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碑前共祭
东瀛都护府的东海之滨,“永镇东海碑” 前摆满了祭品 —— 灵州的青稞、江南的丝绸、东瀛的水稻,还有渔民们刚捕的鲜鱼,每一件都用红布裹着,透着庄重。赵政与赵江月站在碑前,身后跟着东征诸臣与东瀛百姓代表,王老实捧着新收的青稞穗,傅忠雄抱着锻好的新犁,张阿婆的粥铺伙计提着热粥,郑阿福则拿着他的渔叉,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肃穆。
“今日祭碑,一是告慰被倭寇残害的亡魂,二是祈愿东海永固、百姓安稳。” 赵政的声音在海边回荡,手里攥着一块从张阿狗遗物中找到的贝壳 —— 那是张阿婆去年送来的,说 “带着它祭碑,阿狗也能看到海疆安稳了”。
他弯腰将贝壳放在碑前,又拿起一把灵州的青稞种,撒在碑脚:“这是灵州的青稞种,去年在东瀛种下,今年就有了收成。往后每年春耕,咱们都在这里祭碑,让后人知道,这东海的安稳,是用百姓的心血换来的。”
赵江月跟着上前,捧着一本《东瀛民生册》,册页上记着 “垦田万亩、民生坊十二处、互市获利五万两”,每一笔都透着踏实。“父亲,儿臣已按前六卷的规矩,把东瀛的民生实绩刻在碑侧,从灵州的灌渠到东瀛的水田,从宁波的渔舟到这里的护渔队,每一步都离不开百姓的支持。”
他指着碑侧的刻字,“‘洪武三年,迁齐鲁农氓万余,教东瀛百姓种青稞、修灌渠’,这些不是虚话,是王老实、傅忠雄他们用双手干出来的,是所有百姓的功劳。”
王老实和傅忠雄跟着上前,将新犁放在碑前。“这犁是俺们一起锻打的,灵州的手艺,东瀛的木料,能翻所有的地,能种所有的粮。” 王老实的声音有些哽咽,“俺在山东没地种,如今在东瀛有了十亩田,还能教百姓种青稞,俺知足了!”
傅忠雄也说:“俺以前是武士的工匠,天天锻打兵器,如今锻打农器,看着百姓们种出粮,比啥都开心。这碑立在这里,俺们就知道,再也不用怕武士抢粮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百姓们纷纷上前,将手里的祭品放在碑前 —— 渔民们放的鲜鱼,织户们放的丝绸,农妇们放的饭团,还有孩子们画的 “大明东瀛一家亲” 的图画。柳萱的医女队还在碑前摆上了草药包,说 “这是护百姓健康的,就像碑护海疆安稳一样”。
祭碑仪式结束后,百姓们围着碑前的篝火,吃着张阿婆的青稞饼,喝着热粥。郑阿福拿着渔叉,给孩子们讲宁波港的故事,讲倭寇被打败的场景,讲护渔队怎么保护渔民出海。孩子们听得入迷,手里拿着汉文的《东海护渔歌》,跟着郑阿福一起唱:“东海宽,东海长,大明水师护渔忙,青稞甜,水稻香,百姓日子喜洋洋……”
赵政与赵江月站在碑旁,望着眼前的景象。赵江月轻声说:“父亲,儿臣现在终于明白,您说的‘黄袍不是龙袍,是百姓碗里的暖’是什么意思了。这碑不是石头做的,是百姓的心意做的,这海疆不是靠刀枪守的,是靠百姓的日子守的。”
赵政点头,摸着碑上的刻字,忽然想起前六卷在开封民生坊的雪夜,想起张阿婆的粥铺,想起王老铁的匠坊。“对,无论是大明的百姓,还是东瀛的百姓,都想要安稳的日子。这祭碑,祭的不是碑,是百姓的希望,是咱们守护民生的初心。”
夜色渐深时,“永镇东海碑” 前的灯火还亮着。百姓们围着篝火跳舞,有的跳大明的秧歌,有的跳东瀛的盂兰盆舞,歌声与笑声混在一起,在东海的夜空中回荡。赵江月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第七卷的东征,不是一场战争的结束,而是一场民生的开始 —— 从灵州到东瀛,从江南到南洋,所有百姓都会像这里一样,有地种、有饭吃、有希望。
他抬头望向星空,仿佛看到前六卷的百姓都在笑着看他 —— 灵州的周老栓、宁波的张阿婆、江南的织户李大姐,还有弟弟张阿狗的笑脸。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份民生初心,东海就会永远安稳,大明就会永远强盛。
(第三百五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