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胜寒撒出去的“麻雀”们,很快便开始显现出惊人的能量。冷枪冷炮、破路割线,这些无处不在的骚扰虽未造成日军大规模伤亡,却像不断滋扰的牛虻,严重迟滞了其清剿步伐,更极大地消耗了其士气和精力。日军巡逻队出行变得愈发谨慎,甚至有些杯弓蛇影,看到路上一个土包、一捆柴草都疑神疑鬼,生怕下面埋着要命的东西。
然而,零星的打击终究难以满足内线军民积压已久的悲愤与求胜之心。他们需要一次更响亮、更提气的胜利,来证明反抗的价值,来告慰逝去的乡亲,来让疯狂的侵略者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这个机会,悄然出现在了榆树沟。
榆树沟并非战略要冲,只是一条连接两个乡镇的普通山间驮道,路面稍宽,能容骡马和日军的九四式六轮卡车勉强通行。近日,由于周边区域遭遇频繁破袭,日军不得不将部分补给线调整,途径榆树沟的次数明显增多。这一情报,被一个负责监视此区域的“利刃”三人小组——代号“岩狐”——敏锐地捕捉并传递了出来。
同时,消息也传到了附近山区隐藏的群众那里。带领这群百姓的,是一位名叫赵大山的民兵队长。他原本是榆树沟附近的猎户,对那里的一石一木都了如指掌。他的妻子和幼子就在不久前日军一次清剿中惨遭杀害,血海深仇早已将这位汉子锤炼得如同山岩般冷硬。
“岩狐”小组的组长,老成持重的老兵“老枪”,主动找到了赵大山。两人在一个雪夜,于避风的山坳里碰了头。
“赵队长,鬼子的运输队最近常走榆树沟。”老枪搓着冻僵的手,低声道,“这是个机会。光打冷枪不解恨,咱得给他来个狠的!”
赵大山眼睛瞬间红了,不是悲伤,是复仇的火焰:“老枪同志,你说咋干?俺们这几十口子,命都是捡回来的,豁出去了!”
“用雷!”老枪斩钉截铁,“就用你们会造的石雷,再加上我们带来的几颗铁家伙(制式地雷),给他布一个阵!”
一个大胆的计划迅速成型。目标并非歼灭大量日军,而是精准打击其运输车队,摧毁物资,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程度地震慑敌人。
接下来两天,在“岩狐”小组的暗中指导和掩护下,赵大山带领着几个胆大心细的民兵和村民,利用夜晚和拂晓的掩护,像幽灵一样潜入榆树沟。他们完全是就地取材,充分发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赵大山亲自选址。他选择了一段略带拐弯的下坡路,路边一侧是陡坡,另一侧是深沟。车速在这里会稍减,且不易快速转向或逃离。
造雷、布雷更是巧思迭出:
· 真假虚实: 不仅埋设了真正的石雷和珍贵的铁雷,还精心制作了大量的假雷——用锅灰染黑的石头、半埋的铁锅、甚至故意露出一点绳索的线头,散布在真雷周围,真真假假,让日军的工兵难以分辨,极大地拖延其排雷速度。
· 诡计装置: 有的雷埋得深,踏板压力轻;有的则采用绊发,细如发丝的钢丝线巧妙地设在路两旁的枯树根下,离地一寸,极难发现。还有的“子母雷”,炸响一个,冲击波会引爆附近隐藏的另一个。
· 地利利用: 在陡坡上隐蔽处安置了集束手榴弹,用长绳牵引,计划在车队受阻时人工引爆,制造塌方和落石,进一步混乱场面。
· 撤退路线: 预先勘测好了数条安全的撤退小路,布设完成后迅速撤离,不留痕迹。
整个地雷阵绵延近百米,看似平静的路面下,已然步步杀机。百姓们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将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守护家园的决心,一丝不苟地浇筑进了每一个伪装巧妙的死亡陷阱里。寒冷和恐惧被忘却在脑后,他们手中摆弄的不是冰冷的石头和火药,而是复仇的利刃。
第三天上午,天气阴霾。一支日军运输队果然如期而至。打头的是两辆三轮摩托,车上架着轻机枪,士兵警惕地扫视着两侧山梁。中间是三辆蒙着帆布的九四式卡车,看样子装载的是粮食和弹药。队尾还有一辆装甲薄弱的豆战车(九四式轻装甲车)押送。
摩托车小心翼翼地驶过了最前沿的假雷区,无事发生。驾驶摩托的日军稍稍松了口气。领头卡车的司机见状,也加大了油门,跟着驶入雷区。
就在第一辆卡车的车轮碾过一枚精心伪装的压发石雷时——
“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猛然炸开,打破了山沟的寂静!巨大的冲击力将卡车前轮直接炸飞,车头猛地一沉,歪斜着堵死了道路。车厢里的日军被震得东倒西歪,惨叫声顿时响起。
“地雷!有地雷!”日军惊慌失措的叫喊声四起。
队尾的豆战车试图上前,刚移动了几米,侧面陡坡上,赵大山狠狠拉动了手中的绳索!
