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
“你带上李斯他们,一起制定出一套更适合大秦的官制。”
“咱们大秦吃亏,就吃亏在创立得太早。”
“可如今有了天幕视频,一切都不一样了。”
“只要改革制度,便能让治理天下的效率大大提升!
始皇帝当即将任务交给了扶苏。
这是扶苏确立太子身份后,第一次接到父皇的明确命令。
“诺。”
“儿臣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扶苏满怀信心。
这些天幕视频,让他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
尤其是后世各朝的经验教训,对当下大秦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
汉武帝时期!
“明太祖立下开天辟地之功,难道还不配称千古一帝?!”
“驱逐元人,重建中华,本就是无上功勋。”
“更何况他在位时,能够与民休养生息,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不再饱受战乱之苦!”
汉武帝刘彻,天纵雄才,心怀千秋万代。
对他而言,击退匈奴是必行之事,也是为了万世基业!
他看待朱元璋时,也有着相似的感慨。
老朱用短短十余年,就让国力迅速增强。
这一切都与他的治理分不开。
“我先前就说过,明太祖的武功固然耀眼,但更值得效法的,是他的文治。”
“你要记住,治理天下不能只讲仁弱,该果断时必须果断。”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驾驭群臣。”
天幕里批评老朱对臣子太过严苛。
可刘彻却觉得,治国就该如此。
不然律法如何推行?!
他素来喜用酷吏。
在他看来,只有这类人,才能成就帝王所愿。
“别以为用酷吏就是不仁。”
“如何任用臣子,本就是大学问,你还差得远呢。”
太子刘据听得安静,只是点头,并未多言。
刘彻见状,心里清楚他并没真听进去,不由叹息一声。
……
贞观时期!
“驱逐胡虏,重建中华。”
李世民口中低声复诵着朱元璋的誓言,心潮澎湃。
若他也处在元末的乱世,定会同样揭竿而起!
“明太祖,果然是一代英杰。”
“不仅平定乱世,更能安定天下!”
“元末的百姓处境,比我武德初年还惨。”
“可朱元璋仅用了十几年,便让天下焕然一新。”
李世民心中颇为感慨。
他接手大唐时,国力同样凋敝。
历经多年修养,才逐渐恢复元气。
所以他尤能体会老朱的艰难。
“明太祖的确千古罕见。”
“只是他对待功臣,手段太过凌厉。”
“开国之勋纵然触法,也不该株连过度。”
长孙无忌沉吟片刻,才低声说道。
在他眼里,朱元璋的功绩毋庸置疑。
可他对功臣的整肃,简直令人胆寒。
不是一个个清算,而是一批批清洗!
就像是收割麦子一般,冷酷而决绝。
稍有嫌疑便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哪怕你曾是开国功臣,哪怕你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也难逃被拉下马的下场。
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这样的手段,纵然保证了皇权的绝对稳固,却也让无数人心惊胆颤,不敢有半分妄念。
洪武四大案牵连数十万人,死亡者更是以万计。
听得长孙无忌心惊胆战。
他忍不住瞥向李世民,心中暗自打鼓:陛下该不会也要学老朱吧?
李世民见状,顿时明白了他在想什么,笑着摆手。
“你说得对,明太祖的功绩无双,但杀戮确实过盛。”
“那些功臣立国有功,就算要依律处置,也该宽容一些。”
“连坐株连,反而让人心惶惶。”
“至于我——是绝不会走那条路的。”
李世民这话,不只是安抚群臣,更是他的真心。
他手下大臣,大都识时务。
就算有人谋反,他也只诛其人,而非灭其九族。
若换成老朱……怕是早就血流成河了。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闻言,皆暗自松了口气。
“更何况,为帝之道,当光明磊落。”
“防备臣下固然必要,但也不能用锦衣卫般的密探之术。”
“若皇帝整日监视臣子,实在不像话。”
李世民甚至批评了锦衣卫。
在他看来,帝王术就该堂堂正正,而不是随时提防臣子。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也都点头称是。
……
洪武时期!
