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三
邓鑫元还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女生张莉来自重庆綦江农村,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爷爷靠捡废品供她读书,张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大二时患上了抑郁症,经常躲在宿舍里不吃饭、不上课。辅导员发现后,立刻告诉了邓鑫元。
邓鑫元第一时间赶到宿舍,推开门就看到张莉蜷缩在被子里,脸色苍白。他没有说大道理,只是坐在床边,给她讲自己少年时的经历:“我小时候也觉得自己可怜,别人有新书包,我只有补丁包;别人能吃白面馒头,我只能啃红薯。但后来我发现,可怜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现状。”他给张莉带了热粥,陪着她吃完,又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陪她去做心理辅导。
为了让张莉走出抑郁,邓鑫元还让她加入“鑫火励志社”的合唱团,找人教她唱歌;找人周末带她去公园散步,听她讲爷爷的故事;甚至找人把张莉的爷爷接到学校,让祖孙俩在食堂吃了一顿饭。爷爷拉着邓鑫元的手说:“邓院长,您比我这个爷爷还上心,我们家莉娃子能遇到您,是她的福气。”
渐渐地,张莉走出了抑郁。她开始按时上课,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毕业时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的护理研究生,立志成为一名心理护士,帮助更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她给邓鑫元写了一封信:“邓书记,您就像我生命里的火把,照亮了我走不出的黑暗。以后我也要做一把火把,去照亮别人的路。”
这近十年里,他从一名普通辅导员成长为学院院长,从帮助第一个学生熊坤开始,累计帮扶过的贫困生超过150人。他的工资里,总有固定一笔存进“助学备用金”——遇上学生凑不齐学费、买不起专业资料,或是家里突发急事,这笔钱总能及时递到学生手里。
他的时间,更是大多花在贫困生身上:早上七点陪学生去实验室练技能,中午在食堂和学生边吃饭边聊学业规划,晚上办公室的灯总要亮到十一点,要么帮学生改项目报告,要么听学生倾诉心事。他办公室的抽屉里,装满了学生写的信、送的小礼物——有学生手工织的围巾,针脚不算整齐却带着温度;有山里孩子寄来的野核桃,用布袋子装着,还带着泥土的清香;有学生获奖证书的复印件,上面写着“感谢邓老师,是您让我敢做梦”。每一样东西,都承载着一段温暖的故事,都藏着他与学生之间的牵挂。
这年教师节,邓鑫元的办公室挤满了人,都是他曾经帮助过的学生。人群中,熊坤的身影格外显眼——如今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攥着冷馒头、连机床都不敢碰的羞涩少年,而是江城理工大学机械与制造系的副教授,也是邓鑫元身边最得力的\"战友\"。他穿着熨得平整的藏青色工装,袖口别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卡尺(正是当年邓鑫元送他的那把),手里捧着一台深灰色的微型农机模型,机身小巧却设计精巧,轮子上还带着模拟田间泥土的纹路。
\"邓老师,您快看看这个!\"熊坤快步走到邓鑫元面前,声音里难掩自豪,伸手轻轻转动模型上的手柄,\"这是我和团队刚研发的'山地多功能耘耕机',专门针对西南山区的小块梯田设计的。折叠式犁头能过窄田埂,手动调速阀不用通电,老乡们手摇就能控制深度,一天能耘耕八亩地,比锄头效率高十倍。\"他指着齿轮箱笑道:\"当年您教我'机器要帮人省力',现在这机器,每个零件尺寸我都亲自核对,就怕老乡用着不方便。\"
话音刚落,一个穿着笔挺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挤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印着汽车设计图的画册。\"邓老师,好久不见!\"庄凯笑着递上画册,封面\"年度最佳新能源汽车设计\"的字样格外醒目,\"我现在是国内某汽车企业的首席设计师,主导的这款新能源车型,去年销量突破10万辆了。\"他翻开画册,指着车身线条:\"您还记得不?当年我第一次画汽车草图,比例全错了,您陪我在画室改到深夜,说'设计要接地气,要让老百姓开得起、用得舒心'。现在这款车,就是按您说的,性价比拉满,很多农村家庭都买了。\"
邓鑫元接过画册,还没来得及开口,又被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拉住。\"邓书记,我是张昊啊!\"张昊晃了晃胸前的工作证,上面\"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某高校副教授\"的字样清晰可见,\"我现在带的研究生团队,刚拿了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项目就是您当年启发我的'智能农机导航系统'。\"他从包里掏出实验报告:\"您当年说'读书要往深里钻,也要往实里走',现在我不仅搞科研,还带着学生去山区做农机培训,把论文写在田埂上。\"
