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岭夺来的粮食暂时缓解了饥荒,但根据地的另一个危机依然严峻——武器弹药的匮乏。每次战斗后,战士们都要小心翼翼地捡回每一颗弹壳,因为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
张振国站在被日军摧毁的兵工厂废墟前,眉头紧锁。曾经机器轰鸣的“铁砧”兵工厂,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和烧焦的梁柱。大部分设备或被日军捣毁,或被运走,技术人员也损失了近三分之一。
“老张,还有希望吗?”李铁锤拖着一条伤腿走过来,声音沙哑。他在上次保卫兵工厂的战斗中负伤,至今未愈。
张振国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蹲下身,从废墟中扒拉出一段扭曲的金属管。他仔细端详着,眼中突然闪过一道光:“这是老刘那台冲床的传动轴!应该还能修复!”
李铁锤苦笑:“就凭这个?老张,咱们现在要什么没什么啊!”
“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张振国站起身,目光扫过废墟,“我们有双手,有脑子,还有这个——”他指着自己的心口,“永不熄灭的火种!”
他立即召集所有幸存的军工人员——总共不到二十人,大多带伤。面对一张张疲惫而迷茫的脸,张振国的声音却异常坚定:
“同志们!前线战士在用刺刀和鬼子拼命,因为他们没有子弹!伤员在忍受痛苦,因为我们没有药品!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兵工生产能力!”
他举起那段扭曲的传动轴:“今天,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让‘铁砧’重新响起打铁声!有人可能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但我问你们:愿意看着战士们赤手空拳打鬼子吗?”
“不愿意!”人群中响起稀落但坚定的回应。
“愿意看着更多同志因为缺医少药而牺牲吗?”
“不愿意!”这次回应更加整齐有力。
“好!”张振国重重点头,“那我们就用这双手,在废墟上重建我们的兵工厂!”
没有动员令,没有宣誓仪式,二十几个军工人员默默地开始了工作。首先是在废墟中搜寻可用的设备和材料。
这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坍塌,而且日军撤退时埋设了不少诡雷。第一天就有一名工人在搬动石板时触雷牺牲。
“小心点!每一块石头都要先检查!”张振国红着眼睛提醒大家,同时更加仔细地示范如何排查危险。
渐渐地,一些宝贝被从废墟中挖掘出来:一台被砸变形的车床主轴、半套锻造模具、几箱侥幸未被发现的工具钢...
最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在一个隐蔽的地下室发现了部分被埋藏的设备和原料——那是高胜寒牺牲前带人紧急隐蔽的。
“是高队长!他给我们留下了火种!”李铁锤抚摸着那些设备,泪流满面。
设备有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没有动力源。原有的柴油发电机已被彻底破坏。
“我们可以造人力机床!”一个年轻工人提议,“就像当年在延安那样,用脚踏板驱动!”
说干就干。工人们用找来的材料制作简易脚踏机床,用缴获的自行车零件传动。虽然效率低下,但至少能进行最基本的加工。
更大的挑战是选址。原址太暴露,容易遭日军袭击。经过仔细勘察,他们选择了一处极其隐蔽的山洞——入口狭窄,内部宽敞,而且有多个出口。
“这里就是新‘铁砧’了!”张振国宣布,“条件比过去差远了,但更安全,更隐蔽。”
搬迁过程异常艰难。没有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肩膀扛,用滚木挪,将一台台设备运进山洞。许多人肩膀磨破了皮,鲜血染红了衣襟,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李铁锤拖着伤腿,坚持参与搬运:“多一个人多份力!我这条命是高队长和同志们救的,现在正是报答的时候!”
最令人感动的是群众的自发帮助。王家村的老王听说兵工厂要重建,带着十几个村民赶来:“别的干不了,出力气的活我们在行!”
军民合力,进度大大加快。一周后,所有能用的设备都搬进了新址。虽然简陋,但至少有了个像样的工作环境。
“点火!”张振国庄严宣布。
李铁锤用力踩下脚踏板,机床缓缓转动起来。接着,锻造炉也被点燃——燃料是收集来的木炭和煤渣,火苗虽不旺,但足以加热金属。
“铁砧”兵工厂重新燃起了炉火!
