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十年四月,燕云各州县的公告栏前挤满了人——一张盖着王府鲜红印章的招募启事,让沉寂许久的读书人圈子瞬间热闹起来。“招募蒙学先生五十名,要求品行端正、学识深厚,秀才及以上出身优先,每月薪资三两白银,包食宿,年终另有分红”,短短几行字,让不少在家乡教书的秀才、游学归来的学士动了心。
此前燕云蒙学师资紧缺,不少学堂只能请识字的老童生代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这次萧玦与苏清鸢下定决心,要招募真正懂教育、爱孩子的先生,不仅开出了远超当地私塾的薪资,还承诺为先生们提供统一培训、解决住房,就是为了让优秀的读书人能安心留在燕云,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招募消息传开后,报名者络绎不绝。有在家乡教了十年书的老秀才,想为燕云的教育出份力;有科举落榜却学识渊博的年轻学士,希望能有个施展才华的地方;甚至有从江南来燕云游学的读书人,听说燕云重视教育,特意留下来报名。短短一个月,王府就收到了三百余份申请,堆满了半个议事厅。
筛选工作由萧玦与苏清鸢亲自负责,分“笔试”“面试”两步进行。笔试当天,蓟州王府的考场里坐满了考生,考题既有《论语》《孟子》的经典解读,也有“如何教孩童理解‘仁’字”“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等教学实务题,就是为了选出既懂经史、又懂教学的先生。苏清鸢在考场外巡查时,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正认真答题,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禁感叹:“有这样用心的先生,燕云的孩子有福气了。”
笔试过后,三十名考生进入面试环节。萧玦与苏清鸢坐在主位上,逐一提问:“如果学生上课调皮捣蛋,你会怎么处理?”“农桑实践课上,如何让城里的孩子理解种地的辛苦?”面对这些问题,有的考生侃侃而谈,提出“因材施教、以理服人”的方法;有的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用故事引导孩子”的经验。最终,五十名先生脱颖而出,既有经验丰富的老秀才,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士,还有几位擅长算术、农桑的特殊人才。
录用名单公布那天,新当选的先生们齐聚王府,脸上满是激动与期待。来自凉州的李秀才握着苏清鸢的手说:“王妃,我以前在乡下教私塾,只能教孩子们识字,现在能来燕云的蒙学,不仅能教经史,还能教农桑、算术,真是太好了!”苏清鸢笑着回应:“以后还要靠各位先生,把燕云的孩子教好,让他们既懂知识,又会生活。”
随后,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正式启动。王府把培训地点设在蓟州的老蒙学里,每天辰时开始,申时结束,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学习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下午进行模拟授课、经验交流,还特意邀请了京城太医院的老夫子、燕云农桑司的专家来授课。
培训第一天,苏清鸢亲自来讲课,主题是“如何教好孩子”。她拿着自己编写的《蒙学农理》《蒙学算术》教材,对先生们说:“教孩子不能照本宣科,要多用他们熟悉的实物举例。比如教算术,讲‘一加一等于二’时,可以拿两个馒头、两根筷子,让孩子亲手数一数;讲‘除法’时,可以把一袋粮食分给几个学生,让他们自己算一算每人能分多少。这样抽象的数字就变成了具体的东西,孩子才听得懂、记得住。”
说着,苏清鸢还现场演示起来。她拿出几个陶罐和一些豆子,模拟“农桑课上的算术教学”:“假设每个陶罐能装十颗豆子,现在有三十颗豆子,需要几个陶罐?大家可以让孩子亲手装一装,既能学会算术,又能了解陶罐的用途,一举两得。”先生们看得认真,纷纷拿出小本子记录,有的还当场模仿起来,用手边的纸笔演示教学场景。
除了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也是培训的重点。有位年轻的王学士提出疑问:“如果遇到特别调皮的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苏清鸢笑着回答:“每个孩子调皮的原因都不一样,有的是想引起关注,有的是坐不住。我们可以先了解孩子的性格,再用他喜欢的方式引导。比如喜欢画画的孩子,要是上课走神,就可以让他画一幅‘认真上课的小朋友’;喜欢讲故事的孩子,要是调皮,就可以让他讲一个‘听话的小书生’的故事。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教育,比批评打骂管用多了。”
培训期间,先生们还进行了多次模拟授课。李秀才选择教《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他没有直接讲解意思,而是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明每天复习功课,终于考了好成绩”的故事,再引导孩子们理解“复习旧知识能学到新东西”的道理;擅长农桑的张学士则模拟了一节农桑实践课,他带来了各种种子,让“学生们”辨认种子的种类,还教他们如何分辨土壤的好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每次模拟授课后,先生们都会互相点评,分享优点、指出不足。苏清鸢也会全程参与,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李秀才的故事讲得很好,但可以多让孩子互动,比如问问他们‘自己有没有复习功课的经历’;张学士的实践课很生动,但要注意安全,比如教孩子用锄头时,一定要先讲清楚使用方法。”
培训接近尾声时,王府还组织先生们去蓟州的工坊、农田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燕云的农桑与手工业。在织布坊,先生们看到工匠们如何织布、如何计算产量;在农田里,他们了解了庄稼的种植过程、收成情况。来自江南的陈学士感慨道:“以前我只懂经史,现在知道了种地、织布的辛苦,以后教农桑课,就能给孩子们讲得更清楚了。”
一个月的培训结束那天,先生们都拿到了结业证书。苏清鸢看着他们,语重心长地说:“各位都是燕云蒙学的希望,以后站在讲台上,不仅要教孩子知识,更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成为有学识、有担当、爱燕云的人。”先生们齐声回应:“请王妃放心,我们一定不负期望,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
七月初,五十名先生陆续前往各州县的新蒙学。在蓟州的新蒙学里,李秀才已经开始准备开学第一课,他在黑板上写下“爱学、懂礼、勤劳”六个大字,还准备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在凉州的新蒙学里,张学士整理好了农桑课要用的种子和工具,期待着和孩子们一起种下第一颗种子。
讲台上的“引路人”已经就位,他们带着满满的热情与专业的知识,等待着秋季开学那天,迎接一张张充满好奇的笑脸。而这些孩子,也将在先生们的教导下,开启读书生涯,为燕云的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