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六年的秋风,带着汴京朝堂仍未散尽的硝烟味,吹皱了扬州运河的碧波。《流民图》引发的震荡虽未立时掀翻王安石的相位,却如同一道深可见骨的创口,让新法这艘巨舰航速骤减,也让无数依附其上的人心,随之起伏不定。
然而,在这片普遍性的观望与不安中,扬州韩府兰台之内,却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静与高效。墨兰并未因朝局动荡而放缓脚步,反而借着这混乱的间隙,更加精准地落子布局,将她的影响力,向着更深、更远的维度扩展。
一、 发运权柄 稳中求进
韩络依循墨兰“恪尽职守、以静制动”的方略,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发运使的繁杂公务中。他不再过多关心汴京的口水仗,只专注于漕粮转运的时效、沿途关卡的效率、以及如何利用职权,更好地“配合”市易务对东南物产的调控。
这一日,他拿着一份关于调整漕运线路以节省耗时的方案来到兰台,与墨兰商议。
“夫人你看,若将部分荆湖路的粮船,改走这条支线,虽多绕百余里,却可避开几处水流湍急、易生事故的险滩,算下来,反倒能提前两日抵达淮南集散地。”韩络指着舆图,眼中带着发现新途径的兴奋。
墨兰仔细看过方案,微微颔首:“夫君此议甚好。漕运之道,安全与时效并重。只是,”她话锋一转,指尖点在方案中提及的一处名为“清溪浦”的泊岸地,“此地看似平缓,然据妾身所知,水下多有暗礁,需提醒船家格外留意。不妨让马三爷派几个老练的漕工,先去勘测一番,确保万全。”
她看似随意的补充,实则是基于“闻风司”对东南水系远超官府的详尽了解。韩络不疑有他,深觉妻子心细如发,欣然采纳。
借着讨论公务,墨兰不着痕迹地引导韩络,签署了几份看似寻常的人事调令与物资批文。这些命令,将几位“自己人”安插到了几个新开辟的漕运节点,同时,一批以“修缮漕船”为名采购的优质木材、铁料,被指定运往几处由“守正司”控制的隐秘船坞。帝国的漕运网络,在其正常的运转维护之下,正被悄无声息地嵌入更多属于兰台的齿轮。
二、 长榆历练 初露锋芒
盛长榆在墨兰的悉心指导下,进步神速。他不仅很快熟悉了盛家庞大产业的运作脉络,更展现出处理复杂事务的干练与沉稳。墨兰开始将部分与市易务对接、同各地商号谈判等更为核心的事务,交由他独立处理。
长榆亦不负所望,他利用自身士子的身份与谈吐,周旋于官商之间,既守住了盛家的利益,又总能将事情办得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错处。他甚至凭着在书院积累的人脉,为盛家招揽了两位精通算术、背景清白的寒门士子,充实到苏娘子的账房团队中。
“阿姐,这是本月与江宁织造衙门的往来账目,已核对清楚。另外,按您的意思,与明州海商陈家的初步接触,也已安排妥当,不日便可会面。”长榆将一叠文书呈给墨兰,语气沉稳。
墨兰翻阅着账目,看着弟弟日渐坚毅的侧脸,心中欣慰。盛家明面上的产业,终于有了一个可靠且能干的掌舵人,这让她能更专注于幕后的谋划。
三、 海外风来 暗启新途
与明州海商陈家的会面,被墨兰安排在一处不起眼的别院进行。她并未亲自出面,由长榆与苏娘子代表,青竹则于暗处观察。
陈家世代经营海贸,见识广博,其主事之人虽对盛家这位突然对海外感兴趣的“内宅夫人”心存疑虑,但在长榆得体的应对与苏娘子展现出的雄厚财力面前,还是透露了不少信息:通往高丽、倭国的航线利润,南洋香料的珍贵,以及……海外一些岛屿上可能存在的、朝廷力量难以触及的“无主之地”。
消息传回兰台,墨兰沉思良久。
“海外之地,风险莫测,然机遇亦无穷。”她对青竹道,“让我们的人,继续与陈家保持接触,可先尝试合作一两笔小宗货品,建立信任。同时,设法搜集所有关于海船制造、航海图、以及海外诸国风物人情的书籍或见闻录,不惜重金。”
她心中已然萌生一个念头:若中原局势有变,那浩瀚大洋之上的岛屿,或许将成为一条意想不到的退路,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这条海外之途,必须尽早布局。
四、 稚女观书 慧心兰质
韩妙与韩妍对母亲书房中那幅巨大的舆图兴趣不减。这一日,墨兰正看着青竹送来的海外风物志,两个女儿凑了过来。
“娘亲,这画上的船好大,比运河里的船大好多!”韩妙指着书中描绘的海船插图惊呼。
“是啊,因为它们要在很深很宽的大海里航行。”墨兰将韩妍也揽入怀中,指着图中的海浪,“妙儿,妍儿,你们看,我们居住的地方,其实很大很大。不仅有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海的那边,还有别的国家和人民。”
她拿起另一本描绘异域风情的小册子,“你们看,那里的人,穿的衣服,吃的东西,都和我们不一样。但这世间之理,人情之常,大抵是相通的。”
她希望女儿们的眼界,能超越内宅,超越扬州,甚至超越大宋,看到这个世界的广阔与多元。
五、 北地稳局 兰台定心
北疆方面,种将军在得到墨兰“绝不中断支持”的保证后,军心稳定,继续与辽军对峙,虽无大战,但小规模冲突不断,牢牢扼守着防线。他定期送来的军情密报,已成为墨兰判断北地局势、乃至辽国内部动向的重要参考。
而汴京那边,王安石虽未罢相,权势却大不如前,新法推行明显放缓。许多原本依附其的官员开始另寻门路,朝局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与混乱。
墨兰冷眼旁观这一切,心中愈发明晰:无论汴京风向如何变化,她手中掌握的漕运、财赋、边军关系以及正在开拓的海外之路,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根本。
“青竹。”
“奴婢在。”
“让我们在汴京的人,可以开始接触一些……司马光门下,不那么激进的官员了。不必深交,留个善缘即可。”
“是,夫人。”
熙宁六年的秋天,在表面的平静下,无数暗流正在加速涌动。墨兰稳坐兰台,如同一个最高明的棋手,在棋盘上同时落下数子,无论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她都已为自己,也为她所要守护的一切,留下了足够的辗转空间与崛起之机。
(第473章 完)