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云栖村,总把黄昏酿成一坛浸了桂香的温酒。夕阳沉到远山的眉弯里时,先把天际染成熔金,再顺着山棱往下淌,将苍黛的山影晕成橘粉,最后在山脚洇出一片淡紫——那紫不是浓得发暗的墨紫,是像洗旧了的紫绸,轻轻裹着村落的炊烟。最后一缕金辉斜斜地穿进陆砚辞书房的原木窗棂,落在书桌一角的青瓷茶盏上,盏里的雨前龙井刚泡到第三道,白雾裹着清苦的茶香慢悠悠腾起,在光里织出细碎的网,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像云栖村晨露般的回甘。
窗外的竹篱笆上,三只灰雀正歪着头梳理羽毛,最胖的那只总把爪子搭在篱笆顶上,偶尔抖落几片竹屑,发出“啾啾”的轻啼——那声音不吵,像撒了把碎米粒在瓷盘里。混着远处田埂上农人归家的脚步声(草鞋踩在软泥里,是“噗嗤噗嗤”的闷响)、竹筐碰撞的“笃笃”声,还有村头老槐树下落叶的“沙沙”声,把千里之外娱乐圈的喧嚣挡得严严实实。书房里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响,和陆砚辞指尖划过书页的细微摩擦声,旧书的油墨香混着新茶的清苦,在空气里酿出一种让人沉下心的安然。
“叩叩叩——”
林舟的敲门声轻得像片落叶,仿佛怕惊扰了这满室的静。他穿着熨帖的深灰色西装,领口别着枚银色的细巧领针,手里捧着的月度总结报告用米白色封皮裹着,边角压了烫金的细线条,连装订线都缝得整整齐齐——看得出来,是熬夜整理后又反复摩挲过的。推开门时,他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皮鞋踩在木地板上,只发出极淡的“吱呀”声。目光扫过书桌前临窗而坐的身影时,他忍不住顿了顿:陆砚辞正捧着本泛黄的线装书,侧脸在暖晖里柔和得像幅工笔画,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连他这个天天见面的经纪人,都觉得那画面静得不敢打扰。
“砚辞。”林舟走到书桌旁,把报告轻轻放下,指尖碰到桌面时,还能感觉到原木在暖晖里晒出的温润。他刻意压着声音,却还是藏不住尾音里的微颤——那是激动,是骄傲,是看着自己一手辅佐的人,把一个个“业内觉得不可能”的数字变成现实的与有荣焉。他的拇指在报告封面上蹭了蹭,像是在确认这份成绩的真实。
“我们这个月……算是把‘全方位霸榜’这四个字,扎扎实实写在了行业成绩单上。”他没绕圈子,指尖点在报告首页“十月月度总结”的标题上,眼神亮得像燃着簇小火苗,“每一个数据单独拿出去,都够行业里的人翻来覆去讨论半个月——你都不知道,我昨天跟灯塔数据的总监吃饭,他说现在同行问他‘行业标杆’,他直接把我们的数据表拍过去,说‘照着这个学’。”
他翻开报告,指尖在纸页上划过,每一个数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念出来时,连声音都比平时沉了几分:
“首先是《焚天武帝》。官方上周发布的3分钟先行预告片,加上角色海报、世界观概念图这些系列物料,截止昨天午夜十二点,全网总播放量已经突破五亿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同类型的古装剧预告片,哪怕是顶流主演加大Ip,能破三亿就算是‘爆了’,我们直接断层领先两亿。而且不止是量,质更硬:灯塔专业版的‘观众期待榜’上,我们连续三周稳居第一,评分高达9.2,比第二名高出整整1.8分。现在行业里的媒体,从《中国电影报》这种官方报,到‘影视独舌’这种自媒体大V,提到年度最受期待剧集,几乎都不用想,直接就说‘《焚天武帝》无悬念领跑’,连个‘之一’都没有。上周还有个制片人跟我吐槽,说他们原本定了明年初开机的古装剧,现在投资人直接要求‘照着《焚天武帝》的标准改剧本’,不然就撤资。”
