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诬书》递上后的第七日,京城依旧笼罩在连绵的秋雨与诡谲的流言之中。柳云生身处风暴中心,虽外表沉静,内心却如同被放在文火上炙烤,时刻关注着外界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察院那边杳无音信,而暗中的压力却似乎越来越大,“墨香斋”附近甚至出现了一些形迹可疑的窥视之人。
就在这希望渐渺、压力臻至顶点的时刻,转机,以一种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方式,悄然降临。
是夜,雨声渐歇,乌云散开,露出一轮被水汽晕染得有些朦胧的明月。奔波焦虑了一日的柳云生,终于在极度疲惫中沉沉睡去。恍惚间,他又回到了那片熟悉的碧水潭。潭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银光,静谧依旧。忽然,潭水中央再次涌起漩涡,那只金色巨龟缓缓浮现,周身的光芒比上一次更为璀璨神圣,宛如一轮小太阳,将梦境照得一片通明。
“恩公勿忧。”神龟的声音依旧低沉,却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昔日恩情,今朝当报。彼辈奸佞,恶贯满盈,天道不容。吾已上达天听,陈明冤屈。明日午时,自有分晓。且看那乌云,如何遮得住朗朗青天!”
说罢,神龟昂首长吟,声震四野,一道耀眼的金光自其口中喷薄而出,直冲云霄,驱散了梦境中所有的阴霾。柳云生但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多日来的焦虑、委屈、恐惧,在这一刻竟被涤荡一空,只剩下无比的安宁与确信。
他猛然惊醒,坐起身来,发现窗外已然天光微亮。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坚定的信念与温暖的感觉依旧萦绕不散。他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只见东方天际,朝霞绚烂如锦,连日阴雨的天空,竟透出了久违的湛蓝色。他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空气,心中一片澄澈:“时候到了!”
果然,就在当日午时前后,京城局势骤然逆转!
先是都察院那位御史,连同几位持重的官员,联名上奏,以柳云生的《辩诬书》为引,力陈科场清议之重,请求陛下下旨彻查流言一事,以安天下士子之心。康熙帝本就重视科举,闻奏震怒,立即下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同办案,严查不贷。
皇帝的雷霆之怒,使得原本可能被各方势力掣肘的调查,瞬间拥有了无上的权威与效率。三法司的官员直扑南城,根据柳云生之前提供的“墨韵斋”后巷线索,顺藤摸瓜,果然捣毁了一个专门炮制流言、印刷污蔑揭帖的窝点,抓获数名涉案人员。严刑审讯之下,幕后主使很快浮出水面。
一切都水落石出。原来,指使这一切的,竟是礼部一位姓赵的郎中!其子赵铭亦参加本次科举,才华平庸,却心高气傲。赵郎中在阅卷过程中(虽非主考,却能接触到部分考卷信息),偶然听闻某考官盛赞一份江南士子的答卷,文采斐然,见解精深,疑是柳云生之作。他深知其子难与此人争锋,为保儿子前程,竟铤而走险,想出如此毒计,意图在放榜前毁掉柳云生的名声。那污蔑柳云生结党、行贿的所谓“证据”,全是其勾结手下幕僚与市井无赖凭空捏造。
人证、物证俱在,赵郎中无从抵赖,当即被革职查办,投入大牢,其子赵铭亦被剥夺功名,永不准再考。相关涉案人员,皆按律严惩。刑部出具的结案公告,迅速张贴于京城各处,详细说明了案情原委,彻底还了柳云生一个清白。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随即是一片欢呼与赞叹。之前对柳云生避之不及的人们,此刻又纷纷涌至“墨香斋”,道贺之声不绝于耳。王掌柜扬眉吐气,忙不迭地招待宾客。张清源更是用力拍着柳云生的肩膀,大笑称:“我就知道,柳兄吉人天相,必有神助!”
面对这戏剧性的反转与众人的恭维,柳云生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深知,若无那冥冥中的神力介入,仅凭他自己的挣扎,即便最终能沉冤得雪,也绝无可能如此迅速、如此彻底。他脑海中不断回响着神龟的话语:“吾已上达天听,陈明冤屈。”
傍晚,他独自一人来到院中,对着南方碧水潭的方向,整了整衣冠,深深一揖到地。心中充满无尽的感激:“神龟恩德,云生没齿难忘!今日方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经此一劫,他不仅洗刷了冤屈,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淬炼。他真正领悟到,坚守善念、秉持勇气,并非迂腐,而是足以感天动地、逢凶化吉的强大力量。他不再对前路有任何恐惧,唯有更加坚定的“勇者无惧”的信念。
数日后,礼部正式张贴皇榜,公示本次顺天乡试结果。柳云生之名,赫然高居榜首——解元!这无疑是朝廷对其才学与人品的最终肯定。他的事迹——才华横溢、蒙冤受屈、神奇昭雪、高中解元——迅速传遍京城,成为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他的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江南才子,更成为了善良、勇气与公正的象征,为他后续的殿试之路,铺就了无比耀眼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