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
建元洪武已久的朱元璋,看着天幕视频,眼底忍不住浮现出往昔的痕迹。
他犹如又回到那个刀光剑影、与群雄逐鹿的年代。
在那些揭竿而起的队伍中,他当时几乎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一个乞丐,勉强混进义军,从最底层的卒子做起。
风餐露宿,衣不蔽体,饿得眼冒金星还要硬着头皮杀敌。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凭着一股子狠劲儿和铁一般的意志,一步步爬了上来。
后来遇到了徐达、常遇春等兄弟,才算真正有了可以依靠的臂膀。
他们一同在乱世中拼杀,浴血奋战,硬是凭着血与命换来了一片立足之地。
能从叫花子走到真龙天子,难道只是运气?
不!那是一条铺满尸骨和鲜血的路。
这一路的血与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其中许多场景,直到如今仍深深烙在心里。
他记得长子朱标出生时,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喜悦。
当时大明尚未一统,局势依旧险恶,四周都是强敌。
可当看着襁褓中的朱标时,他忽然觉得再多艰难险阻,也值得去拼。
那一刻,他才真切觉得自己有了根,有了延续。
孤苦半生,终于不再是孑然一身。
他也记得鄱阳湖那一战。
陈友谅声称要“一战定乾坤”,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
双方对峙数月,兵力悬殊,局势一度危如累卵。
无数将士死战不退,血染湖水,喊杀声震天。
那一役打得极其艰难。
当听到陈友谅殒命的消息时,他心中的激荡难以言喻——天下稳了!
那种快意与释然,至今想来依旧热血翻涌。
还有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硬是凭一己之力死守百日,撑到他回援。
那简直就是奇迹!
朱元璋从未否认过文正的勇武与才干,哪怕在后来叛乱之前,他也曾真心欣慰过。
可惜,文正后来背叛,让他心中始终遗憾。
说到底,朱文正叛乱,他自己也有责任。
毕竟是宗亲,却多少亏待了。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朱标才是储君。
文正功劳太大,又正值壮年,已经位至五军大都督。
若继续往上提拔,岂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正因如此,他不得不防。
可没想到,这一防,竟逼出了叛逆。
事后他也反思过,但最后仍告诉自己:为大明稳固,别无选择。
“遇春啊,你走得太早了。”
念及常遇春,朱元璋仍旧感慨。
他和徐达,乃是自己打天下的两大支柱。
徐达沉稳持重,善于统筹全局。
常遇春则勇猛绝伦,所向披靡。
两人一文一武,几乎支撑了半壁江山。
偏偏常遇春未等开国便撒手人寰,那时他痛彻心扉。
后来,他让常遇春的女儿成为太子妃,也算是抚慰老部下的忠魂。
沉浸往事许久,朱元璋才缓过神来。
这些往昔,像是一道道刀痕,深刻在他的心头。
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撕裂。
可作为皇帝,他必须让自己变得冷硬。
哪怕心里有痛,也只能压下去。
“父皇创业不易,儿辈当铭记于心。”
朱标开口,语气沉稳而庄重。
先是训诫弟弟们做人要守规矩,切莫仗着皇子身份恃宠而骄。
随后又扫视群臣,目光如刀锋般锐利。
殿中大臣,多是当年跟随太祖征战的功臣。
这些年,虽有不少人被处死,但那都是咎由自取。
贪墨、结党、心怀不轨者,焉能容留?
若想得善终,就必须安分守己。
臣子们自然听懂了太子的言外之意,纷纷俯身表忠。
一句句“臣不敢”、“臣必效死”,在殿中此起彼伏。
可背后心中所想,却无人敢表露分毫。
大明开国不过数十年,许多人的心思早已变了。
功高震主者,不安分守己者,终归是要被淘汰的。
朱元璋望着殿下这些人,眼中怅然转瞬即逝。
他明白,这些功臣或许真的曾经忠心耿耿。
可人心终究会变,利益面前没有永恒的忠诚。
他已经算宽容,封王封侯、分田分地,给予无数荣宠。
可总有人不知足,反复挑战底线!
这样的人,他绝不会容忍。
大殿之上气氛凝重,仿佛压抑的乌云笼罩众人心头。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却让所有人心中发寒。
他知道,大明要长治久安,就必须铁血镇压。
哪怕背负残酷与冷酷的骂名,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他清楚,若非如此,他苦心打下的江山,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朱元璋在位时,于政治、军事、经济上均进行整顿。】
【胡惟庸任丞相后权势膨胀,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
【地方上,他废行省,设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三者分立、互相牵制,并设巡检司查缉奸伪。】
【他设立锦衣卫,授予侦察、缉捕、审问、处置等权力。】
【军事上,废大都督府,改设五军都督府,分权于兵部,军权集中皇帝一人之手,并确立卫所制。】
【经济方面,移民屯田,修水利,减赋税,丈量土地,清查户口,复兴科举,开创“洪武之治”。】
【但其晚年三大案,屠戮开国功臣,导致后继缺乏名将,埋下靖难祸根。】
每一位开国之君,都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
朱元璋亦然。
在制度上,他虽继承前朝框架,但做了深刻调整。
首先,便是震古烁今的 废丞相制!
自秦汉以来,丞相制度延续两千余年,几乎成了华夏帝制的支柱。
然而到了朱元璋这里,却硬生生画上了句号。
这一举动,震动朝野,令无数人心惊胆战。
皇权自此彻底集中,君相并制的旧格局土崩瓦解。
在以往的朝代中,若遇到勤政英明的君主,皇帝与丞相分工明确,可以推动国家治理蒸蒸日上;
但若皇帝昏庸无为,丞相大权独揽,则往往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朱元璋深知此弊,因此干脆将这一隐患连根拔除。
此举虽然解决了皇权旁落的隐忧,却也催生了后来的 内阁制度。
内阁本是辅助机构,却因皇帝倚重而权力渐大。
再往后,又引发宦官干政之祸——犹如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反应。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朱元璋废相之后,明代的皇权空前强盛。
大明或许会出现短命天子,但绝不会再出现被架空的傀儡皇帝!