林舟顿了顿,拿起桌上的青瓷茶盏抿了口茶——不是为了解渴,是为了压一压翻涌的情绪。放下茶盏时,他的指尖还带着茶盏的凉意,继续道:“然后是《山海谣》。这首歌在qq音乐、网易云这些主流平台的热歌榜上,已经连冠六周了,累计播放量刚破十五亿。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单纯的‘火’,是真的带起了潮流——上周我去参加音乐制作人峰会,至少有五个制作人拉着我聊,说他们正在做的新歌,特意加了《山海谣》里的竹笛、埙的配器,连歌词都在往‘田园意象’上靠,有个制作人还说,他写了句‘稻花香里听蝉鸣’,就是受了‘云栖深处枕山眠’的启发。甚至有平台专门开了‘山水国潮’歌单,上线三天就破了千万收藏,现在打开歌单,首页全是‘致敬《山海谣》’的标签。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引领行业审美,不是跟风,是别人跟着我们的脚步走。”
说到《爱情公寓》电影版时,林舟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指尖在“二十亿”这个数字上轻轻敲了敲:“电影的总票房最终定在了二十亿整——你还记得吗?上映前业内预测最高也就十五亿,都说‘情怀片撑死了十亿’,结果靠着口碑发酵,密钥延期了两次,长尾票房硬是冲了五亿上来。豆瓣评分更难得,五十多万人打分,还能稳住8.5分,评论区里全是‘爷青回’‘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留言,有个观众说他带着刚上小学的弟弟去看,弟弟问‘为什么叔叔阿姨都在哭’,他说‘因为这是我们的青春’。现在业内提起‘情怀电影’,都不说别的,直接拿我们当标杆,说‘要做就做《爱情公寓》这样的,既不消费情怀,又能守住质量’。前几天还有个导演跟我聊,说他想拍一部关于校园的情怀片,特意问我‘当时你们是怎么平衡情怀和剧情的’,这放在以前,根本没人会问这种问题。”
最后,他翻到行业影响那一页,语气变得格外郑重,连坐姿都不自觉地挺直了些:“最让我意外的是这个——灯塔数据、骨朵网络影视、艺恩数据这三家权威机构,本月发布的q3行业报告里,都提到了一个变化:本季度全国立项的新影视项目里,‘优质内容导向’的项目占比,同比提升了40%。以前那些只靠流量明星、Ip堆砌的项目,现在几乎没人敢碰了,同比锐减了50%。还有优酷、腾讯这些平台,我上周跟腾讯视频的内容总监喝咖啡,他说他们的首页推荐算法都改了,以前看‘点击量’‘热搜度’,现在更看重‘完播率’‘用户评论质量’,甚至专门加了‘剧本评分’的权重——这都是我们一直说的‘内容优先’啊,现在真的在改变行业土壤了。”
林舟把报告合上,轻轻推到陆砚辞面前,眼神里满是期待——换做任何一个艺人,哪怕是行业里的顶流,看到这样的成绩,恐怕早就激动得站起来踱步了。可陆砚辞只是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报告封面的烫金纹路,那触感像划过一片微凉的金属,他的目光平静得像在看一份天气预告,没有惊喜的睁大眼,没有激动的抿唇,甚至连眉峰都没动一下,只有眼底的光,依旧像云栖村的溪水般清澈。
他的视线很快越过那份厚重的报告,落在书桌另一角——那里放着一本极其朴素的小册子,封面是浅牛皮纸,边缘有些毛糙,显然是用剪刀手工裁剪的,连边角都没修整齐。封面上没有华丽的图案,只有村小孩子们用蜡笔画的云栖村:歪歪扭扭的青瓦房子(左边第三间的瓦片画成了圆圈),烟囱里飘着粉色的烟(后来孩子们说,是想画“带着花香的烟”),田埂上有个背着书包的小人(辫子画得像两根胡萝卜),旁边跟着一只三条腿的小狗(孩子们特意在旁边用铅笔写了小字:“它叫阿福,腿受伤了,被妞妞捡到了”),最上面用铅笔写着“云栖村的小故事”,字迹稚嫩,“栖”字的木字旁还少了一笔,有几处被橡皮擦过的痕迹,留下淡淡的白印。
