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东宫巡境
东瀛都护府的春耕时节,赵江月踩着晨露走进大阪的农事学堂。学堂外的田埂上,山东移民王老实正带着倭民傅忠雄调试新犁 —— 那是王老铁徒弟按灵州民生犁改良的 “东瀛版”,犁铧加宽了半寸,更适配倭岛的水田,木柄缠着南洋商队送来的防潮布,比前六卷在灵州用的犁更耐用。
“太子殿下!” 王老实看到赵江月,连忙放下手里的锄头。他手里的锄头刃口还闪着新磨的光,是前几日傅忠雄用倭国的淬火工艺帮他锻打的,比大明的锄头更锋利。“这新犁真好用,一亩地能省两袋种子,傅师傅还说,等秋收了,要教俺们种倭国的水稻,和灵州的青稞混种。”
赵江月蹲下身,摸着犁铧上的纹路 —— 那是按前六卷苏先生画的《农器图谱》打的,只是根据倭岛的土壤调整了角度。“苏先生的混种法在灵州试过,青稞耐旱、水稻喜水,混种能多收三成粮。” 他从怀里掏出一本《东瀛农册》,册页上记着灵州的灌溉口诀,还有倭国老农的水田经验,“这是苏琬琬大人让我带来的,你们照着种,有问题就找学堂的先生。”
傅忠雄接过农册,指尖划过上面的汉文,又看了看旁边的倭文注释 —— 是柳萱医女队的小桃帮忙译的,她跟着倭国百姓学了半年倭语,如今能流畅翻译农书。“殿下,俺们都想学汉文,以后能自己看农册,不用总麻烦小桃姑娘。” 傅忠雄的声音里满是期盼,他还记得前几日市集上,移民家的孩子教他写 “粮” 字时,说 “会写这个字,就知道怎么让日子吃饱饭”。
赵江月笑着点头:“学堂里会开汉文夜课,用的是灵州蒙学的课本,你们晚上就能来学。” 他指着学堂里的黑板,上面画着 “水”“土”“苗” 的汉字,旁边还配着简笔画,“就像这样,一看就懂,比和文简单多了。”
正说着,学堂的先生匆匆跑来:“殿下,不好了!北边的越后国,有旧贵族偷偷把咱们分的青稞种换了陈粮,百姓们种下去的苗都枯了!”
赵江月心里一紧,想起前六卷在范阳,旧党余孽也曾用调换粮种的法子破坏军屯。他立刻带着影卫赶往越后国,路上让傅忠雄通知苏琬琬,调灵州的新粮种过来 —— 按前六卷的经验,灵州的青稞种耐储存,补种还来得及。
越后国的田地里,百姓们正围着枯苗发愁。一个白发老倭人捧着枯苗哭道:“这是俺们今年的希望啊,要是种不出粮,俺们都要饿死了!” 旁边站着的旧贵族佐藤熊,手里攥着一袋陈粮,却嘴硬说 “是粮种本身不好,和俺没关系”。
赵江月走到田埂上,拿起枯苗闻了闻 —— 有陈粮的霉味,和前六卷在江南漕渠查到的霉粮一模一样。“佐藤熊,你手里的陈粮,和灵州惠民仓的粮种纹路不一样,灵州的粮种颗粒饱满,你的陈粮都发瘪了。” 他从怀里掏出灵州的粮样,放在阳光下对比,“你要是不承认,就把你家的粮库打开,咱们按苏琬琬大人的‘四柱清册’对账,看看少了多少新粮种。”
佐藤熊脸色惨白,他没想到太子还懂查账 —— 这 “四柱清册” 是前六卷苏琬琬在江南漕运时发明的,能把进出粮算得明明白白,他根本瞒不住。“殿下,俺错了!俺是想把新粮种卖了换钱,才用陈粮换的……”
赵江月没发怒,只是让影卫把陈粮没收,分给百姓当饲料,又让人把佐藤熊押去大阪的民生坊,跟着移民学种地 —— 按前六卷的规矩,犯了错的贵族,要先体验百姓的苦,才能明白民生的重要。“百姓们别担心,苏琬琬大人的粮队已经在路上了,三天内就能补种,咱们今年肯定能丰收。”
百姓们听了,纷纷放下心来。老倭人拉着赵江月的手,指着远处的灌溉渠:“殿下,俺们都愿意帮着修渠,就像灵州的灌渠那样,让地里的粮长得更好。”
赵江月点头,想起前六卷周老栓在灵州修灌渠时,百姓们也是这样主动帮忙。“好!咱们就按灵州的法子,分段修渠,每户出一人,修渠的人优先分新粮种。” 他让人拿来灵州灌渠的图纸,上面标着渠宽、水深,还有分水闸的位置,“就照这个修,保证能浇到每一户的田。”
夕阳西下时,越后国的百姓已经开始修渠。佐藤熊也跟着搬石头,汗水顺着他的额头往下淌,他这才知道,种粮比收租辛苦多了。赵江月站在渠边,看着百姓们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父亲说的 “必要之恶”—— 不是要惩罚所有人,是要让犯错的人明白,民生才是根本,只有百姓过得好,国家才能安稳。
傅忠雄拿着新到的青稞种赶来,身后跟着苏琬琬的粮队。“殿下,苏大人说,这些粮种够补种了,还多带了些,让俺们留着明年当种子。” 他笑着说,“俺们还商量着,等秋收了,要给陛下送新粮,让他尝尝东瀛的青稞饭。”
赵江月接过粮种,看着颗粒饱满的青稞,忽然觉得,这趟东瀛之行没白来。他不仅帮百姓解决了粮种问题,还看到了移民和倭民一起种地、一起修渠的景象 —— 就像前六卷在灵州,蒙汉百姓一起种粮那样,民心真的能慢慢融在一起。
夜色渐深时,赵江月躺在田埂上,看着满天的星星。他想起白天傅忠雄说的 “想学汉文”,想起百姓们修渠时的笑声,忽然明白父亲为什么说 “东征不是为了征服”。真正的安稳,是让这里的百姓和大明的百姓一样,有粮种、有农具、有学上,能靠自己的双手过好日子。
而这,正是他作为太子,要继承的使命。
(第三百五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