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破晓,第一缕晨光再次漫过县政府办公室的窗棂。秦宇轩将最后一页报告纸郑重地叠进略显磨损的文件袋。他的指尖在帆布厂生产日志的某一页停留许久——“第二条生产线调试进度90%”的字迹被红笔重重圈出,旁边是技术员小张手绘的设备改进草图。这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竟在连续三个夜班后,独自完成了流水线进料口的创新改造,使帆布损耗率再降3.2%。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进,而是一个基层技术员用实干写下的答案。
“秦县长,省科技厅的紧急电话!”秘书推门而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王厅长亲自点名,要您下周三带着帆布厂的案例去做专题汇报,特别强调要带上小张的设备改进方案。”
秦宇轩缓步走到窗边,楼下的老槐树新芽初绽,微风送来食品厂新鲜出炉的全麦馒头的香气。就在半个月前,王主任还在地区科委办公室里,面对李主任审视的目光,递上那份沉甸甸的辞职报告。如今,20吨计划内面粉的到位不仅让乡镇学校恢复了课间餐,更让食品厂焕发新生。但目光回转,桌角那张食品厂调研清单上的字迹依然刺眼:“急需面粉检测设备”“想开发杂粮糕点但缺配方技术”“周边种粮户期盼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汇报前的两天,成了与时间赛跑的48小时。秦宇轩带着小张穿梭在三个乡镇的粮站和田间地头。在红星乡,种粮大户老周声音沙哑:“秦县长,您看看这品种,抗病性差,亩产比邻县少了整整一百三十斤啊!”夕阳下,老周眼角深刻的皱纹里盛满了期盼,也盛满了质疑。秦宇轩蹲下身,捻起一撮麦粒,它们在掌心散发着阳光的温度,这温度烫得他心头一紧。
省科技厅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当资深专家抛出那个尖锐的问题时,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你们如何确保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真正受益?而不是又一场形式主义的试点工程?”秦宇轩不疾不徐地从文件袋中取出老周的麦粒样本,又展开食品厂的供货协议草案。“我们要把实验室里的种子,变成田埂上的收成,再把田埂上的收成,变成百姓餐桌上的实惠。”他的声音坚定有力,身后投影幕布上,小张手绘的设备草图与老周的麦地照片形成强烈对比。李主任投来的那个眼神,他读懂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汇报,更是一次基层实践对顶层设计的叩问。
汇报结束时,王厅长紧紧握住秦宇轩的手:“你们让我看到了‘863计划’在基层落地的真实模样。种子改良试点的经费,厅里特事特办,先拨付首批资金。但更重要的是,”厅长顿了顿,“你们要为全省县域经济转型,蹚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子。”
返程的班车上,秦宇轩再次掏出那张越来越厚的纸条。在密密麻麻的字迹间,他郑重添上新的任务:“对接省农科院种子改良站”“筹建食品厂标准化检测实验室”“制定种粮户保底收购方案”。小张探头看来,不禁感叹:“秦县长,您这纸条,都快成咱们县的‘清明上河图’了。”
车窗外,夕阳将无边的麦田染成一片金红。秦宇轩忽然想起自己报告中的那句话:“县域工作者需在政策红线与企业生存需求间走好平衡木。”但现在他明白,这条平衡木的下方,是千万亩等待孕育希望的沃土,是无数双渴望改变的眼睛。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而这,才是县域经济最坚实的底盘,也是最沉重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