这是上周村小的王老师带着孩子们送来的——孩子们总看见陆砚辞在书房里写东西,有次妞妞趴在窗台上问:“陆叔叔,你在写故事吗?”他笑着点头,妞妞就拉着小伙伴们说:“我们也写故事给陆叔叔看!”于是孩子们凑在教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编故事,妞妞写了《阿福找家》,小宇写了《稻草人守护稻田》,还有个叫石头的男孩,写了《山爷爷和小溪流》——他说山爷爷会在夜里给小溪流讲故事。王老师帮忙把这些歪歪扭扭的字打印出来,用订书机订成小册子,孩子们捧着它,排着队送到了书房门口,妞妞还特意把自己画的小狗贴在了封面上。
陆砚辞伸出手,轻轻拿起小册子,指尖在粗糙的牛皮纸上摩挲着,像是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他的动作很轻,怕把封面的蜡笔画蹭掉。翻开第一页,就是妞妞写的《阿福找家》,字迹歪歪扭扭,还画了很多小插图:“阿福饿了”就画个瘪瘪的肚子,“阿福遇到妞妞”就画两个牵手的小人(一个高一个矮),最下面一行写着:“阿福说:我终于有家了,这里有米饭香。”看到这里,陆砚辞的嘴角不自觉地弯了起来,那笑容不是面对镜头时的礼貌微笑(嘴角弯到恰到好处的弧度),也不是听到好消息时的敷衍颔首(只动一下嘴角),而是从眼底漫出来的、柔软得能滴出水的满足——眼角的细纹轻轻皱起,像春风拂过湖面的涟漪,连眼神都变得像暖晖一样温软,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小册子,是一捧揉碎了的星光。
“林舟,”他抬起头,目光清澈得像云栖村刚下过雨的溪水,望向林舟时,带着一种历经喧嚣后的平和,“这些数字,确实很漂亮。五亿播放量,十五亿听歌量,二十亿票房……每一个都很耀眼。但它们只是过去的记录,代表不了未来——今天我们能破五亿,明天可能就有新的项目破六亿;今天我们能连冠六周,下个月可能就有新的歌曲取而代之。数字是会被超越的,就像云栖村的花,今年开得再艳,明年也会有新的花长出来。”
他把小册子放在掌心,轻轻拍了拍,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语气温和却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力量:“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拿了多少第一,破了多少记录,而是通过我们做的这些事,让行业里的人开始相信——原来认真打磨剧本,不用靠流量明星,也能被观众看见;原来不用堆砌Ip,只用优质内容,也能拿到好票房;原来做音乐不是拼炫技、拼高音,而是拼真诚,也能引领潮流。这种‘相信’,比任何数字都珍贵。”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山影上,声音里满是纯粹的欣慰:“你看,上周有个叫小苏的小编剧给我发消息,说他写了三年的乡村题材剧本,以前没人愿意投,现在有资方主动找他,说‘想做你这种扎实的内容’;还有个叫阿澈的独立音乐人,说他的国风歌曲以前只能在小平台发,现在网易云主动给他推了首页;前几天村里的王老师跟我说,有个年轻导演来云栖村采风,说想拍一部关于乡村教育的电影,‘因为觉得真实的故事有力量’。你看,行业的土壤正在因为这些小小的改变而变得肥沃,就像云栖村的田,施了肥,就能长出更好的稻子。这才是我们这段时间最有价值的收获——比任何数字都珍贵。”
书房里的茶烟还在飘,窗外的灰雀已经飞走了,只剩下远处传来的几声蛙鸣(是村头池塘里的老青蛙,每天这个时候都会叫)。林舟看着陆砚辞手里的小册子,又看了看那份写满辉煌数据的报告,忽然明白了——对陆砚辞来说,那些数字只是沿途的风景,是路过时看到的花,再美也会谢;而这本小册子,这些藏在朴素日常里的、最本真的温暖与希望,才是他真正想守护的、能长久扎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