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葬礼与铭记
惨胜后的第二天,天空依旧阴沉,灰白色的云层低垂,仿佛也不忍目睹大地上的悲伤。空气中弥漫着焚烧后的焦糊味和尚未散尽的淡淡血腥,一种沉重的寂静笼罩着汉部落的营地,连风声都显得格外肃穆。
经过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清理和搜救,营地中央被艰难地清理出一片巨大的空地。此刻,这片空地上,静静地躺着八十七具遗体。
八十七位勇士,八十七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猎人,有刚刚学会使用投矛的少年,有默默耕耘的农人,有力大无穷的工匠,也有像磐那样,来自他部却为汉部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忠诚伙伴。他们被尽可能地整理好遗容,用干净的麻布覆盖,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仿佛一支沉默的军队,正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远征。
遗体前方,矗立着那根承载了汉部落太多血与泪、荣光与牺牲的英灵柱。粗糙的木柱表面,早已刻满了之前一次次战斗中逝去的名字。而今天,它将再次增添新的、血色的刻痕。
全体汉部落的幸存者,无论伤势轻重,只要能走动,全都聚集在了这里。他们衣衫褴褛,满身血污和疲惫,许多人的身上还缠着渗血的绷带。他们默默地站立着,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孩子,脸上没有了泪水,只剩下一种近乎麻木的、深沉的悲恸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坚毅。那些选择留下的起义奴隶们,也自发地站在外围,低着头,表达着他们的哀思与敬意。整个场面庄严肃穆,压抑得让人心头发紧。
巫站在英灵柱前,他看起来更加苍老了,背脊佝偻着,手中的图腾杖似乎都难以支撑他的重量。他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寂静的人群,张了张嘴,干裂的嘴唇颤抖了几下,才发出嘶哑而沉重的声音。
“先祖之灵在上……”他的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重量,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又一批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兄弟,我们的姐妹……躺在了这里。”
他浑浊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一排排覆盖着麻布的遗体,每一个名字,每一个面容,似乎都在他眼前闪过。
“我们悲伤……我们的心,像被巨石压着,像被冰冷的河水浸泡……”巫的声音哽咽了一下,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抑着翻涌的情绪,“我们想念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笑容,他们打猎归来时的脚步声……”
人群中传来极力压抑的抽泣声。
但巫的话锋,在悲痛中逐渐扬起,带上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力量。
“但是!孩子们!”他提高了音量,图腾杖重重顿在地上,“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生命,没有白白交付给这片土地!”
他伸手指向周围依旧残破却屹立不倒的营地,指向幸存下来的每一个人。
“看看你们的周围!看看你们身边还站着的亲人!看看我们脚下依旧属于我们的土地!”
“他们的血,换来了我们的生!换来了我们的孩子不必沦为奴隶!换来了我们的老人不必被驱赶屠戮!换来了汉部落——还能继续存在下去的明天!”
巫的声音如同古老的号角,苍凉却充满力量,驱散着人们心头的部分阴霾。
“他们用生命,扞卫了‘寸土不让’的誓言!他们用死亡,告诉所有觊觎我们的敌人,汉部落的骨头,是硬的!汉部落的血,是热的!汉部落的魂,是永不屈服的!”
“记住他们!”巫几乎是吼出了这句话,老泪纵横,“不仅仅记住他们的死亡,更要记住他们为何而死!记住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什么!”
“他们的牺牲,不是结束!而是火种!是我们汉部落继续活下去、继续变得更强的火种!这火种,由我们活着的人,接过!”
说完,巫缓缓地转过身,用颤抖的手,拿起一旁用兽血混合着矿物颜料调成的暗红色染料,开始极其缓慢而郑重地,在英灵柱上,刻下第一个新的名字。
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重若千钧,都凝聚着无尽的哀思与沉甸甸的铭记。
人群寂静无声,只有刻刀划过木头的沙沙声,以及风中压抑的呼吸。
当巫艰难地刻完所有八十七个名字,时间仿佛过去了很久。英灵柱上,又增添了一片密密麻麻、鲜红刺目的印记。
这时,阳歌一步步走到了前方。他换上了一件相对干净的麻布衣,但脸上的疲惫和眼中的血丝无法掩饰。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族人,扫过那一张张悲伤而坚韧的面孔,最后落在了那八十七位勇士安息的地方。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如同脚下这片被血与火洗礼过的土地。良久,他才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传遍寂静的场地。
“巫说了很多。他说出了我们的悲伤,也说出了牺牲的意义。”阳歌的声音很平缓,没有巫那般激昂,却更深入地敲入每个人的心底,“我没有什么更多华丽的话要说。我只想告诉你们,也告诉他们——”
他指向地上的勇士们。
“我们,活下来了。”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难以想象的重量和劫后余生的庆幸。
“我们活下来,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幸运,更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更强大。”阳歌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我们活下来,是因为他们,挡在了我们的前面!是他们,用身体承受了最致命的攻击!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争取了反击的机会!”
他的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种铁血的味道:“这份活着,是欠下的债!不是欠我的,是欠他们的!”
他环视所有人,目光灼灼:“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悲伤!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牺牲!我们要活得更好!我们要把汉部落建设得更强大!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能平安长大,让我们的老人能安享晚年,让我们的土地再无人敢轻易侵犯!”
“只有这样,”阳歌的声音再次低沉下来,充满了庄严的承诺,“他们的牺牲,才算真正有了价值!他们的名字刻在柱子上,更要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刻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刻在汉部落未来的每一天里!”
“我,阳歌,在此立誓!”他猛地举起右拳,捶打在自己的胸膛,发出沉闷的声响,“必将带领你们,守住这用鲜血换来的家园,开拓更广阔的明天!以此,告慰所有英灵!”
“汉部落,永存!”阳歌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震天的吼声。
“汉部落!永存!” “永存!” ……
短暂的沉寂后,幸存的人们仿佛被点燃了心中的火焰,他们跟着阳歌,发出了同样嘶哑却无比坚定的吼声。这吼声汇聚在一起,冲破了悲伤的阴霾,直冲云霄,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空久久回荡。
这不是庆祝,这是誓言,是告别,更是新生前的呐喊。
葬礼的最后,按照仪式,每一位族人都依次上前,将手中的一小撮泥土,或是一朵野花,轻轻放在勇士们的遗体上。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有无声的告别和铭记。
当最后一抔黄土覆盖,当八十七座新坟矗立在营地边缘,面向着他们用生命扞卫的家园和河流时,天空竟微微放晴,一缕微弱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那片新起的坟茔和那根刻满名字的英灵柱上,仿佛先祖之灵温柔的抚慰。
悲伤依旧沉重,但一种更加坚韧的力量,开始在汉部落幸存者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擦干眼泪,转过身,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眼中不再是绝望,而是一种背负着逝者期望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告慰英灵最好的方式,不是永远沉浸在悲痛里,而是带着他们的那份,更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