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没干透,故事棚外就传来了车轮滚动的声音——赵大哥和两个村民推着小推车走在前面,车上放着刚蒸好的南瓜发糕、熬好的薄荷茶,还有用昨天摘的生菜、番茄拌好的沙拉;后面跟着孙先生和老周,他们的轮椅上坐着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是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王爷爷和李奶奶。
“王爷爷,您看这菜田,是不是比城里的花园还热闹?”孙先生笑着说,伸手帮王爷爷理了理衣角。王爷爷眯着眼睛,看着田埂上绿油油的蔬菜,点了点头:“好,真好,看着就心里敞亮。”李奶奶则盯着故事棚门口的木牌,轻声念着“田园故事棚”,嘴角慢慢露出了笑容。
乐乐早就等在棚子门口,手里牵着小雨和小远。“王爷爷、李奶奶,欢迎你们来!”小雨举起手里的画,是昨天画的彩虹菜田,“这是我画的,里面有番茄田、黄瓜架,还有咱们的故事棚。”小远则拉着王爷爷的手,把他往棚子里引:“爷爷,里面有老陈爷爷的故事书,还有我们的种植日记,我讲给您听!”
大家簇拥着两位老人走进故事棚,张奶奶立刻迎上来,手里拿着刚绣好的小布偶——一个是番茄形状,一个是黄瓜形状,正好分给王爷爷和李奶奶。“您二老拿着玩,这是我瞎绣的,不值钱,就是图个热闹。”张奶奶笑着说,眼里满是亲切。
王爷爷接过番茄布偶,放在手里摩挲着,眼眶有点红:“好久没人给我做过小玩意儿了,谢谢大姐。”李奶奶则把黄瓜布偶抱在怀里,看着棚子里贴满的画和种植日记,轻声说:“这些孩子的画真好看,字也写得认真。”
赵大嫂忙着给两位老人倒薄荷茶,又递上一块南瓜发糕:“您尝尝,这是用咱们自己种的南瓜蒸的,甜得很。”王爷爷咬了一口发糕,点着头说:“好吃,比我自己在家蒸的香。”李奶奶则拿起叉子,尝了一口沙拉,生菜的清爽混着番茄的甜,让她忍不住多吃了两口。
老陈从棚角的木盒子里拿出那本带插画的老书,走到两位老人身边,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一片金黄色的麦田。“我年轻的时候,也种过地,”老陈慢慢讲起了自己年轻时种地的故事,“那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都是靠天吃饭,不像现在,有棚子遮风,有井水浇地,还有这么多人一起帮忙……”
两位老人听着老陈的故事,也打开了话匣子。王爷爷说起自己以前在乡下种玉米的事,李奶奶则讲起了给孩子做番茄炒蛋的日子,虽然说得轻描淡写,却让棚子里的人都安静下来,认真听着。乐乐看着两位老人脸上慢慢绽开的笑容,心里暖暖的——原来故事棚不仅能装下大家的种植日记,还能装下这些藏在心里的旧时光。
小远和孩子们听得入神,小远还拿出笔记本,把王爷爷说的种玉米的技巧记下来:“王爷爷,下次咱们在菜田边种点玉米,您教我们好不好?”王爷爷笑着点头:“好,好,等春天来了,我教你们选种子、育苗,保证长得比我以前种的还高。”
孙先生推着轮椅,把自己的种植日记递给王爷爷:“您看,这是我记的番茄种植笔记,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都写在上面了。以后您要是想来,就跟我们说,我们推您来菜田看看。”老周也跟着说:“对,以后您二老就是咱们田园联盟的人了,菜田的菜熟了,第一个给您送过去。”
中午的阳光透过棚子的缝隙,洒在大家身上,暖洋洋的。赵大哥提议,带两位老人去菜田逛逛,大家立刻附和。孙先生推着王爷爷,老周推着李奶奶,孩子们跟在旁边,一边走一边给老人介绍:“这是老周爷爷的番茄田,长得可整齐了;那是张奶奶的生菜田,绿油油的像地毯;还有孙爷爷的黄瓜田,上面挂着小牌子呢……”
王爷爷看着番茄田里挂着的红番茄,伸手轻轻碰了碰,笑着说:“长得真好,比我以前种的还精神。”李奶奶则在生菜田边停下,闻了闻生菜的清香,说:“这味道,和我老家的一模一样。”
逛完菜田,大家回到故事棚,赵大嫂已经把午饭摆好了——番茄炒蛋、清炒黄瓜、凉拌生菜,还有玉米粥,都是用菜田的新鲜蔬菜做的。两位老人坐在石桌旁,和大家一起吃饭,王爷爷吃了两碗玉米粥,还说要打包一碗带回家:“这粥香,回去热了再喝。”
下午的时候,王爷爷和李奶奶要走了,李奶奶抱着张奶奶送的布偶,拉着乐乐的手说:“今天真是太开心了,比过年还热闹。以后我们还能来吗?”乐乐赶紧点头:“当然能,您随时来,我们等着您。”
赵大哥和孙先生推着轮椅,送两位老人回家,孩子们跟在后面,一直送到村口。王爷爷回头挥着手说:“下次来,我给你们带我腌的咸菜!”李奶奶也跟着喊:“我给你们缝个小布袋,装种子用!”
大家看着两位老人的身影消失在村口,才慢慢往回走。张奶奶叹了口气:“两位老人不容易,以后得多让他们来热闹热闹。”老陈也点头:“以后咱们的故事棚,就多请些像王爷爷、李奶奶这样的老人来,听他们讲故事,也让他们尝尝咱们的菜。”
乐乐看着故事棚里的画和日记,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咱们把大家讲的故事都记下来,写在本子上,贴在棚子里,就叫‘田园故事册’。以后不管是谁来,都能看看这些故事,就像大家一直在一起一样。”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夕阳慢慢沉下来,故事棚里的笑声还没停,那些温暖的故事,就像菜田里的种子,悄悄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等着下次相聚时,长出更热闹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