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晨带着点清冽,海棠院的铜铃刚被风摇响第一声,竹编桌前就围满了人——张弛把手机架在保温杯上,手指飞快刷新着后台数据,屏幕反光映得他眼睛发亮,嘴里还碎碎念:“涨!再涨点!”;李雪攥着块没吃完的驴打滚,紧张得忘了嚼,腮帮子鼓鼓的;陈瑶捧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就等数据出来记录;林薇表面平静地泡着龙井,可倒茶时手微微发颤,热水溅在杯沿,烫得她下意识缩手,才发现自己手心全是汗。
“叮——”手机后台突然弹出一条订单提示音,紧接着像被按了开关,“叮咚”声此起彼伏,连成了一串脆响。张弛猛地拍桌而起,差点把手机震掉:“破百了!上市半小时,销量破百了!”他把手机举到众人面前,屏幕上的订单数还在疯狂跳动,“你们看!评论区都炸了!”
林薇凑近一看,评论区的留言像潮水般涌来,刷新都刷不完。一条置顶留言带着北京Ip,写得情真意切:“我在砖塔胡同住了三十年,天天踩着青石板上班,从没留意过门墩上的狮子是‘踩球狮’,也没仔细看过老槐树的枝桠有多好看。看到你们的铜铃,突然觉得胡同的日子都活了过来,这才是咱北京人的念想啊!”下面还配了张铜铃和自家门墩的合影,狮子纹样几乎一模一样。
“还有这条!”陈瑶指着另一条留言,“‘留学三年,最想念的就是胡同的烟火气。看到你们的槐树叶书签,仿佛闻到了夏天槐花香,摸到了老宅院的墙根,瞬间破防了!’”她念着念着,声音都有点发颤,“还有人说,要把这个当作伴手礼,送给外国同学,让他们看看真实的北京,不是只有故宫长城。”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熟悉的拐杖声,王大爷拎着个布袋子,颤巍巍地走进来,脸上笑开了花:“小林姑娘,你们的文创我买到啦!”他从布袋子里掏出一个槐树叶书签和一枚门墩铜铃,铜铃上的纹样正是他家门口的“踩球狮”,“你看你看,这狮子的耳朵、这门墩的纹路,跟我家的一模一样!我孙子在上海工作,我给他寄了一个,他说同事们都抢着看,问在哪买的呢!”
王大爷握着铜铃轻轻一晃,清脆的铃声在院子里散开:“我活了七十多岁,看着胡同从热闹到冷清,又看着你们把胡同的故事做进文创里,让年轻人喜欢,这比啥都强!”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手写的胡同故事,“这是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讲的,关于老槐树的传说,你们要是能用得上,就拿去!”
林薇接过纸条,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面,心里暖融融的。她刚想说话,手机又响了,是周浩发来的视频请求,接通后,江城工作室的热闹瞬间涌了进来——顾妍举着手机绕着工作室跑,镜头里全是堆积如山的订单箱,她的大嗓门穿透屏幕:“林姐!爆单了!江城这边的订单都堆到天花板了!好多人说要给北京的亲戚寄,还有旅行社来问能不能批量采购,当作旅游伴手礼!”
周浩推了推眼镜,出现在镜头里,脸上带着难掩的笑意:“我刚统计完,上线两小时,全国订单突破一千五百单,其中北京本地订单占比42%,异地订单大多是北京游子或者计划来京旅游的游客。更惊喜的是,海外订单已经有八十七单,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和华人社区!”
“海外?!”张弛眼睛瞪得溜圆,差点把手机扔了,“我的天!咱这小作坊的文创,还卖到国外去了?”他凑到屏幕前,激动地说,“是不是有人把我的西安话吆喝发到海外平台了?早知道我就多录几段京腔吆喝,让外国朋友也听听咱老北京的味儿!”
“你可拉倒吧!”顾妍在镜头里翻了个白眼,“人家是冲着胡同故事和非遗手艺来的!你看这条海外留言,‘这枚铜铃上的水墨画太有灵气了,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北京胡同,比导游带我们去的景点更有温度’!还有个外国游客说,要带着铜铃去砖塔胡同打卡,找画里的老槐树!”
