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市政厅的金色穹顶之下,掌声如潮水般涌向演讲台。林见鹿站在那束汇聚了全世界目光的灯光中心,手中那枚诺贝尔和平奖章沉甸甸的,冰凉的金属质感透过皮肤,与他内心奔涌的、炽热如岩浆的思绪形成鲜明对比。
沈渊带来的消息——东非稳定成型的空间门,全球能量脉络的同步激活——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他脑海深处炸响。但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依旧是那份历经风雨后的沉静与从容。他轻轻将奖章和证书放在演讲台一侧,仿佛那只是两件寻常物事,然后调整了一下话筒,目光平和地扫过台下济济一堂的、代表着人类世界权力、智慧与财富的面孔。
掌声渐渐平息,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某种莫名不安的寂静,笼罩了整个大厅。
“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委员,女士们,先生们,以及所有在屏幕前关注此刻的朋友们。”
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回荡在古老的厅堂里,没有激昂,没有煽情,只有一种如溪流般沉静而坚定的力量。
“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的父亲,一位普通的中国乡村教师,曾在一个夏夜的院子里,指着满天繁星对我说:‘小鹿,你看,每一颗星星,哪怕再微小,也在发光。它们离我们那么远,光要走几万年、几十万年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但我们看到的这片星空,正是由这无数微弱、遥远的光芒共同组成的。’”
他以一个极其个人化、充满温情的回忆开场,瞬间拉近了与所有人的距离。台下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同样来自普通家庭,凭借自身努力登上世界舞台的嘉宾,眼中流露出了共鸣之色。
“那时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深意。直到后来,我走上了科学研究与商业实践的道路,直到我和我的伙伴们,在探索未知的旅途上,走得越来越远,见过了浩瀚宇宙的冰冷法则,也触摸到了古老文明留下的、滚烫的警示……我才逐渐明白,父亲那句话,不仅仅是在描述星空。”
他微微停顿,让话语在寂静中沉淀。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是宇宙中的一颗微光。渺小,短暂,仿佛瞬息即逝。我们会有迷茫,会有恐惧,会在个体的悲欢离合中感受着自身的无力。这是生命的常态,也是我们作为‘微光’的真实写照。”
“然而,”他话锋一转,声音里注入了更强的力量,“正是这无数看似微弱的个体之光,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坚韧,他们的爱,他们的牺牲……汇聚在一起,穿越时间的黑暗,才点燃了我们称之为‘文明’的这颗……壮丽的太阳。”
“太阳,光芒万丈,驱散蒙昧,孕育生命,赋予万物生长的能量。它,就是我们人类集体智慧与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跨越个体局限,共同创造的奇迹。”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精妙的比喻和其中蕴含的宏大视角所吸引。
“我今日之所以能站在这里,并非因为我这束‘微光’有多么耀眼。”林见鹿的语气诚恳而谦逊,“而是因为我幸运地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身处一个正在奋力燃烧的‘文明太阳’之中。我所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无数前辈先贤积累的知识基石,离不开我的团队——那些同样散发着微光的伙伴们——的鼎力支持,离不开我的家人毫无保留的关爱,更离不开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所赋予我的坚韧与智慧。”
他提到了团队,提到了家人,提到了祖国。没有刻意拔高,却自然地将个人成就与集体、家国紧密相连。
“我们研发‘烛龙’,追求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是为了让文明的‘太阳’燃烧得更久,让更多角落的‘微光’不必在能源匮乏的黑暗中挣扎。我们推动慈善,致力于教育与医疗的公平,是为了让更多潜在的‘微光’有机会被点亮,共同增辉我们的‘太阳’。我们探索古老的遗迹,破译失落的密码,甚至……去直面一些可能超越我们当下理解的、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是为了理解‘太阳’运行的规律,预知可能到来的‘日食’或‘风暴’,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他的话语,开始触及那些隐藏在和平表象下的、更深层次的危机与努力。台下一些知情人,如让·德维尔等人,神色变得更加专注和凝重。
“有人或许会问,面对浩瀚的宇宙,面对可能存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挑战,我们这小小的‘太阳’,这些微不足道的‘微光’,究竟有何意义?是否终将湮灭于无尽的黑暗?”