在地方,他推行 三司分权: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各司其职,互相牵制,避免权力独大。
这种设计,既防止地方割据,又保障朝廷的绝对掌控。
虽说繁琐,却能保证皇权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州府县衙。
在军政上,他更是匠心独运。
他设立 五军都督府 与兵部互为制衡:
兵部可以下达命令,但没有直接掌握军队的权力;
五军都督府则掌管兵权,却不能随意调动军队。
如此一来,军令与军权分离,真正将军权牢牢捏在皇帝一人手中。
这正是朱元璋一生多疑与慎防的体现。
然而,随着开国功臣一一凋零,五军都督府逐渐流于形式。
到了英宗北狩之时,形势逼迫,于谦不得不改革,最终让 兵部直接掌控军权。
自此,大明帝王若想再将兵权收回,就几乎难如登天。
在社会架构上,他提出“粮本位”,以盐为硬通货,配合“开中法”——!
同时施行卫所制与藩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移民政策。
将东南人口迁至荒凉之地,进行二次开拓。
宗王驻守边疆,卫所兵屯垦戍边,既是军队,也是农夫。
实际上,明军多以种田为主,真打仗的仅三成。
边镇为“三兵七屯”,内地则是“二兵八屯”。
大体来说,老朱的那一套,相当于古代版的“西部大开发”。
只不过他不用讲什么政策口号,直接靠皇权发令,让皇子们带兵去边地强行开拓。
靠着这种手段,大量耕地被开辟出来,明朝的粮食储备也就稳稳地保证住了。
本来洪武时期的农税就已经非常的低了。
再加上地方不仅有百姓自建的义仓,还有官府设立的公仓。
另外军队也有专门的卫仓,而且储备量极高。
三重保险叠加在一起,粮食供应自然无忧。
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让百姓吃饱饭。
于是乎,大明的粮价整整稳定了两百多年,几乎不曾大幅波动!
在古代,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迹。
洪武年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百姓生活福利最好的阶段之一。
老朱不仅实行养老制度,还把教育搞得风风火火。
如果要总结他的执政风格,那就是“外宽内猛”。
对待臣子,老朱从不手软。
但凡查出贪腐,直接依律严惩。
该流放的流放,该砍头的砍头。
可对百姓,他却表现得极为宽厚。
老朱最大的功绩,首推一统山河,并收复了失落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要知道,当时南北汉人已经几乎要彻底分裂成两个群体。
若不是老朱将其收回,后果怕是极为惨烈。
而在称帝之后,他对汉文化更是大力推崇。
主持编纂洪武正韵,禁绝胡俗服饰,全面推行汉制,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
当然,他并非没有过错。
天幕里早就说得清清楚楚。
老朱的政治清洗,确实过于血腥。
历代杀功臣的事不少见,可他下手的狠辣,几乎无人能及。
洪武四大案,牵连死亡数以十万计,不止开国勋贵本人,连带的家族、亲朋,几乎血流成河。
那种高压之下,满朝文武早已是风声鹤唳,几近集体ptSd。
锦衣卫的设立,更让官场人人自危。
虽说本意是监察,却难免制造冤狱。
科举取士,本是好事,可他推行的八股文,却也把读书人的思想彻底禁锢。
更别提那部大明律,动辄死罪,贪污六十两就得人头落地。
还鼓励百姓揭发官吏,出发点虽好,可冤案接连发生。
文字狱更是让人心寒,谁若敢取笑他“秃头”,往往就是死路一条。
至于藩王制度,初衷是让皇子们世代镇守边疆,拱卫大明。
可这种安排,也埋下了后来的靖难之役的祸根。
藩王们权力过大,朝廷难以制衡,日后反成累赘。
宗室人口还被大养特养,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再有就是海禁。
老朱施行“片板不得下海”,直接切断了海外贸易,让大明彻底错过大航海时代的机会。
在文治与武功上,他都极为出色。
甚至可以说,文治还要高于武功。
但一提经济,他就明显短板了。
尤其是那场“货币改革”,洪武宝钞一发行就开始贬值。
到后来,连拿来擦屁股都嫌生硬。
等朱允炆还给自家十二叔安安扣个“私印宝钞”的罪名,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便是老朱的过失。
然而相比之下,功绩依旧大过于过失。
毕竟若是换到当时的环境,他所做的决策,其实已是最优解。
尤其是他对汉民族的贡献,是真真切切、无法抹去的。
随着天幕讲述完明太祖一生功过,是非已然清晰。
接下来,便轮到了众帝王们的点评。
……
大秦!
“明太祖不仅武略卓绝,治政同样出色。”
“对臣下严酷,对百姓宽仁。”
“在他手中,皇权被大大巩固。”
嬴政一边分析,一边暗暗点头。
他尤其对“废丞相”一事兴趣浓厚。
自战国以来,列国皆设相国。
大秦灭六国后,他也推行中央集权,废弃分封,采纳李斯之策设郡县。
当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全部听命于皇帝和中央。
而在官制上,他也有所扩充,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政务与军事。
相较于战国乱局,这套官僚体系已算成熟。
可若和后世相比,仍显不足。
始皇这些天看天幕视频,对各朝的制度渐渐了解。
许多东西,完全可以拿来为己所用。
毕竟后世各朝,正是一步步吸取前人教训,才逐渐臻于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