李响穿着西装,拿着公司的研发报告走进来:“邓院长,我们团队研发的废水处理技术,已经应用在三家工厂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这是报告,您帮我看看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他还笑着说,“我爸现在每天戴着助听器,在小区里跟人下棋,逢人就说‘我儿子是大学生,是工程师’,可骄傲了。”
陈雨带着她的农机团队回校举办技术推广会,会后拉着邓鑫元的手说:“邓老师,我们小型山地播种机已经在重庆、四川、贵州的20多个山村推广了,农户用了都说好,今年还入选了‘国家重点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她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资助的两个学生,一个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一个入职了农业农村部的农机研究所,他们都跟我说,以后要继续帮更多人。”
阿依莫从凉山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是一片绿油油的梯田:“邓书记,您看,这是我们村的生态茶园,用的是我研发的有机种植技术,今年第一次采茶就卖了好价钱。我还在村里办了扫盲班,教村民们认字、学普通话,以后他们就能自己上网卖茶叶了。”视频里,村民们围着镜头,对着邓鑫元齐声喊“谢谢邓老师”,声音洪亮而真诚。
张莉穿着护士服,拿着一本心理护理手册:“邓老师,这是我写的《贫困生心理护理指南》,里面有很多我自己的经历,还有我总结的方法,已经在好几所高校推广了。我现在每周都会去学校做心理辅导,上个月还帮助了一个跟我当年一样抑郁的学生,他现在已经能正常上课了。”
看着眼前这些意气风发的学生,邓鑫元想起了二十五年前的自己——那个蹲在煤油灯前苦读的少年,那个在大学食堂啃冷馒头的穷学生,那个第一次帮熊坤时忐忑不安的年轻辅导员。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当年别人给自己的温暖,传递给了更多人;只是把少年时的那盏“煤油灯”,变成了照亮更多人人生的“鑫火”。
“同学们,你们不用谢我。”邓鑫元笑着说,“你们能有今天,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我只是在你们需要的时候,拉了你们一把,就像当年有人拉我一样。”他顿了顿,眼里闪着光,“我希望你们记住,贫困不是人生的烙印,而是成长的勋章;困难不是前进的阻碍,而是奋斗的动力。以后你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把这‘鑫火’传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让更多人靠知识改变命运。”
学生们点了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邓鑫元的“鑫火”,不仅照亮了他们的人生,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善良和担当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如今正撑起一片天,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那天晚上,邓鑫元回到家,妻子苏晚给他端来一碗热汤:“今天学生们来看你,你开心坏了吧?看你笑得合不拢嘴。”
邓鑫元喝着热汤,心里暖暖的:“是啊,看到他们有出息了,还想着帮助别人,比我自己升职加薪还开心。”
“你啊,就是太操心了。”苏晚帮他揉了揉肩膀,“这些年,你把工资都捐了不少,自己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上次你那件外套,还是我偷偷给你换的。”
邓鑫元笑着说:“衣服旧点没关系,孩子们的未来才重要。我小时候穷,知道那种难,现在我有能力了,就想多帮他们一把。只要他们能有出息,能为社会做贡献,我花多少钱、受多少累都值得。”
苏晚叹了口气,却笑着说:“我支持你,以后我们一起帮他们。明年我们就去凉山看看阿依莫的茶园,去铜梁看看陈雨的农机,去长安看看庄凯的工厂,看看你这些年的‘成果’。”
邓鑫元点了点头,看向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的香樟树上,像极了当年学校里的那棵树。他想起少年时的煤油灯,想起大学时的补助,想起第一次帮熊坤时的场景,突然觉得,这二十五年的坚守,值了。
他知道,自己的“鑫火”不会熄灭。因为那些被照亮的人,正在把火传下去;那些被温暖的人,正在把温暖送出去。这火,会照亮更多贫困学子的路;这温暖,会让更多人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人拉一把,再暗的夜,也能走出光明;再穷的人,也能圆求学梦,靠知识改变命运。
这,就是邓鑫元的情怀——一份从少年时就埋下的、关于寻梦的情怀;一份能让岁月温暖、让人生闪亮的情怀。而这份情怀,会像山间的溪流,滋养更多生命;像天上的星星,照亮更多前路,在教育的路上,一直传递下去,生生不息。
邓鑫元看着李响眼里重新燃起的光,知道这孩子心里的结慢慢解开了。但他也清楚,化工学院像熊坤、李响、陈雨等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有的因为家庭条件差不敢参加实践活动,有的因为买不起电脑没法完成课程设计,有的因为自卑不敢争取保研名额.......这些问题不是单靠资助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帮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