林见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信念,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我想说,意义,正是在于这‘发光’的过程本身。”
“在于每一束‘微光’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在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在于对同胞命运的关切与扶助,在于对文明火种的珍视与传承。哪怕我们的光,只能照亮脚下的一小步,只能温暖身边有限的几个人,只能为文明的‘太阳’增添一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热度——这,就是意义!”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仿佛穿透了市政厅的穹顶,望向了那片隐藏着无数秘密的星辰大海。
“个体与文明,微光与太阳,本就是一体。没有无数微光的汇聚,便没有太阳的诞生;而没有太阳的照耀与指引,微光也终将在孤独中熄灭。”
“我们今日所享有的和平,并非理所当然的静态存在。它需要每一束‘微光’都尽力发光,需要我们对内消除隔阂与纷争,凝聚共识;需要我们有勇气向外探索,了解我们身处环境的真实面貌,哪怕是那些可能令我们不安的真相。”
他轻轻举起一只手,掌心向上,仿佛托举着什么东西。
“这份奖项,它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研究员,属于所有在偏远山区支教老师,属于所有在危机时刻伸出援手的普通人,属于所有在各自岗位上,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明天而默默发光的……每一个你。”
“它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嘱托。它提醒我们,文明的‘太阳’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去壮大。前路或许充满未知的挑战,甚至可能存在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险……”
说到这里,他脑海中再次闪过东非那个刚刚成型的空间门,以及全球范围内躁动不安的能量脉络。他的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带着一种近乎预言般的凝重:
“……但只要我们铭记,我们既是独立的‘微光’,也是‘太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坚持发光,坚持探索,坚持守护,那么,即便面对再深的黑暗,再大的风浪,我们人类文明这颗‘太阳’,也必将找到它持续闪耀、乃至照亮更广阔星海的道路!”
“谢谢大家。”
他没有高呼口号,只是微微鞠躬。
寂静。
持续了数秒的、近乎凝滞的寂静。
然后,如同积蓄了太久力量的海啸,掌声轰然爆发!从一开始的激烈,到后来的有节奏的、仿佛带着某种共鸣的持续轰鸣!许多人热泪盈眶,他们从这篇题为《微光与太阳》的演讲中,听到的不仅仅是一位获奖者的感言,更是一种直击灵魂的哲学思考,一种在宏大宇宙背景下对个体与文明价值的重新定义,一种面对未知未来时,深沉而坚定的力量!
这掌声,是给予林见鹿的,也是给予他所描绘的那幅,由无数微光共同铸就的、文明太阳的壮丽图景的!
颁奖典礼在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中落下帷幕。林见鹿再次被包围,但这一次,许多上前祝贺的人,眼中带着的不再仅仅是客套的恭维,而是真正的敬佩与深思。
在前往后续官方宴会的车上,埃琳娜难得地收起了玩世不恭的表情,吹了个无声的口哨:“老板,你这发言……够劲儿!我估计明天全球媒体的头版都得是‘微光与太阳’,那些搞哲学的得忙活好一阵子了。”
沈渊则更加关注实际问题,他低声道:“见鹿,演讲非常成功,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将要公开的部分信息,铺垫了哲学和舆论基础。但是,‘神之泪湖’那边的门……赵昊报告,他们观测到有极其微弱的、非地球已知任何频段的能量信号从门内传出。陈默初步判断,那可能是一种……探测波。”
林见鹿靠在后座上,闭着眼睛,仿佛在回味刚才演讲时的感觉,又像是在抵御那来自遥远非洲的、无形的压力。
探测波?
来自另一个空间,或者说,另一个维度的探测?
他缓缓睁开眼,看向窗外奥斯陆静谧的夜景,灯火阑珊,如同人间星河。
他刚刚在全世界面前,阐述了‘微光’与‘太阳’的依存关系,点燃了希望的火炬。而与此同时,一扇未知的‘门’却在非洲大陆悄然洞开,并向门外的世界,投来了第一缕……探寻的‘目光’。这目光的背后,是善意,是恶意,还是某种超越了善恶概念的、纯粹的……存在?
人类的‘太阳’,是否已经引起了黑暗深空中,其他‘存在’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