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父与子的夜谈
大阪的夏夜,海风带着稻花香吹进东瀛都护府的临时书房。赵政坐在案前,手里翻着赵江月送来的《东瀛巡境册》,册页上记着越后国的粮种风波、大阪的汉文夜课,还有百姓们修渠的进度,每一笔都透着踏实 —— 像前六卷苏琬琬记的漕运账,没有虚话,全是实务。
“父亲。” 赵江月推门进来,身上还沾着田埂的泥土。他刚从修渠的工地回来,百姓们还在挑灯干活,傅忠雄说 “多修一天,就能早一天浇田”,他也跟着搬了会儿石头。
赵政抬头,指着册页上的 “青稞补种” 记录:“你用苏琬琬的‘四柱清册’查佐藤熊的粮库,这个法子用得好。前六卷在江南,就是靠这账册查出旧党贪粮,如今用在东瀛,一样管用。”
赵江月坐在父亲对面,拿起案上的《灵州农册》—— 是前六卷周老栓编的,里面记着灌溉、防虫害的法子,他这次在东瀛,好多都用上了。“儿臣现在才懂,您让我学查账、学农器,不是为了让我当只会读书的太子,是为了让我懂百姓的苦。” 他想起在越后国,老倭人捧着枯苗哭的样子,“要是粮种换不回来,他们今年就没饭吃,就像灵州的流民,要是没周老栓的灌渠,也种不出青稞。”
赵政放下册页,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民生坊的灯火 —— 那里还亮着,张阿婆的粥铺伙计在给修渠的百姓送热粥,柳萱的医女队在给受伤的人包扎。“百姓的要求从来不多,一碗热粥、一袋好粮、一块能种的地,就够了。” 他想起前六卷在宁波港,渔民们对他说 “只要能安稳捕鱼,俺们就知足了”,“东征的时候,我对你说‘对恶魔的仁慈,是对未来的犯罪’,不是要你嗜杀,是要你护好这些百姓,不让他们再受欺负。”
赵江月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青稞饼 —— 是张阿婆新做的,加了倭国的红豆,比单纯的青稞饼更甜。“张阿婆说,这是‘大明和东瀛的味道’,让儿臣给您带来尝尝。” 他把饼递给父亲,“百姓们都在学汉文、穿布衣,傅忠雄还说,等明年秋收了,要给您送新粮,让您知道东瀛的百姓也能种出好粮。”
赵政咬了一口饼,甜香里带着青稞的醇厚,像极了前六卷在灵州喝的青稞粥。“好啊,我等着。” 他看着儿子,忽然觉得,赵江月真的长大了 —— 不再是那个会对 “三光政策” 不适的孩子,而是懂了 “必要之恶” 背后的民生大义,懂了怎么用账册、用农器、用真心,护住百姓的安稳。
“父亲,儿臣还有个想法。” 赵江月忽然说,“东瀛的渔民和大明的渔民一样,都靠海吃饭,咱们能不能像在宁波那样,设水师护渔队,让他们能安稳出海?” 他想起郑阿福说的,倭国的渔民也怕海盗,以前被武士逼着交 “海税”,现在虽然武士没了,可海盗还在。
赵政眼里亮了起来,这正是他想说的。“好!就让萨琳娜派水师过来,按宁波的规矩,设护渔队,建灯塔,让东瀛的渔民也能像大明的渔民一样,敢去远海捕鱼。” 他指着案上的海图,上面标着东瀛的渔区,“还可以让大明的渔民过来,教他们用咱们的渔网,一起打渔,一起过日子。”
夜色渐深,父子俩还在书房里讨论。赵江月说着在东瀛的见闻,赵政听着,偶尔补充前六卷的经验 —— 灵州的灌渠怎么修更省水,江南的漕运怎么调粮更及时,宁波的水师怎么护渔更安全。窗外的海风越来越轻,民生坊的灯火渐渐暗了,只有书房的灯,还亮着,像一颗守护民生的星。
赵江月离开书房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他走到修渠的工地,百姓们还在干活,傅忠雄看到他,笑着喊道:“殿下,俺们快修完了!等浇了田,今年肯定能丰收!”
赵江月笑着点头,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只要守住百姓的粮、百姓的田、百姓的希望,东瀛就会像灵州、像范阳、像江南那样,成为大明安稳的一角。而他,也会像父亲那样,把 “民生为本” 的使命,一代代传下去。
(第三百五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