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秋天,枫叶红得像火,把校园里的哥特式建筑衬得格外典雅。邓鑫元和汪伟仁租的公寓在离学校两公里的一个小区里,两室一厅,家具简单却整洁——客厅摆着一张二手沙发,餐厅的桌子是房东留下的,两个卧室大小差不多,汪伟仁抢先选了带阳台的房间,笑着说:“鑫元,你作息规律,朝东的房间适合你,早上能晒到太阳,看书舒服。而且你要研究化工装备图纸,光线好才不容易看错尺寸。”
收拾完行李,邓鑫元把念念的虎头衣挂在衣柜里,又把父母的照片摆在书桌上,旁边放了个小相框,里面是苏晚抱着念念的合影,桌角还放了本《化工机械设计基础》,是他特意从国内带来的。汪伟仁端着一杯水走进来:“别睹物思人了,走,咱们去学校报道,顺便熟悉一下环境,我听说学校的机械实验室特别大,里面还有专门的化工装备测试平台,咱们去开开眼。”
报道很顺利,系里的秘书给他们递了课程表和研究方向介绍。邓鑫元的导师是布朗教授,研究智能机械设计,看到邓鑫元的研究计划里写着“智能控制在化工反应釜改造中的应用”,眼睛一亮:“邓,你的研究方向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实验室刚接到一个药企的订单,要设计智能搅拌反应釜,你可以参与进来,你的化工背景能帮我们解决物料混合的难题。”
汪伟仁的导师是米勒教授,专注先进制造系统,他拉着邓鑫元的胳膊说:“太好了,咱们俩的实验室离得不远,走路也就五分钟,以后可以经常交流,你帮我补化工装备的应用场景,我帮你补机械设计的理论,晚上还能一起回公寓做饭。”
接下来的日子,邓鑫元和汪伟仁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每天早上七点,两人准时起床,邓鑫元煮牛奶、煎鸡蛋,汪伟仁负责烤面包,简单吃完早餐就一起去学校;上午各自去实验室,邓鑫元跟着布朗教授做智能反应釜项目,要计算搅拌速度与物料反应效率的关系,还要设计传感器监测温度、压力;汪伟仁则在米勒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制造系统优化,专注于生产线的智能调度;中午在学校食堂碰面,聊聊上午的学习进展,邓鑫元常请教汪伟仁机械结构设计的问题,汪伟仁也会问他化工生产对设备的特殊要求;晚上一起回家,邓鑫元做饭,汪伟仁洗碗,饭后要么各自在房间看书,要么坐在客厅讨论技术问题,常常一聊就到十一点。
邓鑫元的课程很重,《智能控制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系统动力学》这些课难度都很大,里面的公式推导、算法模型常常让他头疼。尤其是《机械设计基础》,涉及到齿轮传动、轴承选型,他基础薄弱,只能花更多时间补课。每天晚上,他都会在书房学到十二点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去实验室问布朗教授,或者晚上跟汪伟仁讨论。
“你这是又熬了通宵?”一天早上,邓鑫元看到汪伟仁顶着黑眼圈出来,手里还拿着一份智能制造系统的图纸,眼眶都红了。
汪伟仁揉了揉眼睛,笑着说:“没事,这个系统方案马上就要交了,得赶赶工。你怎么样?布朗教授的智能反应釜项目进展顺利吗?那个搅拌桨的设计搞定了吗?”
“还行,昨天刚完成了搅拌桨的三维建模,用软件模拟了不同转速下的物料流动状态,效果比预期的好。”邓鑫元一边煎鸡蛋,一边说,“不过控制系统还没搞定,我想加个自适应调节功能,根据物料粘度自动改转速,可算法设计有点难。等周末有空,你帮我看看?”
