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秋。颍川,阳翟。
为了进一步充实核心谋士团队,月英与郭嘉商议后,决定亲自前往名士辈出的颍川,尝试招揽历史上早逝的奇才郭图……的同乡,另一位声名不显却才华横溢的谋士——徐庶(字元直)。
月英此次依旧作“黄英”打扮,带着典韦和少数精干护卫,以游学商贾的身份来到阳翟。通过“金鳞”在当地的关系网,她很快便打听到徐庶的住处——一处简陋的草庐,与其母相依为命。
月英没有贸然拜访,而是先仔细观察。她发现徐庶虽家境贫寒,但为人至孝,每日砍柴贩履供养母亲,闲暇时则手不释卷,研读兵法典籍,与邻里交谈,言语间常流露出对天下大势的独到见解,只是因其寒门出身且性情刚直,一直未得赏识。
一日,月英算准徐庶卖柴归来的时间,在其必经之路的一家酒肆“偶遇”。她故意在酒肆中与几位本地学子谈论天下大势,言语精辟,直指要害,引得周围食客纷纷侧耳。当徐庶背着柴薪路过时,恰好听到月英在分析曹操即将平定河北后的战略动向。
“……故曹公下一步,必南下图荆州。然其用兵,向来讲求出其不意。亮以为,其未必直扑襄阳,或会遣偏师自汝南方向,伴攻江夏,牵制黄祖,主力则暗度陈仓,直取宛城、叶县,断荆州北臂……” 月英借用了历史上曹操南下的部分策略,稍加改动,娓娓道来。
徐庶闻言,不禁停下脚步,站在酒肆窗外凝神倾听。月英的分析与他心中所想竟有不谋而合之处,甚至更为大胆犀利。他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位公子高见!然则,若曹军果真如此,荆州当何以应对?”
月英见目标上钩,心中暗喜,转身看向徐庶,只见他虽衣衫褴褛,但面容方正,目光清澈有神,自带一股不屈之气。她拱手笑道:“这位兄台请了。在下荆州黄英,适才妄言,让兄台见笑了。若曹军如此,荆州需外结强援,内修战备。江东孙讨逆,勇略过人,水师精强,可为奥援;内部则需整合力量,选拔贤能,尤其是精通军旅谋划、能临机决断之士,委以重任,巩固北疆防线。奈何刘荆州年老,蔡蒯掣肘,恐难有此决断与魄力。”
这番话既点明了危机,也暗示了解决之道和对人才的需求,更是直接指出了荆州高层的弊端。徐庶听得心有戚戚焉,他久在颍川,亦知荆州内部倾轧之事。他叹了口气:“公子所言甚是。只可惜……空有抱负,难遇明主。”
月英顺势邀请:“相见即是有缘,兄台若不弃,可否入内一叙?小弟带有自家酿的薄酒,愿与兄台共酌,细论天下。”
徐庶见月英气度不凡,谈吐见识远超常人,便应允入座。月英取出随身携带的一小壶“英雄血”,为其斟上。酒香四溢,徐庶仅是闻了一下,便知非同凡品。浅尝一口,只觉一股暖流直透四肢百骸,醇烈甘香,回味无穷,不禁赞道:“好酒!真乃英雄之酒!”
三杯下肚,气氛愈发融洽。月英不再遮掩,坦诚相告:“元直兄(已知其字),实不相瞒,小弟并非寻常商贾。我乃黄承彦之……侄,黄英。今日特为兄台而来。”
徐庶一惊,放下酒杯:“为我?”
“正是。”月英正色道,“兄台大才,埋没于市井,岂不可惜?如今汉室倾颓,奸雄并起,百姓流离。英与几位志同道合之友,于荆州沔南,聚财养士,非为一家一姓之私利,实欲寻一条终结乱世、还天下太平之路。然智短才疏,尤缺如兄台这般精通军略、能参赞机要的栋梁之才!若元直兄不弃,英愿以师友之礼相待,邀兄共赴荆襄,一展平生所学,拯斯民于水火!至于伯母,我等必妥善安置,奉若亲母,使其安享晚年!”
这番话情真意切,既有宏大志向,又有具体承诺,更提到了对其母亲的安置,深深打动了徐庶。他本就胸怀大志,苦无门路,如今见月英(黄英)如此诚意,其背后似乎还隐藏着更深的潜力(能与江东孙策联系,拥有此等美酒和见识),心中已然意动。
他沉吟良久,看着杯中残存的“英雄血”,猛地抬头,目光坚定:“承蒙黄公子如此看重,庶若再推辞,便是矫情了!庶,愿随公子前往荆襄,效犬马之劳!只望公子莫忘今日之言,以天下苍生为念!”
“好!”月英大喜,举杯道,“得元直兄,如鱼得水!愿我二人,同心协力,共谋大业!”
至此,历史上本应投奔刘备的徐庶,其命运轨迹被月英悄然扭转,成为了她与诸葛亮核心团队中的重要谋士,负责军情分析与战略策划。郭嘉得知后,亦对月英的识人之明和招揽手段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