第一项任务是修复损坏的枪支。战士们送来的破损枪支堆成了小山,每一支都关系着战斗力的恢复。
没有备用零件,工人们就手工制作;没有专用工具,就改造代用;没有检测设备,就凭经验和手感。
张振国亲自示范如何修复一支卡壳的步枪:“看,撞针断了,我们可以用这段钢轨重新打磨一个。虽然不如原装,但至少能打响!”
工人们日夜轮班,山洞里响起了久违的敲打声和机床运转声。每修好一支枪,就意味着前线多了一个能战斗的战士。
更大的挑战是复装子弹。弹壳可以回收,但发射药和弹头极其缺乏。
“我们可以用火柴头提取火药,”一个老工人提出土办法,“虽然威力不足,但总比没有强。”
弹头问题更棘手。最后是李铁锤想出了办法:“鬼子的炸弹皮!我们可以收集未爆的炸弹,取出里面的金属做弹头!”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但没有人退缩。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卸哑弹,收集每一克可用材料。
第一批复装子弹终于生产出来。虽然只有区区两百发,且质量参差不齐,但却是希望的开始。
“送去给利刃小队,”张振国吩咐,“他们最需要这个。”
当赵铁鹰收到这盒珍贵的子弹时,这个硬汉眼眶湿润了:“告诉老张,这些子弹每一颗都会用在鬼子身上!”
兵工厂的恢复消息很快传遍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士们知道,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有了背后的支撑。
更令人惊喜的是,军工人员开始尝试制造新武器。利用缴获的钢管和炸药,他们成功试制了土制手榴弹和地雷。
“虽然粗糙,但能炸响!”李铁锤自豪地展示新产品,“够小鬼子喝一壶的!”
一天,常超送来一份情报:日军一支运输队将经过附近,车上可能有机床设备。
“如果能搞到一台真正的工作母机...”张振国眼睛亮了。
赵铁鹰毫不犹豫:“交给我们利刃小队!”
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后,利刃小队真的带回了一台半旧的铣床和一些工具钢。虽然机器有些损坏,但对兵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工人们如获至宝,连夜修复这台机器。当铣床终于运转起来时,整个山洞沸腾了。
“这下好了!能加工更精密的零件了!”张振国激动地说。
随着条件改善,兵工厂开始尝试更复杂的任务——制造迫击炮弹。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军工人员没有被吓倒。
没有模具,就手工雕刻;没有测具,就反复试验;没有原料,就想方设法替代。
经历数次失败后,第一枚土制迫击炮弹终于试制成功。虽然射程和精度远不如正规产品,但至少能够爆炸。
“这是我们自己的炮弹!”试射成功后,李铁锤抱着那枚还发热的弹壳,像抱着新生儿一样激动。
消息传到师部,陈征特意前来视察。看着在山洞中忙碌的工人们,看着那些简陋却实用的产品,他感慨万分:
“同志们,你们的工作无比重要!每一颗子弹,每一枚手榴弹,都是战胜敌人的保证!你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张振国代表大家回答:“师长,我们只是尽本分。前线的同志们在流血牺牲,我们做这点算得了什么?”
离开前,陈征特意去看望了李铁锤:“铁锤同志,伤怎么样了?”
李铁锤拍拍伤腿:“没事!比起高队长,我这条命算捡来的。只要还能动弹,就要为抗战出力!”
夜幕降临,兵工厂依然灯火通明——如果那些油灯和火把算得上灯火的话。工人们继续轮班工作,敲打声、机床声、锻造声在山洞中回响,奏响着一曲不屈的乐章。
张振国在工作间隙,常常会走到洞口,望向远方的星空。他知道,距离真正满足部队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铁砧”重燃的不仅是炉火,更是希望和信心。在这隐蔽的山洞中,在这最简陋的条件下,一群普通工人正在创造着不平凡的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这场艰苦的抗战。
军工事业在废墟中重生,正如中华民族在战火中淬炼。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代价多么巨大,生命的火种和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