“没问题,周末咱们去图书馆查点资料,我记得米勒教授的实验室有类似的算法案例。”汪伟仁点点头,“对了,我上次在实验室看到一种新的压力传感器,精度特别高,要是用到你的反应釜上,就能实时监测内部压力,避免冲料事故,很适合化工生产。”
“真的?那太好了!”邓鑫元眼睛一亮,“周末咱们一起查资料,好好研究研究,要是能把这个传感器和自适应控制结合起来,咱们设计的反应釜就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了。”
周末的图书馆里,人不多。邓鑫元和汪伟仁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各自翻着资料。邓鑫元看着一本《智能化工装备设计手册》,里面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反馈系统让他眼前一亮——如果把这种系统用到学校化工实验室的反应釜上,学生们就能直观看到参数变化对反应的影响,教学效果肯定更好。他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下来,旁边的汪伟仁凑过来看了一眼:“这个系统不错,咱们可以做个小型的实验装置,等回去了在你们化工学院的实验室试试,既能用于教学,又能做科研。”
“是啊,我还想把pLc控制技术融入进去,让反应釜实现半自动操作,这样既能降低学生操作的难度,又能提高实验效率。”邓鑫元兴奋地说,眼里闪着光。
汪伟仁点点头:“这个想法可行,pLc控制成本不高,稳定性也好,适合学校的实验室。等咱们回去,就跟学校申请经费,搞个‘智能化工反应釜改造’的跨学科课题,咱们俩一起带队做,你负责化工工艺,我负责机械设计和控制程序。”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智能反应釜聊到先进制造,从国内化工行业的现状聊到国外的技术推广,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走出图书馆时,夕阳把枫叶染得更红了,邓鑫元拿出手机,给苏晚打了个视频电话。
电话刚接通,就传来念念的叫声:“爸爸!爸爸!”小家伙坐在杨贵碧怀里,手里拿着一个塑料齿轮玩具,看到邓鑫元出现在屏幕上,立刻把玩具举起来:“车车,爸爸修。”
“念念乖,爸爸放假就回去给你修玩具车。”邓鑫元笑着说,眼角却有些湿润,“妈,您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上次您说腿疼,好些了吗?”
杨贵碧接过电话,笑着说:“挺好的,你别担心。念念每天都念叨你,晚上睡觉都要抱着你的枕头。晚晚昨天去学校了,说你们化工学院的老师问你啥时候回来,盼着你带新设备技术呢。”
“让晚晚告诉他们,等我回来,就牵头搞智能反应釜的改造,让咱们实验室的设备升级换代。”邓鑫元高兴地说,“爸呢?他是不是又去公园下棋了?”
“是啊,早上六点就出去了,说要跟老王头比个高低,还说赢了要给念念买糖吃。”杨贵碧笑着说,“你在那边别太累了,多吃点饭,看你都瘦了。”
挂了电话,邓鑫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汪伟仁拍了拍他的肩:“想家了吧?我昨天给我爱人打电话,我女儿也哭着要爸爸,说想让我陪她搭积木。没事,再熬熬,等放寒假咱们就能回去了。”
寒假很快就到了,邓鑫元和汪伟仁买了最早的机票回国。飞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时,邓鑫元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苏晚和父母——苏晚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杨贵碧戴着毛线帽,邓宏国抱着念念,小家伙穿着一件虎头棉袄,像个小灯笼。
“爸爸!”念念看到邓鑫元,立刻伸着胳膊要抱,小身子在邓宏国怀里扭来扭去。邓鑫元跑过去,接过儿子,紧紧抱在怀里,感觉心都要化了。念念在他脸上亲了一口,留下一串口水,笑着说:“爸爸,想,抱。”
回家的路上,邓鑫元听着家人讲着家里的事:杨贵碧说念念会走路了,昨天第一次自己从客厅走到卧室,高兴得她直拍手;邓宏国说化工学院的实验室加了两台新的反应釜,学生们都很兴奋;苏晚说学院的老师问了好几次他的学习情况,盼着他回来分享智能装备的技术。他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心里满是归属感——不管走多远,家永远是他的港湾。
寒假里,邓鑫元每天都去化工学院的实验室,看看新反应釜,跟老师们聊改造方案。他把在美国学到的智能控制技术讲给老师们听,画了详细的图纸,标注了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控制程序的逻辑流程,跟他们讨论如何让设备更适合教学和科研。汪伟仁也没闲着,他去机械学院给学生们做讲座,分享先进制造系统的最新进展,还特意去化工学院的实验室,帮邓鑫元分析反应釜的机械结构,提出改造建议。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寒假很快就结束了。临走前一天,邓鑫元抱着念念,在化工学院的实验楼前拍了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