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五年的春末,辽军南下的消息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烧尽了淮南最后的宁静。扬州城虽远在后方,空气中却已弥漫开无形的焦灼。漕运码头上,官船、兵船调度频繁;市井之间,粮价开始波动,流言四起。韩府门前车马不绝,皆是寻转运使韩络商议军需转运的属官同僚。
而在内宅兰台,却异乎寻常地维持着一种风暴眼中的寂静。墨兰已出了月子,身子虽仍显单薄,却已换下寝衣,着一身素净的天水碧襦裙,端坐于书案之后。案上,不再是闺阁诗词或账簿,而是铺开了一张巨大的北疆舆图,旁边堆着青竹刚送来的加密军情。
一、 惊蛰启动 暗流汹涌
“夫人,‘惊蛰’已启动。”青竹立于案前,声音低沉而迅疾,“北地所有据点转入战时状态,静默潜伏。我们掌控的市易务,已按预案,以‘平抑战乱物价’为名,全面接管扬州及周边州县的关键物资交易,所有粮食、药材、皮革、铁料(以农具名义)流通,皆需经我们核准。马三爷的漕帮,所有隐秘航道已清理完毕,优先保障我们的物资输送。”
墨兰目光凝在舆图雁门关的位置,指尖划过辽军进攻的箭头,声音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朝廷有何动向?”
“陛下震怒,已急调西军精锐驰援,令各路转运使全力保障前线粮饷。韩大人被委以重任,总揽淮南东路北上军需统筹。”青竹答道,“只是……朝廷拨付的钱粮,杯水车薪,且转运迟缓,各级克扣,恐难济事。”
墨兰嘴角泛起一丝意料之中的冷意。这就是她等待的机会,也是她必须渡过的危机。
“让我们的人,在协助官府调度漕运时,‘适当’延缓非关键物资,优先确保我们自己的渠道畅通。通知苏娘子,将我们库中储备的三成粮食、五成药材,以‘韩夫人体恤前线将士、捐资助军’的名义,通过我们控制的市易务,光明正大运往北地,但交割地点,必须是我们指定的据点。”她要借朝廷的大义名分,行壮大自身实力之实,更要借此举,将韩络与她“忠君爱国、顾全大局”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 稚女懵懂 慈母砺刃
内室中,韩妙与韩妍并排躺在摇床里,兀自酣睡,全然不知窗外已是烽火连天。墨兰处理完紧急事务,走到摇床边,俯身看着两个女儿恬静的睡颜,冰冷的眼神才渐渐融化,染上一抹深沉的忧色与坚定。
她轻轻抚过韩妙酷似其父的眉眼,又碰了碰韩妍与自己神似的小嘴。
“妙儿,妍儿,”她低声呢喃,如同最温柔的催眠曲,内容却带着金戈铁马的肃杀,“这乱世,不会因你们年幼便对你们温柔。娘亲能做的,便是在风雨来临前,为你们铸就最坚固的盔甲,最锋利的刀刃。”
她直起身,眼中柔光尽褪,只剩下磐石般的意志。这乱世,不仅是大宋与辽国的战争,更是她墨兰必须打赢的,守护至亲的战争。
三、 官场周旋 暗握先机
前衙书房,韩络与几位心腹属官挑灯夜战,核算粮草,安排漕船,忙得焦头烂额。几份关于军需调拨的棘手公文被送至兰台请墨兰过目。
墨兰快速浏览,其中一份是请求加急调拨五万石军粮至前线某处的指令,而该处守将,恰与之前被墨兰设计清除的某位官员有旧。
“告诉老爷,此路漕运近日因‘河道疏浚’略有阻滞,恐延误军机,建议改走东路,虽多两日路程,但更为稳妥。具体路线,我已标注。”墨兰提笔在公文上做了细微改动,交给青竹。她不会明着违抗军令,却能在执行过程中,凭借对漕运网络的绝对掌控,微妙地影响物资流向,避开可能存在的隐患,甚至……借此结交更值得投资的军方势力。
另一份则是关于军费筹措的文书,朝廷要求地方“自行设法”。墨兰沉吟片刻,对苏娘子吩咐道:“以‘惠丰’和几位‘义商’的名义,主动向转运司‘借贷’二十万贯军费,利息按市易务最低标准计算。但要签署正式公文,言明以未来江淮盐税为抵押。”她要的不仅是名声,更是将国家的财政命脉,更深地与自己捆绑。
四、 北地密报 危中有机
深夜,一支绑着红色羽毛的细小铜管被秘密送入兰台——这是最高等级的紧急情报。
青竹解译后,面色凝重:“夫人,雁门关外围战况激烈,我军初战不利,损失不小。但我们的人冒险传回消息,西军一位姓种的将领,率孤军死守一处隘口,浴血奋战,竟挡住了辽军主力数日,然粮草将尽,援军未至,恐难持久。”
墨兰眸光一闪。种姓将领……她记得青竹之前的情报中提及过,此人性情刚烈,骁勇善战,却因不喜钻营,在军中屡受排挤。
“我们的物资,最快多久能送到种将军处?”墨兰立刻问。
“若不惜代价,动用漕帮最快的小船和精锐护卫,三日可达!”
“立刻去办!”墨兰斩钉截铁,“不要用官府或韩府的名义,就用……‘北地义商’之名。除了粮食药材,再送一批我们‘特制’的御寒衣物和伤药去。告诉种将军,但有所需,‘义商’必竭力相助。”
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她要在这位未来可能成为擎天巨柱的将领心中,埋下最深刻的恩义。
五、 砥柱中流 静待风雷
数日后,韩络因“筹粮得力、转运有方”受到朝廷嘉奖。而“韩夫人捐资助军”、“北地义商雪中送炭”的美谈,也开始在有限的圈子里流传。韩府声望,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中,不降反升。
墨兰坐于兰台,听着各方的汇报,神色沉静。
北地烽火连天,江淮暗流涌动。她凭借多年布局,在这乱局之初,便已抢占先机,将商业网络、情报系统、物流命脉与这场国战紧密相连。
她既是在助宋抗辽,更是在借此千载难逢之机,疯狂地汲取着养分,壮大着自身那足以撼动天下的潜势力。
窗外,月隐星沉,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墨兰铺开一张新的信笺,提笔蘸墨。她要给那位远在嵩阳书院的弟弟长榆写信了。信中,除了姐弟之情,更需让他明白,盛家的未来,已与这北地的烽烟、与这天下的走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笔尖落下,勾勒出的,不仅是家书,更是一个家族在时代巨变中,谋求崛起的路线图。
烽火已照江淮,而她,盛墨兰,便是这乱世之中,最冷静也最疯狂的执棋者。
(第46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