“轰!轰轰!”集束手榴弹爆炸,引发了一阵小规模的碎石塌方,虽然没有完全埋住战车,但也砸得车体哐当作响,挡住了它的去路,更增添了混乱。
几乎同时,“岩狐”小组和几名枪法好的民兵,在远处高地上打响了冷枪。“啪!”“啪!”精准的子弹射向从卡车上跳下来、试图组织防御的日军军官和机枪手,虽然距离较远未能毙敌,却有效地压制了对方,使其无法有效指挥和排雷。
惊魂未定的日军工兵端着探雷器,战战兢兢地下车准备排雷。然而,眼前到处都是可疑的痕迹——那个土包、那截线头、那块黑石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他们寸步难行,冷汗直流。
混乱中,一辆试图倒车规避的卡车,车轮不幸又压中了一颗绊发雷!
“轰!”
又是一声巨响,这辆卡车的油箱被引爆,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而上,车上的弹药被引燃,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殉爆的弹药碎片四下横飞,给周围的日军造成了二次杀伤。凄厉的惨叫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榆树沟变成了日军的死亡陷阱。
袭击者们没有恋战。看到目的达到,“老枪”发出一声唿哨,所有参与行动的人员按照预定路线,迅速撤离,如同水滴融入雪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到附近据点的日军大队援兵赶到时,看到的只是一片狼藉:两辆卡车彻底报废,燃烧的残骸冒着黑烟;十余名日军士兵倒在血泊中,死伤惨重;幸存者惊魂未定,躲在掩体后不敢动弹;道路被彻底阻断,满地的“雷患”让工兵一筹莫展,清理工作耗时极久……
榆树沟地雷阵的胜利,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内线压抑的阴霾天空。消息通过口耳相传,迅速在坚持斗争的军民中间流传开来。
“听说了吗?赵大山带人在榆树沟炸了鬼子的汽车!” “炸死十好几个呢!还有辆铁王八也趴窝了!” “咱们的石雷,好使!”
士气为之大振!原来鬼子并非不可战胜,原来他们这些普通的百姓、民兵,凭借智慧和勇气,也能让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内线军民的斗争信心,证明了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巨大潜力。
而日军方面,则如同被一记闷棍狠狠砸在头上。榆树沟的损失虽然从全局看不算巨大,但其心理打击是沉重的。他们意识到,内部的抵抗远未平息,反而变得更加有组织、更加狡猾、更加致命。此后,日军在行军,尤其是运输补给时,变得更加迟疑和谨慎,行军速度大大延缓,工兵需求量大增,整个“净化”行动的效率受到了严重拖累。
地雷阵的怒吼,是人民战争的怒吼。它宣告着,即使在这片被鲜血浸透、被严寒封锁的炼狱里,复仇的种子依然在萌芽,智慧的锋芒依旧能刺穿侵略者的铁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