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卷终?海疆永固
洪武四年春,南京皇城的奉天殿内,赵政捧着东瀛都护府送来的《春耕奏报》,册页上记着 “青稞亩产三石、水稻亩产两石、百姓存粮够半年”,每一笔都透着丰收的喜悦。殿外的广场上,暹罗、占城的使臣正捧着新贡的稻种与香料,等着与大明签订互市契约,而东瀛的使臣则带来了傅忠雄新锻的农器,说 “这是东瀛百姓的心意,愿大明与东瀛永远交好”。
赵江月走进殿内,手里拿着《四夷馆纪要》,上面详细记录着藩属国的民生需求 —— 暹罗求织机、占城求农师、东瀛求更多的汉文课本。“父亲,按前六卷的规矩,臣已安排工匠去暹罗传艺,农师去占城教种,学堂的先生去东瀛教汉文。往后藩属国的需求,咱们都按‘民生优先’的法子办,比单纯的赏赐更管用。”
赵政点头,指着奏报上的 “东瀛互市获利十万两”:“这就是‘以商通谊、以农安民’的好处。前六卷咱们在灵州、江南种下的民生种子,如今在藩属国也发了芽。你看,暹罗的西洋布、占城的香料、东瀛的农器,都能换成大明的粮种与手艺,既让藩属国百姓过好,也让大明更安稳。”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龙江宝船厂,那里正忙着建造新的漕船,准备将灵州的青稞种、江南的织机运往藩属国。“江月,你记住,‘四海称臣’从来不是靠兵戈,是靠百姓的日子。就像这东海,不是靠石碑守的,是靠王老实的青稞、傅忠雄的农器、张阿婆的粥铺守的,是靠所有百姓对安稳日子的期盼守的。”
赵江月点头,想起在东瀛春耕时,百姓们撒种的场景,想起 “永镇东海碑” 前的共祭,想起傅忠雄说的 “再也不用饿肚子了”。“儿臣明白,往后不管是治理藩属国,还是守护大明的疆土,都要从百姓的日子出发。就像前六卷那样,用账册算清民生账,用农器种出安稳粮,用真心换得百姓心。”
此时,慕容芷带着影卫送来急报:“陛下,西北蒙古残部遣使求和,愿归还劫掠的商队货物,求大明赐粮种与农器,还说要派子弟入太学,学大明的农事。”
赵政接过急报,笑着对赵江月说:“你看,连蒙古残部都知道,民生比劫掠管用。这就是咱们前六卷守住的初心,也是第七卷东征的意义 —— 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白,安稳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春耕奏报》上,照在藩属国的贡单上,也照在赵江月坚定的眼神里。他知道,第七卷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守护民生的使命还在继续 —— 从东海到西域,从江南到南洋,所有的土地上,都会种下民生的种子,都会长出安稳的日子。
而那座矗立在东海之滨的 “永镇东海碑”,会像一座灯塔,永远照亮民生的路,永远守护着四海百姓的安稳与希望。
(第三百五十九章 完)
——第七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