丝绸!”
围过来的人越聚越多,有人接过纸张,借着晨光仔细看。纸上的字迹清晰工整,左边是账本的片段,用红笔圈出了 “采购粮价每石五两(市价仅二两)”“修缮灾民棚支出十万两(实际仅用三万两)” 的字样;右边是一幅简易的画像,画着一座精致的别院,院内的石桌上摆着酒壶、烤肉,几个穿着华丽的人正围坐谈笑,旁边标注着 “萧承煜与心腹饮酒作乐,时灾民棚内尚有千人未得饱腹”。
“这…… 这是真的?” 有人不敢相信,手指反复摩挲着纸面,“钦差大人不是来救灾的吗?怎么敢这么贪?”
“假不了!你看这账本上的印章痕迹,和官府文书上的一模一样!” 人群里有个曾在州府当差的老吏,指着纸上的印记说,“还有这画像,画的是城西的‘静园’,我前几天还看到萧大人的侍卫往里面送东西,当时还以为是救灾物资,原来是他自己用的!”
议论声很快变成了愤怒的叫嚷。有个老婆婆抱着饿得哭的孙子,看着纸上的画像,眼泪直流:“我家老头子就是因为没粮吃,去抢粮被抓了,现在还关在牢里!他倒好,藏着粮食喝酒吃肉!” 说着就要往州府衙门冲,周围的灾民也跟着起哄,人群像潮水般往衙门方向涌去。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远在北境的陆辰。几日前,他收到南方心腹的消息,说 “光靠口传,民怨虽有,却没实据,萧承煜只要派官差辟谣,就能压下去”。陆辰当即想到了活字印刷术 —— 之前改良锻造坊时,周顺曾用木头刻过模具,正好能用来做活字。
他立刻召来周顺,拿出纸笔,画出活字印刷的示意图:“用硬木刻成单个的字模,排版时把字模拼在木框里,刷上油墨就能印纸。你带人尽快做一套常用字模,越多越好,油墨就用松烟、桐油和灯芯草熬制,纸张用最便宜的草纸就行。”
周顺虽没见过这种印刷方法,却还是立刻动手。工匠们先选了质地坚硬的梨木,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每个小块上刻一个字,刻好后用细砂纸打磨光滑,防止沾墨。油墨的熬制也很顺利,松烟提供黑色,桐油增加粘性,灯芯草则让油墨干得更快。
第一套字模有两千多个常用字,花了五日才刻完。陆辰让人把之前收集的账本片段、萧承煜别院的描述整理成文稿,工匠们将字模按文稿排版,刷上油墨,铺上草纸,用滚筒一压,一张带着清晰字迹的 “揭发帖” 就印好了。短短一个时辰,就印出了五百多张,比人工抄写快了十倍不止。
这些揭发帖被陆辰的亲信装在木箱里,快马送往南方,再由南方的手下伪装成货郎、灾民,在各州府散发。除了江州,常州、湖州等受灾严重的州府也很快出现了同样的揭发帖,民怨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萧承煜在江州的别院很快被愤怒的灾民围住,院墙上被泼了黑墨,写满了 “贪官”“还我粮食” 的字样。他的亲信想派官差驱散人群,却被萧承煜拦住 —— 他知道,现在动手只会激化矛盾,反而坐实了揭发帖上的内容。
“查!立刻去查这些揭发帖是从哪里来的!” 萧承煜在别院的书房里来回踱步,脸色铁青,“还有,让人去京城送信,就说有人故意伪造证据,煽动灾民,意图破坏救灾!” 他心里清楚,能做出这种事的,除了陆辰,不会有第二个人。可他现在没有证据,只能先稳住局面,再想办法反扑。
而远在北境的陆辰,收到南方传来的 “民怨四起” 的消息后,并没有放松。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北方的天空 —— 蛮族虽有月余未动,但探子回报,他们正在集结兵力,很可能在秋收后再次来犯。“萧承煜不会善罢甘休,蛮族也虎视眈眈,接下来的日子,有的忙了。” 他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城垛上的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