老朱望着天幕盘点功过,神色坦然。
天幕说得没错。
他对百姓确实仁厚,丈量土地、兴修水利,让天下恢复生机。
在朝制上,他也做出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
但杀功臣?他不否认!
那能怪他心狠吗?
这些人偏偏要自取其祸!
老朱眼里容不得沙子。
若是放纵功臣,世世代代必将腐化朝纲!
“咱虽杀人无数,但依旧是千古一帝!”
“为了百姓,为了大明,只能如此!”
……
听到天幕批评,老朱不但没悔意,反而愈发坚决。
开国元勋又如何?
触法必死!
他给过机会,可他们却屡次挑战他的权威。
难道当了皇帝,就忘了自己曾提刀拼杀吗?!
“天幕所评,儿臣觉得公允。”
这种时刻,也只有朱标敢开口。
其他人全都低头不语,生怕惹祸上身。
“儿臣原以为,锦衣卫之举不合帝王之道。”
朱标提到锦衣卫时,顿了顿。
以前他多次劝父皇裁撤此制,认为监视群臣有失光明。
可看过天幕之后,他忽然转变了看法。
不是父皇苛刻,而是臣子不安分。
老朱望着儿子,眼神中多了几分意外。
这孩子,以前还劝自己仁厚来着,如今竟然改口了。
……
康熙时期!
“明太祖的确一代雄主。”
“千古一帝,此言不虚。”
康熙虽有些失落,却也不得不承认老朱的功绩。
大清承袭大明法统,他必须肯定朱元璋的地位。
以乞丐之身成就真龙天子,这份传奇,历代独一无二。
不过康熙心里更惦记的,却是自己能否上榜。
只剩三个名额了,难道会没有他?!
“不会吧……就连胤禛都能入榜,我不可能落选。”
想到这,他才稍稍安心。
……
乾隆时期!
“明太祖对汉人功绩斐然。”
“这天幕一再强调,难道偏袒汉人皇帝不成?!”
乾隆凝视天幕,心中暗暗不快。
他觉得,自己和祖父,也不比那些汉人帝王差。
“这最后两个名额,该当归属谁呢?”
乾隆心里笃定,自己必然占据一个。
剩下的不过就是两人之争罢了!
不仅他如此,所有皇帝心中都在盘算,紧张得如坐针毡。
毕竟榜单即将结束,只剩下三位帝王!
他们,与朱元璋一般,都将被誉为千古一帝!
正当众人屏息等待时,天幕再度震响——
【历史十大帝王,第三位!】
【千古一帝!】
【汉武帝!刘彻!】
……
汉武帝时期!
未央宫内金碧辉煌。
烛光摇曳,映照着天子威严的御座。
见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天幕榜单之上。
刘彻那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长长地舒出了一口积压已久的闷气。
他的位置,果然稳稳地居于这万众瞩目的榜单之中,这无疑是对他一生功业的最高认可。
而且还是荣耀的第三位,仅次于那些传说中的上古圣王,这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千古一帝?!
这四个沉甸甸的字眼,如同洪钟大吕,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他刘彻,扪心自问,确实当之无愧!
在未见这最终排名之前,尽管他对自己功过有信心。
但心中终究尚存几分忐忑与不安,毕竟历史评价严苛。
如今,亲眼见证了这一结果,他终于可以彻底挺直腰板,一扫所有疑虑,迎接这属于他的荣光。
毕竟他晚年确实闹出了那场骇人听闻的巫蛊之祸,给朝廷带来动荡——
又连年征战,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民生凋敝。
所以此次能否上榜,原本在他心中还是个未知之数,他甚至做好了落选的心理准备。
可如今亲眼见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列入其中——
刘彻瞬间心气十足,所有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自信。
也是嘛,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他一生征战,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东定朝鲜,西通西域,拓疆万里,让汉威远播四海,难道还不配一个“千古一帝”的称号?!
