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的指尖在虚拟控制台划过,调出城市实时数据流的瞬间,视网膜投射技术让整面落地窗变成了巨幕——东城区的胡同里,一群孩子正围着全息投影的北宋匠人,看他如何用数字复原的榫卯结构搭建出微缩版应天府;三公里外的仁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正透过“灵境”远程操控机械臂,患者脑部的血管影像与物理器官精准重叠,连微小的血管搏动都同步呈现。
“林总,城西养老院反馈,有三位老人拒绝使用AR眼镜接收家属全息探望。”助理的声音从虚拟声道传来,打断了她的观察。林曦转头,恰好看到控制台弹出的画面:养老院的花园里,白发老人坐在藤椅上,面前悬浮着儿女的全息影像,却固执地背过身,手里攥着泛黄的实体照片。“他们说,隔着一层光,抱不到的温度都是假的。”
这不是“灵境”第一次遭遇这样的质疑。上周工业部门提交的报告里,某汽车工厂的老技工拒绝用数字模型检测零件,坚持要亲手触摸金属的纹路;教育组也遇到难题,有历史老师发现,学生们沉迷于在全息战场里“亲历”战争,却记不住《马关条约》的具体条款——技术缝合了现实与梦想,却也让一些人开始追问:被数字叠加的世界,究竟是让真实更清晰,还是让真实更遥远?
林曦走到落地窗前,摘下AR眼镜。没有了数字叠加层的城市瞬间变得“单薄”:街道上的行人低头赶路,楼宇间没有悬浮的广告,远处的古塔只是一座沉默的建筑。她忽然想起三年前“灵境”首次测试时,团队成员兴奋地用全息影像在办公室“种”满樱花,花瓣落在虚拟的办公桌上,有人伸手去接,却只摸到空气。那时他们只觉得这是“未来的浪漫”,却没意识到,这份浪漫里,藏着需要小心平衡的重量。
“通知伦理委员会,明天召开‘数字温度’研讨会。”林曦重新戴上眼镜,指尖在控制台轻点,将养老院的反馈标记为最高优先级,“我们不仅要让技术走进生活,更要让技术懂得,有些东西,不该被数字覆盖。”
此时,城市的某个角落,刚下班的程序员小陈正用“灵境”给老家的母亲“展示”自己的新家:他虚拟地拿起桌上的水杯,母亲的全息影像在沙发上坐直身体,仿佛真的能透过屏幕摸到杯子的温度。“妈,等下个月,我申请用视网膜投射给您‘装’个厨房,您教我做红烧肉。”小陈笑着说,没注意到母亲的眼眶里,映着虚拟灯光的泪光。
灵境的光芒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人间的层层迷雾,照亮了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那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小村庄,还是繁华都市中被遗忘的角落,都被这神奇的光芒所笼罩。
在这光的照耀下,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惊喜和温暖。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美好瞬间,此刻都如同夜空中的繁星一般闪耀着。然而,与此同时,这光芒也揭示了一些需要时间去抚平的褶皱。这些褶皱或许是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或许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伤痛与迷茫。
而林曦和她的团队,就如同这灵境之光的使者一般,站在光与影的交界处。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手中的针线,缝合着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缝隙。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耐心、细心和勇气。但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能够将这些缝隙完全缝合,让现实与梦想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