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湿地应急菜田刚迎来第一次采收,乐乐的手机就被一条来自国内的视频刷屏了——视频里,四川凉山某乡村小学的孩子们,正围着校园里的迷你菜田,用小手小心翼翼地采摘薄荷,校长在镜头前笑着说:“按照‘都市归田园’的标准种的菜,上周有孩子被蜜蜂蛰了,用薄荷汁一涂就不肿了,现在孩子们都叫它‘守护草’!”
看着视频里孩子们蹦跳的身影,乐乐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联盟收到的那封来自凉山的求助信。当时校长在信里说,山里孩子常在户外活动,磕碰擦伤是家常便饭,却因医疗条件有限,小伤口常拖成感染。乐乐和团队当即决定,发起“田园守护进校园”计划,把简化版的应急菜田和操作手册,送到偏远地区的学校。
负责对接凉山的志愿者小王,还记得第一次带着菜苗进山的场景。盘山公路走了六个小时,车到不了的地方,就背着装满菜苗和种子的背篓,沿着山路走了两里地。当她把薄荷、马齿苋的种子递给孩子们时,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阿依睁着大眼睛问:“姐姐,这些草真的能像创可贴一样有用吗?”小王蹲下身,手把手教她种下第一株薄荷:“等它长大,你就知道啦。”
如今,视频里的阿依已经能熟练地识别应急植物,还成了学校“菜田小管家”。校长在后续发来的消息里说,自从有了迷你菜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用植物处理小伤口,还主动把家里的空花盆带来,种上从学校分到的菜苗,“现在村里好多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了‘守护角’,大人们也跟着孩子学,用菜田里的植物应急。”
这边凉山的温暖还没褪去,乐乐又接到了来自意大利罗马的越洋电话。电话那头,是之前合作过的罗马社区负责人马可,他的声音里满是激动:“乐乐,你们推荐的艾草和蒲公英,在罗马的冬天派上大用场了!上周寒潮来袭,社区老人的关节炎犯了,用艾草煮水热敷后,疼痛缓解了不少,大家都说是‘来自中国的神奇菜田’!”
马可还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应急菜田,罗马社区特意举办了一场“田园守护节”,邀请居民带着自家种的应急植物来分享。有位退休的老医生,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在现场教大家用薄荷制作防蚊喷雾,“现在我们社区的菜田,不只是应急用,还成了邻里交流的地方,这是我们之前没预料到的惊喜。”
更让乐乐没想到的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守护故事,还吸引了一群特殊的“追随者”——国内几所中小学的学生,主动给联盟写信,希望能成为“小小田园守护者”。北京某小学的学生们,还自发在校园里开辟了“迷你应急菜田”,每周轮流浇水、记录生长情况,甚至把自己总结的“种植小技巧”,画成漫画寄给联盟。
乐乐把这些漫画整理成册,放在联盟活动室的展示架上。有天老陈整理菜苗时,翻到了一本漫画,里面有个小男孩画了自己用马齿苋帮同学处理擦伤的场景,旁边配文:“原来种菜不只是能吃,还能救人,我以后要种更多‘守护草’!”老陈笑着对乐乐说:“你看,咱们这‘种菜救命’的事,不仅传到了国外,还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种子,这才是最珍贵的。”
不久后,联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田园守护信物”:肯尼亚的黑麦草种子、罗马的艾草标本、凉山孩子手作的菜田书签、鹿特丹湿地的芦苇画……乐乐把这些信物一一摆放在展示柜里,旁边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菜田会枯萎,但守护的心意不会;地域有距离,但温暖的联结不会。”
这天晚上,乐乐在故事册上写下新的一页,字迹里满是温柔:“我们以为自己在推广应急菜田,其实是在传递一种‘力所能及的守护’——不用复杂的设备,不用专业的技能,只要种下一株菜,学会一个小方法,就能在需要时帮到自己、帮到别人。从凉山的校园到罗马的社区,从孩子的漫画到老人的笑容,‘种的菜能救命’早已不只是一句承诺,更是跨越山海、连接人心的温暖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