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刚漫过三一门前山的演武场,青石板地面上还残留着昨夜的晨露,踩上去带着微凉的湿意。演武场四周的兵器架上,长剑、长枪、铜锏整齐排列,剑穗在风里轻轻晃动,偶尔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十几名身着白色道袍的年轻弟子正在场中演练,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领,却没人停下动作——逆生三重的配套掌法“流云掌”需在晨练时练得“炁随掌走”,才能事半功倍。
场中,一名叫阿岩的弟子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身材高大,掌法本应带着几分刚劲,可此刻出招却总是卡顿:一式“回风拂柳”接“落英缤纷”时,右掌刚划过弧线,左掌便慢了半拍,掌风也弱了几分,像是被什么东西绊住了似的。他皱着眉反复尝试,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可招式间的凝滞感不仅没消失,反而愈发明显。
“阿岩,你今日怎么回事?‘回风拂柳’的重心要稳,炁要从足厥阴肝经顺到少阳三焦经,你这断了档,掌法哪还有威力?”负责指导的中年执事走过来,皱眉指点道。阿岩点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出招,可刚发力,还是觉得胸口发闷,炁流卡在腋下,怎么也顺不下去,急得他狠狠攥了攥拳头。
就在这时,一道平静的声音从演武场边缘传来:“你这一式‘回风拂柳’,发力时重心过于前置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主角正站在演武场的银杏树下,身上依旧是那套黑色劲装,手里还拿着一本从藏书阁借来的《经络图谱》,显然是刚从知微阁出来,散步时恰巧路过。他负手而立,目光落在阿岩身上,没有丝毫居高临下的姿态,倒像是在观察一件寻常事物。
阿岩愣了愣,连忙停下动作,躬身行礼:“见过渡者先生!”周围的弟子也纷纷停下演练,看向主角的眼神里满是好奇——他们都知道这位客卿先生医术高超、境界深不可测,却从未见过他指点武功,更何况是逆生三重的配套掌法。
负责指导的执事也上前一步,语气恭敬:“先生,这孩子练‘流云掌’有些时日了,总在‘回风拂柳’这一式卡壳,不知先生可有见解?”他心里其实有些疑惑,主角从未修炼过逆生三重,未必懂这掌法的行气关窍,可出于敬重,还是客气地请教。
主角走上前,没有直接示范,而是指着阿岩的站姿,缓缓说道:“你出掌时,重心全压在左腿前脚掌,导致下盘不稳,炁从足底涌泉穴往上走时,到足厥阴肝经便有了滞涩;再加上你急于出掌,意念跟不上动作,炁还没顺到少阳三焦经,掌已经出去了,自然会出现断层——就像水管中间被捏住,水流断了一瞬,掌风哪还能连贯?”
他顿了顿,对着阿岩比划了一个调整重心的姿势:“试试将重心略微后移三分,左腿屈膝,右腿蹬地,让下盘先稳下来。出掌前先沉一口气,意念先到三焦经,再让炁跟着意念走,动作慢一点也没关系,先求‘炁顺’,再求‘掌快’。”
阿岩将信将疑地按照指点调整姿势:左腿微微后收,膝盖弯出一个平缓的弧度,右腿脚掌贴紧地面,掌心朝下,先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感受炁流——果然,之前卡在肝经的炁,此刻顺着后移的重心,缓缓向上流动,没有了之前的滞涩感。他心中一喜,猛地睁开眼,右掌顺着炁流的方向划出弧线,左掌紧随其后,这一次,没有丝毫卡顿!
呼!
掌风呼啸着掠过空气,带着几分秋日的凉意,竟比之前凌厉了数成。“回风拂柳”的弧线圆润流畅,接“落英缤纷”时,双掌交替如同蝴蝶穿花,炁流在经脉里顺畅流转,连胸口的闷胀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阿岩练得兴起,接连出了十几式,掌风越来越劲,最后一式“流云归海”收尾时,双掌拍下,竟震得地面的落叶轻轻跳起。
“成了!真的成了!”阿岩收掌而立,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他快步走到主角面前,深深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激动的颤抖,“多谢先生指点!先生一句话,比我练半个月都管用!”
周围的弟子们早已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我的天!先生没练过流云掌吧?怎么一眼就看出阿岩的问题了?”“刚才先生说的肝经、三焦经,比执事讲得还清楚!”“要是先生能指点我两招就好了,我‘落英缤纷’总觉得炁不够劲!”
负责指导的执事也彻底服了,他走到主角面前,拱手行礼,语气里满是敬佩:“先生对经脉与炁流的理解,实在是高深莫测!我指导弟子多年,竟没发现重心对行气的影响这么大,今日受教了!”
主角只是淡淡一笑,将手中的《经络图谱》合上:“不过是从经络运转的根本原理来看罢了。任何掌法、功法,终究要依托身体的经脉与炁的流动,只要抓住‘炁随念走、形随炁动’的核心,很多问题自然能看透。”
这番话让弟子们茅塞顿开,看向主角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崇拜。
自此之后,演武场、竹林小径、甚至膳房附近,总能看到弟子们“偶遇”主角的身影:有的说“先生,我练掌时总觉得肩颈发紧”,有的问“先生,炁在丹田打转时怎么才能稳住”,还有的干脆拿着修行笔记,请主角指点批注。
主角也从不推辞,他的指点从不说“你该怎么练这招”,而是直指根本:练掌肩颈发紧,是因为“炁卡在大椎穴,要先放松颈椎,让炁顺过天宗穴”;丹田炁不稳,是因为“意念太散,要像聚光一样把意念收在丹田中央”。每一句话都切中要害,弟子们依言尝试,往往当场就能感受到变化,效果立竿见影。
渐渐地,“得渡者先生一句指点,胜练十日功”的说法,在三一门年轻弟子中悄悄传开。而主角在弟子们心中的形象,也从“神秘强大的客卿”,变成了“能指点迷津的良师”,那份敬畏中,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亲近与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