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东边的菜田就飘起了薄雾。乐乐背着装满工具的小竹筐走在最前面,筐里放着老周的小铲子、李奶奶的苗盘,还有她的故事册——今天要把木盒里的绿芽移栽到田里,这是她盼了好几天的事。
“等等我!”小远扛着小锄头跑过来,锄头把上还系着昨天画的彩纸小旗子,“我要给玉米苗挖第一个坑!”小雨则捧着个装满水的小水壶,脚步轻得像怕晃洒了水:“移栽完要浇定根水,我早就准备好了!”
三人刚到菜田边,就看见王爷爷坐在轮椅上,正跟赵大哥比划着什么。孙先生推着轮椅,李奶奶蹲在地上,用小石子在土里画着道道。“来啦?”王爷爷看见孩子们,笑着招手,“快过来看看,我跟你赵大哥把坑位都定好了。”
乐乐凑过去,只见菜田里已经用石子摆了整齐的小记号,一行六个,共三行,像画好的格子。“这间距正好,”王爷爷指着记号说,“‘金顶黄’长得高,太密了不透风,这样每棵苗都能晒着太阳、吸着养分。”赵大哥则拿起锄头,在第一个记号旁轻轻挖了个小坑:“坑要挖得浅点,比苗盘里的土坨深一点就行,别埋着芽儿。”
说话间,老周也推着轮椅来了,手里端着木盒,盒里的绿芽还带着湿润的稻草。“小心点,别碰着芽儿。”他把木盒放在田埂上,轻轻掀开稻草,嫩绿色的芽儿在晨雾里格外精神,“起苗的时候要轻,带着土坨一起挪,根须可金贵着呢。”
乐乐蹲在木盒旁,学着老周的样子,用小铲子轻轻扒开稻草,从绿芽根部慢慢铲下去。土坨裹着细细的根须,像给芽儿穿了件褐色的小外套。“对,就这样,”老周在旁边指导,“别把土坨弄散了,根一露出来,苗就容易蔫。”乐乐小心翼翼地把带土坨的绿芽放进苗盘,小远和小雨赶紧过来帮忙,一人扶着苗盘,一人轻轻整理芽儿的叶子。
李奶奶则拿着个小布包,从里面抓出少量草木灰,撒在每个小坑里:“这是防虫子的,上次赵大哥准备的,撒一点在坑里,虫子就不敢来咬根了。”她边撒边说:“咱们的玉米苗要长得壮,就得先把虫子挡在外面。”
孙先生拿着手机,跟在大家旁边拍照,从起苗到运苗,每个环节都拍得清清楚楚。“这些照片要贴在‘种子成长日记’里,”他笑着说,“以后孩子们看着照片,就能想起今天移栽的样子。”乐乐听了,赶紧把故事册掏出来,先画了个小坑,里面撒着草木灰,旁边画着带土坨的绿芽,还特意用彩笔涂了土坨的颜色。
赵大哥已经挖好了一排小坑,他走过来,接过乐乐手里的苗盘,小心翼翼地把绿芽放进坑里:“放的时候要正,别歪着,根才能舒展开。”他用手轻轻把土填在坑边,压实了:“土要压轻点,太紧了根没法呼吸,太松了苗会倒。”乐乐学着赵大哥的样子,拿起小铲子填土,虽然动作有点笨拙,但每一下都很认真。
“该浇定根水了!”小雨举着小水壶跑过来,往每个栽好的绿芽根部轻轻浇水。水珠渗进土里,带着淡淡的泥土香。“水别浇太多,”王爷爷在旁边提醒,“浇透就行,浇多了根会烂的。”小雨点点头,把水壶的水量调小,确保每棵苗都浇得刚刚好。
大家分工合作,起苗、放苗、填土、浇水,菜田里的新脚印越来越多。太阳慢慢升高,薄雾散了,阳光洒在栽好的绿芽上,嫩绿色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晃着,像在跟大家打招呼。小远跑到田埂上,把彩纸小旗子插在玉米田旁边,小旗子迎着风,上面的笑脸格外显眼:“以后这就是咱们的玉米田啦!”
赵大嫂端着个竹篮来了,里面装着刚煮好的鸡蛋和凉好的绿豆汤。“大家歇会儿,吃点东西再干,”她把鸡蛋分给每个人,“移栽累了,得补补力气。”王爷爷剥了个鸡蛋,咬了一口,看着菜田里的绿芽,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我年轻时种玉米,也是这么移栽的,没想到现在跟孩子们一起种,倒觉得更有滋味了。”
乐乐坐在田埂上,喝着绿豆汤,看着菜田里的绿芽。每棵苗都站得直直的,嫩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她翻开故事册,在新的一页写下“玉米苗移栽第一天”,还画了片小小的玉米田,里面插着整齐的绿芽,旁边画着大家忙碌的身影。
孙先生把刚拍的照片导出来,给大家看。照片里,乐乐蹲在田里填土,小远举着小铲子,小雨拿着水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真好,”李奶奶看着照片,“等玉米长高了,咱们再拍一张,对比着看,肯定特别有意思。”
夕阳西下时,所有的绿芽都移栽好了。大家站在田埂上,看着整齐的玉米苗,心里满是期待。王爷爷被推着走在最前面,回头看着玉米苗:“过几天咱们再来看看,要是苗没蔫,就说明扎根了。”李奶奶也跟着说:“我明天带点水来,再浇一次,保证苗长得壮。”
乐乐走在最后,回头看了眼菜田里的绿芽。晚风拂过,叶子轻轻晃动,像在跟她告别。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故事册,里面的“种子成长日记”又多了一页,记满了今天的忙碌与欢喜。她仿佛已经看见,过不了多久,这些小小的绿芽就会越长越高,长出长长的叶子,结出金黄的玉米棒,在秋天里笑着向大家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