正说着,陈瑶突然惊呼:“你们看!‘环球艺品’降价了!他们的中国风帆布包直降五十,还买一送一!”她把手机屏幕转向众人,只见“环球艺品”的官方旗舰店首页挂着醒目的促销海报,可评论区却满是吐槽:“降价也不买,机器印的纹样毫无灵魂,不如‘小薇文创’的手工有温度”“对比之后才发现,真正的中国风不是印几个纹样,而是背后的文化和故事”。
张弛看得哈哈大笑:“让他们降价!就算降到一块钱,也比不过咱的真手艺、真故事!他们是‘流水线的中国风’,咱是‘胡同里的真情怀’,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他学着之前胡同大爷的腔调,背着手踱了两步,“这就叫‘真金不怕火炼’,文化的底气,可不是降价能买来的!”
傍晚时分,好消息接踵而至。周浩发来最新数据:“北京秘境”系列上线十二小时,销量突破三千单,海外订单增至一百五十六单,社交媒体话题#把北京胡同戴在身上# 阅读量破千万,连几家主流媒体都转发报道,标题赫然写着“非遗文创走红:用手艺留住城市记忆,用文化赢得市场认可”。
两地团队的线上庆祝会热闹非凡。北京海棠院的天井里,张弛拎着瓶北冰洋,对着镜头吆喝:“庆祝‘北京秘境’大卖!我提议,下次团建去砖塔胡同,我请大家吃卤煮火烧,就着老槐树的槐花香,越吃越香!”;江城工作室的老槐树下,顾妍带着李萌和学员们唱起了江城小调,手里还举着铜铃打节拍,桂花糕的碎屑随着歌声落在地上;李萌红着脸,对着镜头展示她新刻的海外订单专属铜铃,上面刻着小小的英文“beijing hutong memory”,声音软软的:“我给每个海外订单都画了小插画,希望外国朋友能喜欢胡同的故事”。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马爷爷拎着画夹走进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他走到竹编桌前,拿起一枚槐树叶铜铃,指尖轻轻抚摸着上面的水墨纹样,那是他画了六十年的老槐树,此刻正以另一种方式绽放光彩。
“马爷爷!您来得正好!”林薇连忙递上一杯热茶,“您看,您的画、您的故事,都被更多人看见了!”
马爷爷戴着老花镜,仔细看着铜铃,又低头看了看手机上的销售数据和留言,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泪光。他抬手擦了擦眼角,嘴角却扬得很高,声音带着点哽咽,却格外坚定:“好啊,真好!”他举起铜铃,对着众人说,“以前总有人说,老东西没人要了,传统文化过时了,可你们用事实证明,不是文化过时了,是我们没找到让它活起来的方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屏幕里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扫过院子里挂满的文创样品,语气掷地有声:“这就是文化自信!咱不跟别人比噱头、比低价,就凭着扎根泥土的真文化、真手艺,凭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就能赢得市场,赢得人心!”
林薇看着马爷爷热泪盈眶的样子,看着屏幕里众人激动的笑脸,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创业初期,四个人挤在江城老巷的小屋里,对着一堆铜丝和剪纸,忐忑地期待着第一个订单;想起团队融合时的矛盾与磨合,想起面对国际品牌挑战时的焦虑与坚定;想起马爷爷的画、王大爷的故事、胡同里的一砖一瓦……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夕阳把海棠院的影子拉得很长,铜铃的响声清脆而悠扬,混着两地团队的笑声、马爷爷的感慨,还有胡同里传来的鸽哨声,格外动人。林薇知道,市场的认可,从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守初心——用非遗手艺承载文化记忆,用真诚故事打动人心。而这份认可,也将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底气,让更多城市的故事,在文创里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要不要我帮你补充一段“北京秘境”系列引发连锁反应,多地非遗传承人与旅游机构主动抛来合作橄榄枝,团队规划“城市记忆巡展”的情节,为后续故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