刘彻心情大好,积郁已久的豪情化为爽朗痛快的大笑声,这笑声充满了力量与得意,在空旷宏伟的未央宫内久久回荡!
太子刘据一直密切关注着天幕变化,此时第一时间便快步上前,恭敬地跪拜祝贺,声音中充满了喜悦与崇敬。
“恭喜父皇,得天幕褒扬,位列千古一帝!”
“此乃国之大幸,民之洪福!”
殿中肃立的文武群臣也立刻从震撼中回过神来——
纷纷整齐划一地俯身下拜,高声祝贺,各种赞美之声此起彼伏,响彻大殿。
刘彻脸上的笑容灿烂无比,怎么也无法收敛,心胸中更是豪情奔涌——
犹如回到了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岁月。
刚刚才指挥大军击退匈奴主力,取得一场决定性的凯旋大捷——
解决了北方边患,如今又被神秘天幕点名为“千古一帝”。
此刻的汉武帝,手握至高权柄,身负不世功业,正值人生巅峰,怎能不意气风发,睥睨天下?!
……
大秦!
咸阳宫,气氛庄严肃穆,始皇帝嬴政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地凝视着空中浮现的天幕榜单。
嬴政见刘彻的名字登上榜单,神色却平淡如水,丝毫不感到意外,仿佛这一切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
“早先出现的天幕视频便已盛赞过此人的文治武功。”
“称其为支撑华夏民族的脊梁,今日观之,果真不虚,其功业足以彪炳史册。”
嬴政对这位后世的汉武帝印象最深的——
便是其极重尚武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魄力,与自己的风格颇有相似之处。
他一生南征北讨,不断开疆拓土,将帝国的版图推向极致,这一点深得嬴政认同。
虽然其内政被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折腾得一地鸡毛——
民生困苦,社会矛盾积累,晚年还引爆了惨烈的巫蛊之祸。
这场祸乱导致太子被逼造反,皇后含冤而死,宗庙几乎动摇,统治根基受到严重冲击,可谓代价惨重。
可刘彻所奠定的宏大功业依旧赫然摆在那里,如同巍峨高山,令人无法忽视其历史地位。
单说大汉帝国在其经营下的最终疆域,比起朕之大秦一统时的版图,确实要辽阔广袨得多,西至葱岭,东临大海。
“儿臣近来也对这位汉武帝的生平颇感兴趣,曾翻阅相关记载。”
一向仁厚的公子扶苏此刻也忍不住插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对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充满了好奇。
早在先前的天幕视频演示中,他就已断断续续听过许多关于这位大汉雄主波澜壮阔的事迹。
只是那些讲述往往聚焦于重大事件,并不细致深入,许多细节依旧模糊!
让他记忆最为深刻、感触最深的,无疑就是汉武帝晚年那桩震惊天下的巫蛊大案,其惨烈程度令人扼腕。
天幕之前的解说曾提及,说他发动此案的本意是要削弱卫氏外戚的权势,巩固皇权,结果不慎玩脱了,失去了控制。
这场政治风暴反而坑害了自己的太子刘据,导致其被迫起兵反抗,最终惨死,连母后卫子夫皇后也惨遭逼死,结局凄凉!
即便如此,犯了如此巨大错误的汉武帝,仍能被天幕认可,跻身千古一帝之列,可见评价体系之宏大与宽容。
足见其一生所建立的功业与驾驭天下的政治手腕,确实非同凡响,足以掩盖其晚年的过失,令后世评说……
……
汉高祖时期!
长安宫殿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刘邦看着天幕,忍不住抚掌大笑。
“哈哈哈,好极了!真是天佑我大汉!”
“咱老刘家果真是人杰辈出,祖坟上冒了青烟,才能出这样的英雄子孙!”
“这古今十大帝王之中,竟有三个出自我刘氏一门!高祖我开基立业,文景二帝休养生息,至彻儿达于极盛!”
他越说越是兴奋,环视殿中文武,脸上满是自豪之色,好似已经看到了大汉王朝绵延数百年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