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天阁的石门第二次开启时,三一门的山间已染了几分秋意。晨露凝结在竹叶上,折射出清冷的光,风穿过竹林时,带起的不再是盛夏的燥热,而是丝丝沁人的凉意。左若童缓步走出阁门,身上的月白道袍沾着淡淡的松针香气,那是闭天阁内常年燃着的安神松烟留下的痕迹。
与上次出关相比,他的变化更为显着:原本需人搀扶的步伐已全然稳健,每一步踏在青石板上,都带着沉稳的力道,不见半分虚浮;面色不再是刻意维持的红润,而是由内而外透出的健康光泽,连眼角的皱纹都仿佛舒展了些许;周身的炁息更是温润如玉,不再有往日逆生三重特有的刚猛,而是如同山间溪流,缓缓流淌,却藏着深不可测的底蕴——显然,这几日的闭关,不仅让他的旧伤进一步痊愈,心境也因修行的突破而愈发平和。
“去请渡者先生到东院静室,就说左某有修行之事想与先生探讨。”左若童对守在阁外的弟子吩咐道,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期待。自上次交谈后,他心中便时常想起主角关于“生命演化”的论述,此次闭关练气时,更是多次在关键处因这番论述而豁然开朗,此刻出关,最迫切的便是与主角再论修行之道。
东院静室的檀香早已燃起,比往日更添了一味“秋桂”,清甜的香气与檀香交织,驱散了秋日的微凉。主角已先一步抵达,正坐在蒲团上,手中捧着一卷《道德经》,书页停留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章节,指尖轻轻摩挲着泛黄的纸边。
“先生久等了。”左若童推门而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亲自走到茶炉边,提起银壶为主角续上热茶,“此番闭关,若非时常回味先生上次所言,左某恐怕还在旧伤的桎梏中打转。”
主角放下书卷,目光落在左若童身上,清晰地感知到他体内炁息的流转比以往更为顺畅,只是在丹田深处,仍有一丝极淡的滞涩——那是长期执着于“逆返先天”留下的痕迹,如同溪流中的细石,虽不影响整体流动,却始终是隐患。他没有点破,只是笑着回应:“门主能有所突破,终究是自身悟性与坚持所致,我不过是随口一提罢了。”
两人闲聊片刻,话题渐渐转向修行。左若童先是请教了几处关于“炁与生机相融”的细节,主角都一一耐心解答,用“草木需阳光与雨露共生”的比喻,解释先天炁与后天炁如何相互滋养,听得左若童频频点头。
待茶炉中的水再次沸腾,主角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探讨的意味,仿佛只是偶然想起的疑问:“左门主,近日在知微阁翻阅《道德经》与《庄子》,对‘反者道之动’一句颇有感触。道家言‘回归本源’,认为万物皆源于一,逆返回去便能得大道真谛,这与三一门逆生三重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窗外飘落的一片竹叶,那竹叶从枝头落下,却并未直接枯萎,而是随风飘向地面,最终落在石缸的水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浮动,竟还透着几分生机。主角指着那片竹叶,继续说道:“可我又见天地万物,皆是生生不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草木从种子长成大树,鸟兽从幼崽长成成体,就连山间的溪流,也是从源头出发,一路向前,汇聚成江河湖海,从未有过逆流而归的道理。”
“如此便有一惑想请教门主:这‘逆返本源’与‘向前演化’,究竟是相悖的两条路,还是另有相通之处?”主角的目光重新落回左若童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若说本源是生命的起点,那演化之路便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奥妙,究竟在于守住那最初的‘源初之态’,还是在于在演化中不断成长、丰富的‘过程之美’?”
这番话看似空泛,却如同精准的箭矢,恰好射中了左若童修行数十年来最核心的困惑。
左若童手中的茶杯猛地一顿,滚烫的茶水溅出几滴,落在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他怔怔地看着主角,脑海中瞬间翻涌起无数过往的片段:年轻时修炼逆生三重,师父告诉他“逆返先天便是唯一大道”;冲击二重“通脉境”时,因强行逆冲经脉险些走火入魔;多年来卡在三重“归元境”,总觉得离“先天本源”只差一步,却始终无法突破,心底的焦虑渐渐化作心魔;甚至与无根生交手时,体内炁息的崩溃,也源于对“逆返”的过度执着……
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被主角的问题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他一直以为,修行的阻碍是自己“逆返”的不够彻底,却从未想过,或许“逆返”本身,便与生命的本质存在矛盾——就像他强行让体内的炁逆流,却忽略了炁本身也有“向前流转”的生机,如同要让奔流的江河回头,终究会遇到阻碍。
静室里陷入长久的沉默,只有檀香的青烟在空气中缓缓缠绕,茶炉中的水咕嘟作响,却更显周遭的寂静。左若童垂着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的冰裂纹路,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显然是陷入了激烈的思考。
良久,他才缓缓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疲惫,却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带着一丝释然,又带着一丝困惑:“先生此问,真是直指大道根本。左某修炼逆生三重数十年,从未敢质疑‘逆返先天’的正确性,总觉得只要再坚持些,再努力些,便能突破瓶颈,得见本源。”
“可先生今日一提‘向前演化’,我才惊觉,这些年修行路上的迷雾,或许正是源于此。”左若童的目光落在石缸中的那片竹叶上,语气带着几分怅然,“冲击归元境时,总觉得体内的炁像被什么东西困住,无论如何逆冲都无法突破,现在想来,那或许不是‘杂质’未除,而是炁本身不愿逆流——它想顺着演化的方向向前,我却偏要将它拉回起点,这般相悖,又怎能不遇阻碍?”
他看向主角,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激:“先生这番话,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多年的迷雾。虽还未完全想通‘逆返’与‘演化’如何相通,但至少明白了,之前的路或许并非全然坦途。此番论道,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能助我疗伤。”
这次论道,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激烈的争辩,却像一把温柔的钥匙,轻轻打开了左若童心中紧闭的一扇窗。他原本因“逆返”而紧绷的心境,此刻如同被秋风吹散的云雾,变得开阔起来。回到闭天阁后,他再次打坐练气时,丹田深处那丝滞涩竟奇迹般地淡了几分,炁息流转愈发顺畅,闭关疗伤的效果,也因这份心境的开阔而加速了不少。
而他对主角的钦佩,也从最初的“感激救命之恩”“敬佩手段高超”,渐渐变成了对“学识与境界”的深深折服——这位渡者先生,不仅能救人、能指点功法,更能看透修行的本质,引人为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得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