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沾在玉米苗的嫩叶上时,乐乐已经踩着田埂的草叶跑来了。她手里攥着故事册,另一只手轻轻提着小水壶——昨天移栽完的玉米苗,是她心里最牵挂的事,夜里总想着会不会蔫了,天刚亮就忍不住要来看。
菜田里的玉米苗比昨天更精神了些。嫩绿色的叶子舒展开,不再是移栽时微微蜷缩的模样,叶尖上的晨露像颗颗小珍珠,风一吹就滚落到土里,留下一圈浅浅的湿痕。乐乐蹲下来,轻轻碰了碰一片叶子,指尖能感觉到叶片的韧劲,不再是之前那么娇嫩易折。
“没蔫!都活了!”她兴奋地喊出声,声音在晨雾里传得不远,却正好落在刚到田埂的王爷爷耳里。孙先生推着轮椅慢慢过来,王爷爷探着身子往田里看,眼角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我就说咱们的‘金顶黄’皮实,这根肯定扎住了。”
李奶奶挎着竹篮跟在后面,篮子里放着块干净的棉布:“早上有露水,怕叶子上的水积多了烂叶,等会儿太阳出来,我帮着擦擦。”她蹲到一棵玉米苗旁,仔细看了看根部的土:“土没裂,说明定根水浇得正好,根能吸着水。”
小远和小雨也跑来了,小远手里拿着上次画记号的小木棍,小雨则捧着个纸折的小太阳。“乐乐姐,苗儿长得高了吗?”小远蹲下来,把木棍比在玉米苗旁边,“好像比昨天高了一点点!”小雨把纸太阳贴在田埂的竹竿上:“给它们晒晒太阳,长得更快!”
孙先生拿出手机,对着玉米苗拍了张全景照,又给每棵苗都拍了特写:“得跟昨天移栽时的照片对比,看看扎根后的变化。”他把手机递给乐乐,屏幕里的玉米苗叶片舒展,晨露在阳光下闪着光,乐乐忍不住笑着说:“比我画的好看多了!”
老周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昨天的温度和湿度:“昨天晚上温度合适,没着凉,苗儿才能长得这么精神。”他蹲下来,用手指轻轻扒开根部的土,能看见一点点白色的细根须露在外面:“你看,新根都冒出来了,这就是扎住根的样子。”
赵大哥扛着锄头来了,裤脚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刚在西边的田埂上除了草,怕草跟玉米苗抢养分。”他走到玉米田边,用锄头轻轻松了松根部周围的土:“土要松点,根才能往深了扎,以后抗风。”
乐乐按照王爷爷的吩咐,拿着小水壶给玉米苗浇水。她学着上次小雨的样子,把水量调小,让水慢慢渗进根部的土里,不溅到叶片上。“水别浇太多,”王爷爷在旁边提醒,“扎根的时候,水多了容易烂根,润着土就行。”
李奶奶则用棉布轻轻擦着玉米苗叶片上的晨露,动作轻得像怕碰疼了苗儿:“叶片干净了,才能更好地晒太阳,进行光合作用。”她边擦边说:“咱们种庄稼,就得细心,跟照顾孩子一样。”
大家围着玉米田坐下来,赵大嫂端来刚熬好的玉米糊糊,还带来了一小碟腌黄瓜。“刚出锅的糊糊,暖和身子,”她把糊糊分给大家,“等玉米苗再长高点,就能吃嫩玉米了。”王爷爷舀了一勺糊糊,又看了眼田里的玉米苗:“再过半个月,苗儿就能长到膝盖高,到时候咱们再施点肥,保证长得壮。”
小远忽然站起来,在田埂上用石头画了个更高的记号:“这是玉米苗长到膝盖高的记号,到时候咱们来比一比!”小雨也跟着画,在记号旁边画了个玉米棒:“等长到这么高,就能结玉米棒啦!”乐乐则在故事册上画了片玉米田,里面的玉米苗比上次画的高了些,旁边写着“玉米苗扎根啦!”,还画了个小小的根须图案。
太阳慢慢升高,晨露散了,玉米苗的叶子在阳光下更绿了。大家陆续离开田埂,走之前都要去看眼田里的玉米苗。王爷爷被推着经过时,特意叮嘱:“明天再来看一眼,要是叶片还是这么精神,就说明根扎得稳了。”李奶奶也跟着说:“我明天带点草木灰来,再撒在根部,防虫子。”
乐乐最后一个离开,她把故事册放在田埂的石头上,册子里的“种子成长日记”又多了一页,记满了玉米苗扎根的喜悦。她轻轻碰了碰一棵玉米苗的叶子,小声说:“要继续加油呀,长得高高的,结出大大的玉米棒。”
晚风穿过菜田,玉米苗的叶子轻轻晃着,像在回应她的话。乐乐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头看了眼菜田,仿佛已经看见,过不了多久,这些小小的玉米苗就会越长越高,长出长长的叶片,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唱一首春天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